新北市河川生態保育協會南台灣史蹟文化踏跡-
從羅妹號事件斯卡羅史到牡丹社事件之回顧(三)
陳韋佐旅記 20221015~17
10月16日河川保育協會一行人來到位於屏東縣車城鄉「統埔村」,這裡埋葬著發生在清同治十年(1871年)八瑤灣事件(大棚灣事件)中遇害的54名琉球「宮古島」民身軀骸骨,墓碑上刻著「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三年後的同治十三年(1874年)衍生出日本做為出兵攻台藉口,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各部落的軍事行動,史稱「牡丹社事件」。雙方武力對峙地點就在現今牡丹鄉石門村峽谷間,即赫赫有名的「石門古戰場」。
讓我們回顧「八瑤灣事件」的歷史始末。清同治十年(1871年)還是琉球王國時代,琉球宮古島人的商船從那霸歸航,當船要靠近宮古島前突然碰上颱風,將船漂流至臺灣東南部的八瑤灣(今屏東縣滿州鄉九棚)一帶,滿載69人船隻有2人溺死、1人失蹤,其餘66人上岸。起初高士佛社排灣族人予以食宿接濟,後來琉球人因上岸時有受騙、受恐嚇前車之鑑,害怕遭到迫害,隨即離開。當時讓排灣族人對眾人不辭而別感到憤憤,誤認琉球人是奸細、侵略者,本能上起了警戒心,導致54名遭到追殺,另12名受到保力莊村長楊友旺等人士的保護而存活下來,後來安全回歸故里。
根據史料記載,保力莊人鄧天保將54具無頭屍身集中葬在雙溪口河旁,並由林阿九負責管理。其後,又遷葬至車城鄉「統埔莊」南郊,並立石碑,碑文上刻有「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之大字,供祀每年祭拜。頭骨則由牡丹社及尼乃社排灣族人依照他們的傳統習俗帶到部落的頭骨架中擺祀。日治大正十四年(1925年)生還者之一「島袋龜」到台灣發起琉球藩民墓整修運動,該墓開始整修,刻上死難者名單,於大正十六年(1927年)完工。
根據史料記載,牡丹社事件後,西鄉從道於撤軍前將44名被排灣族人「出草」(馘首)的死者頭顱帶走,當時交給琉球首里城王府,葬於那霸若狹「上之毛」。至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3月,又移葬至「波之上」護國寺,題上「臺灣遭害者之墓」字樣。
A01-車城鄉「統埔莊」南郊琉球藩民紀念園區 A02-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 A03-「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立碑人楊友旺、林阿九等
離開車城鄉「統埔村」之「琉球藩民紀念園區」,驅車前進到「石門古戰場」地方,看看繼1871年八瑤灣事件後,發生於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遺跡。
首先來到「石門古戰場紀念公園」,下車時看著雨越下越大,少數人望著陡坡直上的石階步道,躊躇不前,想打退堂鼓。等了一會兒,雨稍稍停歇,就趕忙小心翼翼地慢慢爬到山頂的寬廣平台。環顧四週,這裡的視野出奇的好,倚欄往前俯看整個四重溪溫泉所在的河谷平原,風景秀麗。
紀念牡丹社事件中的日本陸軍中將「西鄉從道」(原為台灣蕃地事務局都督)石碑穩穩聳立著,碑名「西鄉都督遺蹟紀念碑」。另一旁矗立著「征蕃役戰死病歿忠魂碑」,紀念牡丹社事件中參戰陣亡的日籍將士。石門峽谷所在居北位置是海拔370公尺的虱母山(石門山),其與居南海拔450公尺的五重溪山斷崖夾峙,絕壁陡峭,形成天然隘口。因地勢險要,有萬夫莫敵之勢,故有「石門隘口」、「石門天險」之名。這裡就是牡丹社及高士佛社原住民對抗日軍入侵的古戰場,寫下台灣近代史上著名的「牡丹社事件」。
日治昭和十年(1935年),「西鄉都督遺蹟紀念碑」建立於車城莊四重溪石門,為表彰臺灣蕃地事務局都督西鄉從道勝利的光榮。台灣光復後,1953年屏東縣政府另立石碑改為「澄清海宇還我河山」,以表彰山胞誓死不屈的偉大精神。2016年11月21日,屏東縣政府文化處表示,因應還原歷史意涵,碑文於2020年修復成原先的「西鄉都督遺蹟紀念碑」。
日治時期,日人於虱母山(石門山)所立的「忠魂碑」,是為了紀念牡丹社事件日人在此與原住民交戰的過程中,戰死或病死的547人。此碑與西鄉都督遺績記念碑同時期建立,今日所見忠魂碑之碑已佚失,僅存基座。
根據史料記載,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5月12日,日軍「西鄉都督」(西鄉從道中將)以討番為名派兵於琅嶠龜山(現為車城鄉後灣村龜山沿岸)之社寮(今屏東縣車城鄉射寮村)登陸。牡丹社等原住民得知消息,於石門(今屏東縣牡丹鄉石門村)埋伏備戰。5月18日到5月21日與日軍小規模接觸,互有傷亡。5月22日日本陸軍中「佐佐久間左馬太」率領日軍150人進抵石門遭到排灣族強烈抵抗,最後日軍陸戰隊攀上峭壁居高臨下,情勢逆轉,排灣族在裝備劣勢和人數劣勢下被迫撤兵,牡丹社首領「阿祿古父子」身亡。6月1日起日軍分三路掃蕩牡丹社、高士佛社、射不力社等排灣族原住民,佔領村落後焚燒村屋並撤回社寮營地。7月1日,牡丹社等終於投降,日軍戰勝,至此台灣歷史上的「牡丹社事件」終於落幕。
A04-陡坡直上「石門古戰場紀念公園」的石階步道 A05-西鄉都督遺蹟紀念碑 A06-病歿忠魂碑
趨車前進到牡丹鄉入鄉原住民意象牌樓前,「石門古戰場」大字向我們召喚,導覽解說老師邁力向我們講解事件的故事。一旁有座小廟引起眾人好奇,導覽老師說那是「山神廟」,從「山神廟」右側「石門古戰場步道」上去,遺留有營房改建的古戰場旅遊資訊站。
A07-導覽解說老師邁力向我們講解事件 A08-牡丹鄉入鄉原住民意象牌樓前「石門古戰場」合影 A09-牌樓左側「山神廟」其右石門古戰場步道
遊覽車繼續前進,來到「牡丹社事件紀念公園」,這裡是事件當時牡丹社首領「阿祿古父子」身亡地點,屏東縣政府在此雕塑石像,供後人追憶。隨後來到四重溪上游的牡丹水庫,這裡設有「牡丹社事件故事館」,有專業老師導覽解說,並有最先進的AR科技,虛擬實境導覽。館內透過影音、互動遊戲、故事牆、地理模型和舊器具等形式,展現1874年牡丹社事件時,日軍與原住民的衝突過程。
A10、A11、A12-牡丹社事件故事館有專業老師導覽解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