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河川生態保育協會南台灣史蹟文化踏跡-

從羅妹號事件斯卡羅史到牡丹社事件之回顧()

陳韋佐 旅記 2022101517

    1016日上午參觀「牡丹事件故事館」後,離開牡丹水庫,接近中午時分,一行人來到牡丹鄉旭海村,午餐安排在旭海「瑪邵家餐坊 」享用原住民風味餐(採預約制無菜單料理)。上菜美味最特別的有兩道菜,一是「雨來菇」,有個頗浪漫的名字,俗稱「情人的眼淚」。二是「阿拜」,即原住民肉粽,米加肉餡與閩南人一樣,不同的是以假酸漿葉包裹,而不是傳統竹葉。

    美食當前之際,伴隨主人瑪邵.潘佳昌的家族歷史與旭海景點旅遊資訊解說,席間更拿出先輩遺留下來的寶物,見證他們是「斯卡羅族」後裔,而他是歷代真正傳人。

    走在旭海村莊上,看到壁面上有歡迎您「瑪查藍」大字,經查發現屏東縣牡丹鄉的旭海部落,舊稱「瑪查藍」部落。

    談到旭海的「斯卡羅族」後裔,必須追溯至清同治六年(1867)3月「羅妹號」事件的歷史故事。

    根據史料記載,1867 312日,一艘美國商船「羅妹號」在南臺灣海域觸礁,地點就在今日的墾丁大街邊大灣海灘附近。「羅妹號」遇難船員上岸後卻遭受到在地龜仔甪(ㄌㄨˋ)社原住民的伏擊,近乎全數喪生。究其起因,在地的龜仔甪部落原住民們,因為歷史上受到洋人鎮壓,在看見遇難的羅妹號船員登陸後,誤以為是侵略者,而先發制人致產生悲劇。

    同年6月,美國巡洋艦隊福爾摩沙遠征,浩浩蕩蕩進攻,但登陸後慘遭龜仔甪社原住民伏擊,大敗而歸。最終,在英國商人必麒麟的居中牽線下,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與瑯嶠十八社大頭目卓杞篤簽訂了「南岬之盟」,史實紀錄在李仙得的台灣踏查手稿。

    根據史料記載,恆春地區古稱「瑯嶠」,自古即有眾多族群在此匯聚。當地原以排灣族為主,後來東海岸知本的卑南族人南遷此地,自稱「斯卡羅」,包含豬朥束、射麻里、龍鑾、貓仔四個番社,荷蘭時期的文獻便已留下記載。清代至日治初期,斯卡羅一度成為瑯嶠地區最強大的族群,對於當地排灣、閩南以及粵籍客家聚落皆有相當影響力,轄下的排灣、斯卡羅等十八個番社被統稱為「瑯嶠十八社」,形成一個跨族群的鬆散酋邦。羅妹號事件當時,斯卡羅四大家系之首「豬朥束社」位階最高,頭目卓杞篤被視為「瑯嶠十八番社總頭目」。

    瑯嶠十八社豬朥束社的位置即今滿州鄉里德村,潘文杰是後繼的大股頭目,是卓杞篤的外娚,被其收為養子,有「番皮漢骨」之謂。潘文杰的父親是一位出身「統領埔」(今車城鄉統埔村)的漢族客家人(居住在龜仔甪社),本姓林,娶豬朥束社大股頭目卓杞篤的妹妹為妻。潘文杰的「潘」姓,是清朝時期清廷的賜姓,繁衍子孫都散居在現今滿州鄉里德村與牡丹鄉旭海村。旭海部落潘阿別是潘文杰四子,日治時期,明治四十年(1907)潘阿別率領豬朥社20戶遷往牡丹灣(今牡丹鄉旭海村)開墾。今旭海「瑪邵家餐坊」之瑪邵.潘佳昌,即為潘文杰後裔。

A01-旭海部落原名「瑪查藍」  A02-旭海「瑪邵家餐坊 」享用原住民風味餐  A03-瑪邵.潘佳昌的家族歷史與旭海景點旅遊資訊解說

A01-IMG_9598.JPG

A02-1666104128307.jpg

A03-1665926037778.jpg

    當日下午一點半離開「瑪邵家餐坊」,於一點五十分抵達旭海草原景點,來到「旭海草原旅遊資訊站」大停車場,這裡是前進「阿朗壹古道」的出入口地方。

    根據牡丹鄉公所之旅遊資訊,旭海大草原(中正大草原)已遭軍事管制,當地居民另行開發位在旭海村東北、牡丹鼻山南麓,規模較小(140公頃)的草原,亦命名為旭海大草原或名「旭海親親大草原」。

    下車後風雨交加,大夥兒除了趕忙上洗手間外,陸續登上遊客中心旁的木棧觀景台,登高望遠,飽覽牡丹灣、牡丹灣沙灘的山海美麗景色,不亦樂乎。

A04-旭海草原旅遊資訊站  A05A06-飽覽牡丹灣、牡丹灣沙灘的山海美麗景色

A04-IMG_9600.JPG

A05-IMG_9603.JPG

A06-IMG_9604.JPG

    離開旭海草原遊客中心,遊覽車頂著強風豪雨慢行,終於在下午四點鐘左右抵達滿州鄉里德村,為我們生態導遊的「曾泰曄」老師已經等候多時。

   里德村社區活動中心提供了很好的室內生態教育場地,讓大家可避免風雨的侵襲,歡歡喜喜聆聽曾老師的理德村故事、生態保育與旅遊環境概說。

    今日的滿州鄉「里德村」,其原始地名為「豬朥束社」,是斯卡羅王國(又名瑯嶠十八番社)的政治中心。當年是由南遷瑯嶠的知本社卑南族人,與當地排灣族通婚後所形成建立的政治實體。斯卡羅分為豬朥束社、射麻里社、貓仔社以及龍鑾社,都聽從豬朥束社大頭目的指揮。

    過去的理德村居民因生活貧困,都會上山獵鷹以補充蛋白質,近年來里德橋周邊淺山成為灰面鵟鷹棲地,里德村瞬間變成國內著名的賞鷹景點,理德村民經過時代洗禮與環境變遷,轉而推廣賞鷹及生態旅遊,成就非凡,經濟上獲益匪淺。

A07-聆聽曾泰曄老師的理德村故事、生態保育與旅遊環境概說  A08-泰曄老師接受新北市河川生態保育協會顧問聘書

A07-1666104101577.jpg

A08-5926077773.jpg

    在曾老師帶領下,遊覽車轉進豬朥束社(里德村)原始重要聚落所在地,行走在不算寬廣的產業道路上。途中曾老師指點左窗前位置,是大股頭目潘文杰的故居。隨後直接抵達「林業試驗所恆春研究中心」的「母樹園」深鎖大門前。在阿國高超的駕駛技術下,好不容易讓遊覽車迴轉成功。

    根據查得資訊,恆春熱帶植物園於明治三十九年(1906)設立,隸屬於臺灣省林業試驗所。恆春熱帶植物園佔地面積近900公頃,擁有的特色和現有設施上,比佔地僅7公頃之臺北植物園條件優越許多,是極具發展潛力的植物園。以其優良的天然條件及豐富的自然資源,只要稍加整飾,極易發展成為一兼具教育、研究及遊憩功能的植物園,拭目以待。

A09A10-林業試驗所恆春研究中心的「母樹園

A09-IMG_9617.JPG

A10-IMG_9606.JPG

    在「母樹園」大門右前方車道邊,有座顯目的小祠,經詢曾老師說,可能是當地的「水神廟」,建立原委則不祥。旅遊結束後,李永志老師給「Line」如是說:「@太叶 老師及@潘武璋 理事長兩位好!這個母樹園旁的「水神?」是個值得地方留意考證的史蹟,我和@宜生 老師的推敲,與日本人在自來水相關水廠、水源會設立水神廟可能有關聯,比較像是日本文化而非斯卡羅與客家文化,建議您們能研究考證,或許是下一社區的文化財。」

    曾老師說,「水神廟」小祠背倚的山丘當地人稱為「猴面山」,有著敗「斯卡羅」地理的傳說故事。「母樹園」大門左前方有個大片草原,與遠山對映之下,風景優美。再往回走幾步路,涼亭中有座以碑石篆文命名為「高砂族教育發祥之地」的紀念石碑,紀念日明治二十九年(1896)設立的「恆春國語傳習所豬老束分教場」,從事「豬老束」山區部落原住民蕃童的學校教育。

A11-母樹園旁的「水神廟」小祠  A12=「母樹園」大門左前方有個大片草原  A13-「高砂族教育發祥之地」的紀念石碑

A11-IMG_9619.JPG

A12-IMG_9618.JPG

A13-IMG_9626a.JPG

    回程中遊覽車轉進里德橋,橋的周邊淺山區域是灰面鵟鷹的棲地,在灰濛濛天空中,只看到少量一、二隻鷹在遠方靠近山頭處的天空飛翔,不時激起眾人好奇的呼聲。

    晚餐特別安排當地原住民美味料理,蔬菜是自己栽種,雞肉是自己養來宰殺的,滿滿豐富美食,全員吃得津津有味。

A14-里德橋的周邊淺山區域是灰面鵟鷹的棲地聽曾泰曄老師生態解說  A15-里德村社區活動中心享用當地原住民美味料理

A14-1666104070875.jpg

A15-1666104315323.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意山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