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河川生態保育協會南台灣史蹟文化踏跡-
從羅妹號事件斯卡羅史到牡丹社事件之回顧(一)
陳韋佐 旅記 20221015~17
姑且不論2021年公視播放的「斯卡羅」電視劇是否接近史實,在「南岬之盟」歷史小說《傀儡花》的原作者陳耀昌先生筆觸下,加上公眾的推波助瀾,使得存在於1870年代的台灣史搬上世界舞臺,讓台灣人更加認清台灣史。在清廷消極認為台灣南部恆春半島不屬於大清帝國治下領域之下,首度發生國際睹目的美國商船「羅妹號事件」之爭端,接著讓日本引伸為侵台藉口,造成死傷慘重的「牡丹社事件」。走在歷史軌跡上,讓我們親身踩踏在舊日土地上,請文史導覽老師一步步跟我們說分明。
10月15日午後,新北市河川生態保育協會一行四十餘名抵達屏東縣車城鄉赫赫有名的巍巍土地公廟「福安宮」殿堂。接受導覽老師曾先生的熱情歡迎,廟方更以隆重禮儀安排全員駐足殿前,由曾主任委員帶頭焚香膜拜,祈求闔家安康,旅途順心平安。並各取所需過香火帶回平安米,讓家人吃得健康平安快樂。
隨後導覽老師曾先生引導大家來到三川殿前,說起福安宮地理位置與建廟的歷史典故。指著廟門左龍邊上的石碑,告訴我們那是「福康安碑」;再指著右虎邊上的石碑,告訴我們那是「劉明燈碑」。
「福康安碑」係記述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嘉勇公福安康」祝禱土地爺成功平定林爽文之亂有功,呈奏乾隆皇帝受准褒封,賜王冠一頂、龍袍一襲,並勒石乙面藉以酬神恩。
「劉明燈碑」係記述清同治六年(1867年)奉君命率兵員暫駐福安宮,以此為大本營,展開剿匪安撫百姓。駐鎮時間雖短,功績輝煌,特立紀念碑以謝神助。根據史實,其導因於「羅妹號事件」,1867年6月「美國福爾摩沙遠征」失利,軍事行動受阻,美方再令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赴臺處理,態度強硬,清廷覺事態嚴重,遂命臺灣總兵劉明燈於當年9月10日率兵員500名隨行。劉明燈於9月23日到達瑯嶠(今屏東縣恆春鎮)至柴城一帶(今屏東縣車城鄉)部署。
根據福安宮網站描述,福安宮的地理位置在台灣南端車城鄉西郊,廟背大海(殿後海濱古時稱為「鐵錠港」),東朝四重溪,南依龜山,北接里龍山嶺,形式環抱,鍾靈毓秀,氣勢雄偉,誠謂福神降靈濟世之聖域。
「車城」舊稱「柴城」,清康熙末年之後為漳州、泉州移民拓殖之重要根據地,此地古老村街繁華程度僅次於當時的恆春。車城福安宮周圍地區的先民大部分來自泉州晉江等地,當年建廟時,土地公神像乃憑依祖居「土地公」的神態相貌雕塑,奉祀至今已經有三、四百年之久。
A01-車城福安宮巍巍殿宇 A02-頭戴王冠身穿龍袍之土地公神像
A03、A04、A05-全員由福安宮曾主任委員帶頭焚香膜拜
A06-曾老師導覽解說福安宮地理位置與歷史典故 A07-福康安碑 A8-劉明燈碑
臨近傍晚日落時分,全員從福安宮背面行車道轉進龜山步道登山口。途經「福安大橋」,橫跨「四重溪」(或稱車城溪、柴城溪),溪畔就是「車城」地域。接著越過「龜山大橋」,橫跨「保力溪」(或稱射寮溪),溪畔聚落就是「射寮」。沿著四重溪與保力溪之出海口會流處的海域,就是著名的歷史場景「瑯嶠灣」。
龜山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中扮演很重要角色,這裡是當年日軍攻台的重要根據地。根據歷史紀錄,5月10日日軍於「射寮」(今屏東縣車城鄉射寮村)登陸,與原住民在「石門古戰場」會戰獲勝, 撤回射寮營地,待7月1日牡丹社、高士佛社、女乃社投降之後,日軍即移營在龜山(今車城鄉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附近)長期駐紮。當時的龜山山裡佈滿了縱橫交錯的地道,是昔日的軍事重地,尚留有不少軍事設施,如碉堡...等,走在環山步道中還可看到。由於龜山全區以珊瑚礁岩為主,走在環山道路上必須格外小心,注意安全。
登上龜山頂的距離不遠,海拔高度也只有72公尺而已。整條步道以碎石子舖陳,坡度平緩,間有木棧階梯,慢行即可。先到的休息平台是「迎曦亭」,可以鳥瞰恆春縱谷平原。最後的龜山頂是「聽濤坪」,站在這處景點,視野遼闊,清風吹爽。山腳下的「福安大橋」、「龜山大橋」與瑯嶠灣(台灣海峽)皆近在咫尺。
根據觀光導覽解說,在海生館停車場一角還有一座「明治七年討番君本營地」紀念碑,記述牡丹社事件日軍登陸攻台史實。
A09-踩踏碎石子龜山步道緩坡慢行 A10-龜山頂鳥瞰恆春縱谷平原、瑯嶠灣、福安大橋、龜山大橋 A11-全員在龜山頂合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