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瓜石黃金礦脈地質景觀與史蹟踏覓巡禮之回顧

陳韋佐旅記2021.06.30

 

清光緒十六年(1890)夏日開啟一股台灣淘金的熱潮,當時一批曾經在美國舊金山開採金礦的廣東籍工人在台灣巡撫劉銘傳主政下修築台北、基隆間鐵路,在七堵架設橫跨基隆河鐵橋時,無意間發現河中的沙金。從此淘金的腳步沿基隆河邁向瑞芳的九份、金瓜石,「小金瓜露頭」與「大金瓜露頭」的礦脈成為競相追逐、致富的目標。風起雲湧的淘金客中有幸運的,也有不幸的。幸運者夢想一夜致富,集資修建土地公廟,祈求神明庇佑發大財,並為多數客死他鄉的落難者立碑祭拜,就是俗稱的「有應公」。

回顧20151124日中山社大遊學課程,從行天宮出發,驅車進入東北角海岸線,走瑞雙公路(102縣道),經過九份老街,再蜿蜒繞行抵達18公里處,即是新北市瑞芳區「金瓜石地質公園」(本山地質公園)入口。

瑞雙公路(102縣道)有兩處自然人文遺跡不能錯過,在16.5 公里處是「福德祠」及「大眾爺廟」,繼續前進可達19.5公里處「小金瓜露頭」。倘若還有遊興,也可從「小金瓜露頭」轉進「大粗坑古道」。「福德祠」及「大眾爺廟」(俗稱有應公廟)是兩座並排的古樸小廟,廟前可看到立著的石碑,寫著「台北府基隆廳三貂保長潭莊弟子江茂土暨眾股夥等重修外九份大眾廟」,落款年月為「光緒二十年冬月」。石碑的年代(1894)正是九份、金瓜石開始採金年代,大眾爺廟底下埋葬的或許就是當年的淘金客吧!「小金瓜露頭」是清光緒十九年(1893) 發現的,開啟了九份、金瓜石的黃金歲月。因其形狀像南瓜,為與金瓜石本山有所區別而以「小金瓜」稱之。慢步走上「小金瓜露頭」園區尋覓,昔日的金脈山頭經過露天開採後已經變形,目前的造型宛如「河馬頭」。

瑞雙公路(102縣道)18公里處是個大轉彎,旅遊導覽路線稱為「南口」,入口地方矗立著「金瓜石地質公園」(即「大金瓜露頭」)石碑。由此穿進碎石鋪成的林蔭道路,兩側林木蓊鬱,接著循著路標方向,踩踏著草地路面步道前進。

B01-IMG_9785-瑞雙公路(102縣道)18公里處大轉彎  B02-IMG_9784-「南口」入口地方「金瓜石地質公園」石碑。  B03-IMG_9792-前進本山地質公園之草地路面步道

B01-IMG_9785-瑞雙公路(102縣道)18公里處大轉彎.JPG

B02-IMG_9784-「南口」入口地方「金瓜石地質公園」石碑。.JPG

B03-IMG_9792-前進本山地質公圉之草地路面步道.JPG

依路標前進到「本山地質公園」入口,有600公尺距離,在約150公尺處設有寬廣的藝術景觀廣場,以石塊疊砌的「基隆山」態勢維妙維肖。三角形狀、簡明立面的創作藝術真有山的感覺,所勾勒出的「大肚美人山」(基隆山雅稱) 就屹立在正前方,曲線優美。

    九月入秋後正好是最佳賞芒花季節,來到11 月的九份山區,滿山遍野開滿銀白色的芒花,真是美不勝收。走在兩側芒花的石階步道,坡坡相連遠看彷彿登上天際,讓人神情愉悅。

富有「大肚美人山」雅稱的「基隆山」屹立在正前方,曲線極為優美。基隆山是位於臺灣東北部的一座山岳,名列為臺灣小百岳,海拔588公尺。隸屬於新北市瑞芳區,山勢高聳獨立,從北臺灣各個方位都觸目可及。其形貌多變,倘若坐在航行海上的船舶端看,山形像似雞籠,故舊時稱為「雞籠山」。若從大、小金瓜露頭方位側看,彷彿是一位橫臥的孕婦,故又有「大肚美人山」之美名。若從瑞金公路看過來又像日本的富士山樣貌,故又有「基隆富士山」之別稱。

    將視角往左移,遠山最頂峰是「無耳茶壺山」,長像如一支沒有手把的茶壺。若從北方不同方位遠望,觀察山勢,山頂形狀像坐臥的獅子,故又被稱作「獅子岩」(舊地名)或「石獅山」。「無耳茶壺山」有時簡稱為「茶壺山」,隸屬於新北市瑞芳區,屬於「草山山系」,海拔602公尺。

    越過山巒,廣闊視野所囊括東北角海岸線區域,包括金九聚落、深澳漁港、鼻頭角、八斗子與和平島。

B04-IMG_9803-藝術景觀廣場以石塊疊砌的「基隆山」維妙維肖  B05-IMG_9804-三角形狀、簡明立面的創作藝術真有山的感覺  B06-IMG_9813-走在兩側芒花的石階步道神情愉悅

B04-IMG_9803-藝術景觀廣場以石塊疊砌的「基隆山」維妙維肖.JPG

B05-IMG_9804-三角形狀、簡明立面的創作藝術真有山的感覺.JPG

B06-IMG_9813-走在兩側芒花的石階步道神情愉悅.JPG

B07-IMG_9819-基隆山雅稱「大肚美人山」屹立正前方曲線優美  B08-IMG_9822-遠望頂峰如一支沒有手把的茶壺是「無耳茶壺山」  B09-IMG_9826-越過山巒廣闊視野囊括東北角海岸線區域

B07-IMG_9819-基隆山雅稱「大肚美人山」屹立正前方曲線優美.JPG

B08-IMG_9822-遠望頂峰如一支沒有手把的茶壺是「無耳茶壺山」.JPG

B09-IMG_9826-越過山巒廣闊視野囊括東北角海岸線區域.JPG

    從南口一路進來,邊走邊停邊欣賞沿途風光,終於抵達大金瓜露頭所在位置,約莫花了半個鐘頭腳程。途中與「往本山地質公園600公尺」同路標柱是「往黃金博物館900公尺」,開始後一段距離就是分叉點,不同方向。前進到170公尺處也有分叉路,右行「樹梅礦體1060公尺」(不走),依本山礦場前進路標採直行。

    駐足「本山地質公園」入口處,觀察地形,內凹形體是「本山礦場」,也就是「露天礦場區」,是金瓜石最重要的金礦礦床所在。露出的安山岩岩層特別明顯,置身在黃澄澄凹谷中,彷彿又回到往日的挖金歲月。陸續入山遊客絡繹不絕,能夠親身經歷,無不讚嘆,真不愧為相當理想的野外地質教室。

趨近觀察,高聳山體的岩層留下黃金鑿礦痕跡,想當年一鑿一鏟挖出的黃澄澄金礦,讓多少人一夕致富,造就了多少數不盡的繁華奇蹟。聳立的安山岩當前,岩壁的花紋節理顯得特別清晰美麗,鑿落的岩塊在腳下堆積,是否還隱藏著未被發現的金屑,讓人燃起好奇之心。細瞧裸露的金黃色岩壁,從壁間孔隙冒出生命堅強的蕨草,留下歲月痕跡。

B10-IMG_9830-駐足「本山地質公園」入口處觀察地形  B11-IMG_9832-內凹形體是「本山礦場」也就是「露天礦場區」  B12-IMG_9836-本山礦場露出的安山岩岩層特別明顯

B10-IMG_9830-駐足「本山地質公園」入口處觀察地形.JPG

B11-IMG_9832-內凹形體是「本山礦場」也就是「露天礦場區」.JPG

B12-IMG_9836-本山礦場露出的安山岩岩層特別明顯.JPG

B13-IMG_9852-高聳山體的岩層留下黃金鑿礦痕跡  B14-IMG_9838-聳立岩壁的花紋節理特別清晰美麗  B15-IMG_9845-裸露的金黃色岩壁冒出生命堅強的蕨草

B13-IMG_9852-高聳山體的岩層留下黃金鑿礦痕跡.JPG

B14-IMG_9838-聳立岩壁的花紋節理特別清晰美麗.JPG

B15-IMG_9845-裸露的金黃色岩壁冒出生命堅強的蕨草.JPG

    黃金礦脈深置於金瓜石山疊層的山體間,露天金礦經人工挖鑿取出,一車接一車運送出山。山體越鏟越矮,歲月蹉跎,留下層層短草山坡痕跡。仰視本山礦場上方的金瓜石山尖頂,其下黃金鑿礦痕跡歷歷在目。金瓜石山原有海拔660公尺高,歷經百年來的開採,山頭已降低至海拔500公尺左右。陡峭岩壁的現貌似乎無法表達其原狀,然而倘佯在「本山地質公園」優美環境中,確實感受到「本山礦場」滿滿的原始粗獷美感。

B16-IMG_9834-黃金礦脈深置於金瓜石山疊層的山體間  B17-IMG_9866-仰視本山礦場上方的金瓜石山尖頂  B18-IMG_9868-陡峭岩壁的現貌似乎無法表達其原狀

B16-IMG_9834-黃金礦脈深置於金瓜石山疊層的山體間.JPG

B17-IMG_9866-仰視本山礦場上方的金瓜石山尖頂.JPG

B18-IMG_9868-陡峭岩壁的現貌似乎無法表達其原狀.JPG

    喜悅心情掛在臉龐之際,邁開步伐前進黃金神社。踏在砌石道路上,芒花隨風搖曳生姿,渾身舒暢。眼前路標指引兩個方向,右上坡通往草山公路,左下坡通往黃金神社。試著往右登坡走上一小段,筆直道路直通遠方延綿的山巒,彷彿直通天際,這是眾山友網傳的「無敵海景步道」。果然海天一色,絕美佳境,將東北角海岸線一覽無遺。

    前進黃金神社的道路上,望向海面方向一無遮攔,視野遼闊。欣賞近在咫尺的基隆山美姿,並俯望九份山城與金瓜石聚落的周邊人文史蹟建築。

B19-IMG_9881-右上坡往草山公路左下坡往黃金神社的路標  B20-IMG_9884-欣賞近在咫尺的基隆山美姿  B21-IMG_9889-俯望九份山城與金瓜石聚落的周邊人文史蹟建築

B19-IMG_9881-右上坡往草山公路左下坡往黃金神社的路標.JPG

B20-IMG_9884-欣賞近在咫尺的基隆山美姿.JPG

B21-IMG_9889-俯望九份山城與金瓜石聚落的周邊人文史蹟建築.JPG

    繞行在蜿蜒斜坡護欄的石階步道上,繼續往黃金神社前進,穿進芒草夾道的石階步道,遙望顯現在前方的基隆山,以及通往金瓜石本山六坑與勸濟堂方位的聚落依稀可見。最令人稱道的景象,是在石階步道上可將黃金神社遺構全貌盡納入視野。

    清光緒十六年(1890)以後,隨著大小金瓜露頭的發現,開啟了九份及金瓜石礦業的輝煌歲月,金九地區也開始繁榮起來。然而自從1895年甲午戰後,台灣被割讓給日本,1896年日本政府頒布「台灣礦業規則」,規定只有日本國民才能經營礦業。同年10月,台灣總督府將基隆山的礦區,以基隆山的南北軸線為界,分為東區的金瓜石礦山及西區的瑞芳礦山(即九份礦山),礦權則分別由日本商人田中長兵衛的「田中組」及藤田傳三郎的「藤田組」所取得。

    俗稱黃金神社的金瓜石神社,又稱山神社,日治時期臺灣第一座具完整神道信仰空間而興建之神社。明治三十年(1897)10月,擁有金瓜石礦山產權的「田中組」田中長兵衛,鑑於金瓜石礦山事業開始之時土匪出沒頻繁,為了安定民心,遂於翌年在本山大金瓜岩嶂東側平地間初建這座神社,明治卅一年(1898)32日鎮座。昭和八年(1933)日本礦業株式會社接管金瓜石礦山後,約在1936-1937年間擴建神社,即為現今所見面貌。

A22-IMG_9898-繞行在蜿蜒斜坡護欄的石階步道上  A23-IMG_9905-穿進芒草夾道的石階步道遙望基隆山  A24-IMG_9901-黃金神社遺構全貌景致盡納入視野

B22-IMG_9898-繞行在蜿蜒斜坡護欄的石階步道上.JPG

B23-IMG_9905-穿進芒草夾道的石階步道遙望基隆山.JPG

B24-IMG_9901-黃金神社遺構全貌景致盡納入視野.JPG

    沿著山坡石階繼續往黃金神社推進,經過一處極為平坦石砌道路,緊挨著山腰而行,路旁芒花隨風擺動,秋意更濃。緊接著,眼前看到混凝土構築的巨型台座,顯然是索道纜車遺跡,僅供憑弔。這裡是本山四坑所在位置,斜坡索道纜車從本山四坑通往五坑。本山四坑位於海拔404公尺處,民國64(1975)撤收,由於坑口在民國76(1987)琳恩颱風過境時遭大量泥沙與土石淹沒,現已不復見。

    終於踏入黃金神社之神域,從參道石階直接登上,開始日本神道遺跡之漫遊。

B25-IMG_9915-平坦石砌道路芒花隨風擺動秋意更濃  B26-IMG_9916-本山四坑通往五坑的斜坡索道纜車遺跡處  B27-IMG_9922-從參道石階直接登上黃金神社之神殿

B25-IMG_9915-平坦石砌道路芒花隨風擺動秋意更濃.JPG

B26-IMG_9916-本山四坑通往五坑的斜坡索道纜車遺跡處.JPG

B27-IMG_9922-從參道石階直接登上黃金神社之神殿.JPG

    踩踏緩坡石階,走在神社參道上,兩旁一對石燈籠完好如初,應該未遭受破壞,才得以保存到今天。神社參道之高聳鳥居置於前,是進入神殿的第一道關口。穿過鳥居後,參道兩旁又見一對石燈籠,之間有寬敞空間。到達本殿、拜殿區域,原始的建築物都已經不見蹤影,僅存神社社殿的地基與樑柱遺蹟錯置一旁。

    原始神社配置有參道、入苑銅牛一座、混凝土造靖國鳥居三座、旗幟台五座、石造和混凝土造燈籠、切妻造手水舍、神明造本殿、神明造拜殿和拜殿柱子。可惜的是,神社建築在二戰後遭到破壞,如今僅存兩座鳥居、四對完整石燈籠,以及社殿的地基與樑柱。

B28-IMG_9929-神社參道兩旁一對石燈籠與一座鳥居  B29-IMG_9946-穿過鳥居後參道兩旁又見一對石燈籠  B30-IMG_9952-神社社殿的地基與樑柱遺蹟錯置一旁

B28-IMG_9929-神社參道兩旁一對石燈籠與一座鳥居.JPG

B29-IMG_9946-穿過鳥居後參道兩旁又見一對石燈籠.JPG

B30-IMG_9952-神社社殿的地基與樑柱遺蹟錯置一旁.JPG

    完成金瓜石山黃金神社遺址之巡禮,中山社大學員個個笑逐顏開,融入在黃金歲月的歷史氛圍裡,留下難以忘懷的回憶。揮別黃金神社路途中,也不忘向遠處通往本山六坑之金瓜石聚落(勸濟堂處)行注目禮,並放開腳步前進本山五坑與黃金博物館。

    本山五坑位於黃金博物館區域內,海拔 295公尺。在舊有坑道內,遊客能親身體驗昔日採礦工人們在漆黑坑道中工作的經驗,讓遊客身歷其境,並對採礦的工作留下深刻的印象與認識。本山六坑與五坑一樣保存尚稱完整的坑道口,位於海拔167公尺處。從勸濟堂後方停車場可見到六坑斜坡索道遺址,沿索道而下即可抵達本山六坑前。

B31-IMG_9959-中山社大學員在金瓜石山黃金神社遺址上笑逐顏開  B32-IMG_9951-通往本山六坑、本山七坑之金瓜石聚落(勸濟堂處)  B33-IMG_9980-中山社大學員離開黃金神社前進本山五坑

B31-IMG_9959-中山社大學員在金瓜石山黃金神社遺址上笑逐顏開.JPG

B32-IMG_9951-通往本山六坑、本山七坑之金瓜石聚落(勸濟堂處).JPG

B33-IMG_9980-中山社大學員離開黃金神社前進本山五坑.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意山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