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芝山岩古老地質生態與人文史蹟踏跡-
古地層奇岩奇樹
陳韋佐 旅記 2021.07.07
想要瞭解芝山岩(巖)的前世今生,得從所在位置「士林」的地理與歷史背景談起。士林區行政區域位在臺北市北方,舊名「八芝蘭」,為平埔族語「溫泉」之義,屬於平埔族群巴賽族「麻少翁社」居住地。康熙初年大量福建漳州移民自唭里岸來到此處,與平埔族人協議開墾,而在此處建立了漳州人的聚落。清治時期簡化其名為「芝蘭堡」,稍後再劃為芝蘭一堡。清末時因當地讀書風氣鼎盛,科考人才輩出,遂改稱「士林」,有「士子如林」之涵義。荷蘭統治時期本區記有巴賽族「毛少翁社」和「瓦笠社」。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年) 隸屬臺北州七星郡,設「士林庄」,昭和八年(1933年) 升格為「士林街」。民國時期,1946年二戰後士林街改制為士林鎮,1968年7月改制為臺北市「士林區」。
走在至誠路上,當會發現座落在芝山岩山腳下巨大的放大版「芝山合約碑記」,原碑置於芝山岩惠濟宮「懷古園」中。芝山合約碑記立於清道光29年(1849年)二月,立碑緣由,道光27年(1847年)八月,黃祿藉口砍伐芝山岩東北方的古樹,被罰演戲表示道歉,並再度規定不許砍樹。為怕大眾忘記此約定,並了解捐地建廟之來龍去脈,於是立碑為記。
茲摘錄「芝山合約碑記」原文如后:
〝仝立合約人施主黃承帶、黃耀宗、黃秀傑,首事何繪、陳輝、何蘭青等等,有祖父承給芝山(即土名員山仔)一所原供牧地。因乾隆伍拾壹年匪亂,難民奔逃其上,悉遭屠戮,及蕩平之後,枯骸露時,黃承帶等先人黃文欣倡義,將此山施捨,付總理吳慶三同眾,呈蒙 袁前憲暨文武官紳士庶捐鳩,就於該山廟置塚,歷有年所。只因彼時並未立定界碑,因循至今,未知詳悉。邇來該山樹木頗覺暢茂,而東北偶正列在石角山下村落之前,地靈攸關,誠恐奸徒漁利盜砍,有傷地脈。又上面尚有些少閑曠,足供牧養耕牛。黃承帶等,是以呈請 胡分憲給示掌管,及貼示豎碑;何繪等眾首事、總董,是以赴稟程分縣主,票拘在案。茲黃承帶等再四確查,此山果已當時施捨歸眾,此乃善果勝因,所當繼志述事,除將憲示收折、界碑毀仆外。爰是邀仝義首、總董、業殷、衿耆、士庶人等,將原施全山週圍蹈明東西至,各至崁,仍歸公眾永遠執。其界外去處,仍歸黃承帶等掌管,仍互相委議,酌立章程,勒諸貞珉,共垂不朽。一面呈銷稟案,咸表誠敬;至於黃承帶等前此所領憲示案由,實出不知,並非敵意。今暨查確,仍施日後不敢藉此為據,再滋事端。此係敬神樂施,滿腔血誠,泛無反覆。今預有憑,仝立合約一樣貳紙,各執壹紙,永炤。再聲明此碑約,係嘉慶十年十月所約,迨道光廿七年八月,突有黃祿藉欲東北古樹戕廟塚時,眾等出首,獲罰併演戲,重禁該山上下樹木,不許砍傷。又議立始建芝山總理吳慶三,施捨芝山黃國聘等祿位,就惠濟宮租項抽出,遞年同袁前憲祿位,永享春秋二祭,不忘建捨功勳。又恐此約日久遺失,是以立石,永垂不朽。
道光貳拾玖年歲次巳酉花月〞
駐足觀看「芝山合約碑記」良久,方才回頭走進前方仿古門型石牆,融入古老氛圍中,思憶前人保護芝山岩原木林的智慧。再前進,霍然發現深坑內坐臥一具宛若馬匹的「石馬」。據聞石馬是開漳聖王的坐騎,是當年芝山岩東隘門前的石馬殘存遺跡,偶然間被從地底挖掘出來。今「石馬」置於南隘門下,地質上被稱為「落岩塊」,即「崩石」。
B01-IMGP0943-芝山岩山腳下至誠路上芝山合約碑記 B02-IMGP0951-芝山合約碑記前仿古門型石牆 B03-IMGP0956-芝山合約碑記前園中的石馬遺跡
芝山岩位於臺北盆地北側邊緣,為士林區「石角」的獨立砂岩小山丘,呈北陡南緩單面山地勢,標高約51.5公尺,面積約10公頃,當地人也稱此山為「員山仔」。芝山岩的名稱原取自附近的芝蘭街,而被稱為「芝蘭山」,後來因其山丘之風景很像漳州的芝山,故改稱「芝山岩」。
芝山岩的地質屬於古老的大寮層,小山丘上遍佈有2千萬年前的頁岩層及砂岩層地質景觀,遊走其間仔細觀察仍可發現貝類等古生物化石遺跡。可想而知,在約400萬年前經板塊擠壓造山運動中,芝山岩被擠出海面以前仍然沉在海底。在約40萬年前,因「山腳斷層」陷落,逐漸形成臺北盆地,芝山岩遂成為盆地邊緣的小山丘。至約1萬1千年前,因海水面上升導致臺北盆地逐漸成為一大淡水鹹水交接的湖泊,芝山岩則成為陽明山下的小島嶼,直到湖水退去後形成今日樣貌。
根據資訊,「山腳斷層」為大臺北地區的活動斷層,臺北盆地形成的主要因素,位於臺北盆地與林口台地交接處。依臺北盆地推積晚更新世至今的沉積層,推斷山腳斷層至少在50萬年前即已開始活動,也因大屯山火山群噴發的大量火山岩,覆蓋於山腳斷層上,使得地表斷層地形不明顯。山腳斷層為正移斷層,呈北北東走向,可以分為二段:南段自新北市樹林向北延伸至臺北市北投區,長約13公里,為第四紀沖積層所掩覆;北段由新北投經大屯山竹子湖,沿南磺溪經擎天崗,再順著北磺溪至金山平原北側的斷層崖下方,進入東北海域,長約21公里。
芝山岩大寮層古老地質長久以來受到侵蝕作用,節理非常發達,走在山頂上,步道兩側隨處可見密布的海岸礁地形。特殊奇岩地質景觀可謂星羅棋布,令人嘆為觀止。穿越在林木蓊鬱的天然林中,與您不期而遇的有蝙蝠洞、太陽石、風化窗、洋蔥石、石龍、石頭公、石象、石馬、石硯、石墨…等奇岩怪石,微妙微肖,是造物者給與的天然紀念物。
漫步在芝山公園的小山丘林間,不論是山腰間和稜線上平坦步道、環山高架木棧步道,或是蜿蜒曲折石階,仔細觀察都會讓你有驚奇發現。茲就所見一一分享此一天然奇岩景觀。
一、石馬:位於「芝山合約碑記」小公園的前方,宛若馬匹的「石馬」,據聞是開漳聖王的坐騎,是當年芝山岩東隘門前的石馬殘存遺跡,偶然間被從地底挖掘出來。
二、太陽石:位於芝山巖文化史蹟公園考古探坑展示館的後方「太陽石步道」上,從蜿蜒斜坡上去即可看到兩塊裂開的巨石,岩洞空間應可容納多人。太陽石堪稱芝山岩地質景觀代表作,榕樹根緊緊纏繞的景象也是植物生態的標本。太陽石大岩塊正確位置在芝山岩南隅朝西側山腰上,屬於大寮層的厚層砂岩,過去曾有發現蝙蝠的傳說,早年居民也稱之為「蝙蝠洞」。
三、山腰步道上巨岩一:位於芝山巖文化史蹟公園上方山腰步道上榕樹根纏繞的巨岩。
四、山腰步道上巨岩二:位於芝山巖文化史蹟公園上方山腰山坡地上地衣斑斑的巨岩。
五、滴水觀音泉井:位於芝山岩兩百二十六階石階步道入口處。據稱,昔日泉井曾經乾枯十年,復在1959年報導時再度湧出,被民眾認為是開漳聖王顯靈,當時前來參謁者絡繹不絕。滴水觀音像瓶子裡的水一點一滴流出,可讓觀賞者放慢心思,靜靜地自我沉澱。
六、洞天福地巨岩與十八羅漢:位於芝山岩兩百二十六階石階步道右前方。每尊十八羅漢有各異的姿態神情,或嗔或怒,表情生動豐富,放慢腳步慢慢欣賞這些藝術雕刻作品,其樂無窮。從石階上望向右前方天然巨石,其上摩崖石刻「洞天福地」四個大字非常顯眼,是清代舉人潘永清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所題字。福與蝠字同音,亦指芝山岩蝙蝠洞之意。
七、蛇蛙石:位於芝山巖西隘門上方,蛇蛙石是芝山巖西隘門的守護神。相傳石蛇是受開漳聖王的命令守護西隘門,蛇頭朝向西隘門,守護西隘門不給惡魔侵入。蛇蛙石是芝山岩特殊的地質景觀,由兩塊崩落的大岩石相疊而成,如同大蛇頭一般,維妙維肖。蛇頭前面距離不遠之處,還有一個較小塊的岩石,形狀有如一隻伏地的青蛙。
八、岩石節理:是芝山岩山頂區域大岩塊上常見的岩石裂面,非常規則平整,地面上形成如棋盤狀方格,裂縫較易堆積土壤長出植物,在「六氏先生之墓」前后土周邊大片岩塊上可見岩石節理的地質景觀。同歸所與東隘門大石象間山頂岩塊所呈現岩石節理痕跡,特別清晰。
九、海底古生物爬行痕跡:在芝山岩山頂區域錯落岩塊上,經仔細觀察,常會看到海底古生物爬行痕跡,這是位於同歸所附近的岩礁所見。
十、山頂坡地之洋蔥石:位於同歸所與東隘門大石象間山頂坡地上洋蔥石,是一連串地質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先是岩層受到交錯的節理切割,形成許多獨立的立方體,立方體的稜角和邊緣受到風化和侵蝕,逐漸剝落,會形成渾圓的球礫狀。
十一、原東隘門大石象奇岩:位於芝山岩東隘門舊址,即同歸所與惠濟宮間的叉路小徑。往下走就可看到一塊表面佈滿大大小小凹洞的巨大厚層砂岩,好似垂著鼻子的大象。目前東隘門已經完全拆除,登山小徑也已廢棄,只有傳說中東隘門守護神-大石象還依然挺立。大石象的凹洞是風化作用結果,經年累月的磨蝕下形成圓形凹洞,通常稱之為「風化窗」。如果侵蝕作用把岩壁較薄的部位磨穿,形成一個拱門狀的洞,就稱為「石門」,石象的鼻子就是一個小型的石門。
十二、芝山貝殼化石之寶:芝山巖惠濟宮將密布在芝山岩海岸礁石上常見的貝殼化石豎立於懷古園內,供人觀賞,趨近仔細觀察,岩礁上滿佈貝殼化石天然生態痕跡。
十三、芝山岩北隘門前後岩壁之巨岩:芝山岩北隘門右前岩壁上有兩塊裂開的巨石,岩面上經年累月被榕樹根纏繞,生氣盎然,堪為植物生態代表作之一。芝山岩北隘門左前岩壁上巨岩顯現海底岩礁地形,古時經海水沖刷及風化作用,留下多數凹洞,大自然奧妙不言可喻。在凹洞岩礁的上方有一寬廣平台,是日治時期臺北四國八十八所靈場遺址。
十四、芝山岩北隘門山腳下聖佑宮(石頭公):據芝山巖聖佑宮沿革記載,聖佑宮之石頭公信仰源自於對「神石」的自然崇拜,「石頭公」指五大巨石:石筆、石紙、石硯、石墨、石印。昔日地理勘輿指為-「五寶弄金獅」或「五寶弄雙獅」。(獅頭一為廟後石獅,另一為陽明山仰德大道地名「獅頭」)。此地開發約始於明鄭,漳泉先民至此拓荒,範圍涵蓋士林、北投、金山、內湖及大龍峒,當地居民生兒育女會向石頭公祈求平安,並以紅線串銅錢佩掛於孩童胸前,為孩子避邪解厄、保佑平安長大。早年以石刻香爐及小祠敬拜。
十五、石頭公的「文房五寶」:芝山岩聖佑宮「石頭公」有五大巨石的天然產物,各有各的造型,石筆、石紙、石硯、石墨、石印與聖佑宮廟後方又稱「石獅」的巨石,唯妙唯肖。
十六、芝山岩聖佑宮前落岩塊:芝山岩為沉積岩地質的小山丘,山頂厚層的砂岩層經過長時間的風化、侵蝕作用,被切割成一塊塊巨大的石塊,滾落在芝山岩四周,我們稱之為「落岩塊」。尤其在芝山岩比較陡峭的北麓,隨處可見巨大的奇石,大多呈四四方方大岩塊,形成非常特殊的地質景觀。
十七、大寮層沉積岩:位於芝山岩東麓兩聲街上方巨大岩壁是大寮層沉積岩的地質景觀,沉積年代約在2200萬到2000萬年前的中新世時期。屬於臺北盆地較早期的海相沉積地層,內含豐富的海相化石。岩壁表面為小顆粒的砂,輕撫它會掉落,其不斷自然剝落的過程,稱為「風化」。
B04-IMGP0993-「太陽石」是位於芝山岩南隅朝西側山腰上的大岩塊 B 05-IMGP0931-史蹟公園上方山腰山坡地上地衣斑斑巨岩 B06-IMGP1249-史蹟公園上方山腰步道上榕樹根纏繞的巨岩
B07-IMGP0911-兩百二十六階石階步道入口處滴水觀音泉井 B08-IMGP0915-兩百二十六階石階步道右前方洞天福地巨岩與十八羅漢 B09-IMGP0886-芝山岩西隘門上方的蛇蛙石
B10-IMG_9316-六氏先生之墓前后土周邊岩石節理 B11-IMGP1211-同歸所與東隘門大石象間山頂岩塊節理清晰 B12-IMGP1187-同歸所與東隘門大石象間山頂洋蔥石
B13-IMGP0762-同歸所附近岩礁海底古生物的爬行痕跡 B14-IMGP0768-同歸所與惠濟宮間原東隘門大石象奇岩 B15-IMGP0987-史蹟公園上方太陽石步道之巨岩壁
B16-IMGP0779-芝山巖惠濟宮懷古園內「芝山貝殼化石之寶」 B17-IMGP0781-豎立於懷古園內「芝山貝殼化石之寶」(正面) B18-IMGP0782-豎立於懷古園內「芝山貝殼化石之寶」(背面)
B19-IMGP0812-芝山岩北隘門右前岩壁上兩塊裂開的巨石榕根纏繞 B20-IMGP0821-芝山岩北隘門左前岩壁上之巨岩(上方是臺北四國八十八所靈場遺址) B21-IMGP1125-芝山岩北隘門山腳下聖佑宮(石頭公)
B22-IMGP1110-芝山岩聖佑宮前「落岩塊」 B23-IMGP1130-聖佑宮(石頭公)「文房五寶」之一石筆 B24-IMGP1129-聖佑宮(石頭公)「文房五寶」之二石紙
B25-IMGP1136-聖佑宮(石頭公)「文房五寶」之三石硯 B26-IMGP1155-聖佑宮(石頭公)「文房五寶」之四石墨 B27-IMGP1150-聖佑宮(石頭公)「文房五寶」之五石印
B28-IMGP1030-芝山岩南麓近東砲台遺址似將崩落岩塊 B29-IMGP1057-芝山岩東麓兩聲街上方大寮層地質岩層 B30-IMGP1060-芝山岩東麓兩聲街上方大寮層地質岩層
芝山岩曾為鹹水湖中的小島,因此在山丘上有海邊植物的現象,歷經臺北淡水湖和沼澤溼地時期,多變的環境使芝山岩有豐富的植物種類。當我們遊走其間,當會發現密佈的叢林中生長著許多原生植物,也由於如「芝山合約碑記」所記載,居民謹守禁止砍伐樹林之約束,林木始得以完整保留,讓大地生生不息。
在芝山岩小山丘上,有多樣性植物種類值得注意,雖經久遠年代,多數枝葉依然茂盛,驚為奇觀。
一、雨農閱覽室前巨大榕樹:位於雨農閱覽室(日治時期芝山巖祠)前,今日涼亭(日治時期拜殿)位置右側,榕樹根爬滿地,繼續成長中。
二、雨農閱覽室前高齡三百多歲的老樟樹:從清朝至今約有300多歲高齡的老樟樹,外形蒼勁挺拔,古意盎然,是臺北市最老的老樹。仰頭觀賞枝葉茂盛的老樟樹,枝幹著生翠綠的蕨類植物。這棵老樟樹正確名稱為「芳樟」,是製作樟腦樹種,另一種則叫「香樟」,相似而不同種。
三、同歸所大墓公左側礁岩上之香楠:臺灣亞熱帶的成熟闊葉林是以樟科植物為主,香楠是北部低海拔天然林的主角,木材磨成粉末,俗稱「楠仔粉」,是製作線香的材料,其木材也是先民重要的建築、傢具、雕刻等的用材。
四、同歸所大墓公前山坡崖邊的青剛櫟:青剛櫟是殼斗科植物,是芝山岩山頂稜線上最常見植物之一。其堅果是森林中小型齧齒動物的最愛,例如松鼠。
五、芝山巖惠濟宮後方林間步道崖邊之軟毛柿:芝山岩生長的軟毛柿推測也有幾十多歲,屬於柿科灌木植物,不會像喬木長得挺直高大。它的樹幹特別黑,材質又硬,俗稱「烏材柿」,也有人戲稱「包公樹」。
六、西砲台遺址(時間廣場)木棧道旁巨型榕樹:位於西砲台遺址(時間廣場)的側邊入口處,緊鄰環山木棧步道,枝幹展開形狀有如巨龍張牙舞爪,很是絕美奇特。
七、無患子樹:位於太陽石上方斜坡上,是芝山岩獨有之黃葉景觀無患子樹。無患子樹一般在溫帶地區,秋冬季節葉子才會變黃或變紅,在低海拔的亞熱帶臺北地區,難得見到黃葉和落葉的景觀,唯獨芝山岩能夠欣賞到片片黃葉綴滿山頭。無患子樹是民俗植物,成熟果實含「皂素」,是天然的肥皂。
八、金縷梅科楓香:百二崁上方往東砲台步道之金縷梅科楓香,落葉性樹種,是亞熱帶地區的大喬木,也是台灣全島常見的原生樹種。一般人所稱的「紅葉」或「楓葉」,指的是槭樹科的植物,而不是金縷梅科的楓香。
九、八芝蘭竹:位於百二崁上方東砲台附近之八芝蘭竹,是台灣特有種植物,原生長臺灣北部低海拔山區,但由於土地不斷開發,已經逐漸變少了。八芝蘭竹是大正五年(1916年)由日本植物學家早田文藏在士林發現的,早期士林的舊名是「八芝蘭」,為平埔族語,因此被稱為「八芝蘭竹」。
十、台灣櫸木:位於芝山岩東麓兩聲街上方步道邊之台灣櫸木,屬於台灣原生種落葉大喬木,其木材刨光後有油臘的感覺,如同塗過雞油般,所以又稱為「雞油」。其枝枒向上伸展高舉,是為「櫸」。樹冠飽滿渾圓,呈倒三角形,抬頭仰望甚為巨觀。
十一、海岸開闊地的朴樹:位於雨聲街「芝山巖文化遺址」石碑、石頭公附近公園邊,朴樹屬於榆科植物,葉面粗糙如沙,又名「沙朴」,是熱帶海濱開闊荒地的指標植物。
十二、大葉楠:位於芝山岩西隘門牆外之大葉楠,高大蓊鬱,受隘門地基及岩盤門前陡峻巨石的限制,生長環境惡劣,仍然能夠展現旺盛生命力,實在是奇觀。
B31-IMGP0712-雨農閱覽室前巨大榕樹根爬滿地 B32-IMGP0729-雨農閱覽室前樹齡300的巨大老樟樹 B33-IMGP0740-同歸所大墓公左側礁岩上之香楠
B34-IMGP0751-同歸所大墓公前山坡崖邊的青剛櫟 B35-IMGP1172-惠濟宮後方林間步道崖邊之軟毛柿 B36-IMGP0848-西砲台遺址(時間廣場)木棧道旁巨型榕樹
B37-IMGP1002-太陽石上方斜坡上的無患子樹 B38-IMGP1015-百二崁上方往東砲台之金縷梅科楓香 B39-IMGP1023-百二崁上方東砲台附近之八芝蘭竹
B40-IMGP1074-芝山岩東麓兩聲街上方之台灣櫸木 B41-IMGP1104-芝山岩遺址之海岸開闊地的朴樹 B42-IMGP1235-芝山岩西隘門前方之大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