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温泉鄉歷史人文古蹟走遊(下編)-

北投文物館、温泉博物館、地熱谷、瀧乃湯浴室、天狗庵古石階

陳韋佐 旅記 2021.02.23

    走出北投真言宗普濟寺日式廟宇的氛圍,循著温泉路繼續前行,不久接上幽雅路。如今這條算得上真正幽雅的道路讓人耳目一新,有多數豪華壯觀的大型温泉大飯店落腳在這塊區域。輕步邁向彎曲微陡的幽雅路,接連經過春天酒店、亞太飯店、麗禧酒店,隨後抵達座落幽雅路32號的「北投文物館」。

    「北投文物館」最富盛名的活動是「佳山抓周慶典」,讓滿周歲的小寶寶身著小和服,在百年日式古蹟博物館內快樂進行人生的第一次選擇,預卜未來前途。記得20180724日小孫女安安周歲時,家人陪同來到這裡完成愉快的周歲禮,對於周遭日式庭園優美環境與內室華麗裝璜記憶猶新。今天帶著愉悅心情經過這裡,舊地重遊,雖然沒進去參觀,感覺也蠻新鮮。

    從幽雅路上頭俯望木造二層建築的「北投文物館」外觀,呈現出典雅的日式風格,入口處有玄關,歇山式屋頂,舖黑瓦。在其門口處仍保存刻有「北投佳山」的唭哩岸石,左側陶然居茶藝館是後來興建的附屬別館。

    「北投文物館」始建於大正十年(1921),創建在景色優美的北投山崖上,是由來自日本的吉田家族所經營,名稱為「佳山旅館」。駐足其間,必然會被遼闊視野,並充滿野趣山林的氣息所震撼。在當時的北投温泉旅館中,「佳山旅館」是北投地區最高級的溫泉旅館,也是地勢最高、消費最貴的溫泉旅館。二戰期間曾經被神風特攻隊所佔用,作為招待所,產權由私有轉為公有。戰後由外交部接管,成為官員度假之處。

    1998年臺北市政府將北投文物館列為市定古蹟,目前為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轄下的私立博物館。「北投文物館」的前半部是平房,後半部較晚興建,是兩層樓建築。一樓作為住宿房間,前半傳統和室後半洋室。二樓是可容納一百人聚會的「大廣間」,是舖滿六十帖榻榻米的宴會廳,規模相當大。

    昭和十三年(1938)時,在「大廣間」後方設置日本茶道的水屋-「後茶室」。現今怡然居空間,在大正九年(1920)佳山旅館時期,原為和室客房,旅館房間通常由座敷次間陽台組成。當時有七座溫泉浴池及浴室,目前在浴池現場可欣賞到昭和時期非常流行的裝飾性磁磚,讓人聯想到該磁磚係利用北投貴子坑白色陶瓷土所燒製的陶瓷產品-統稱為「北投燒」。

    「陶然居」是當時「佳山旅館」招待外賓用的附屬別館,建於昭和十一年(1936),獨立別館有小巧瀑布式日式庭園,隱密幽靜。戶外映入小橋流水與綠意盎然的茶庭,日式水缽搭上石燈籠,充滿優美景致。「佳山抓周慶典」就在隱密的「陶然居」別館裡舉辦,使每個家庭都享有包館的抓周體驗,不亦樂乎!

    隨後走到幽雅路34號,目前這裡是一間休閒餐廳,名稱是「少帥禪園」。記得好久好久以前曾經多次來此用餐,因位處北投的山腰林木中,站在老樹成蔭的屋簷下可遠眺觀音山,充滿喜悅。接近北投少帥禪園門口,首先看到掛著「張學良少帥舊居」的木匾。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門口有服務生在量體温及作防疫措施,時間已過正用餐時間,就沒入內參觀。只在入口台階上拍了幾張相片,隨即離開。

    根據資訊,「少帥禪園」建於日治大正九年(1920),原為新高旅社。二次大戰期間被日軍徵收,做為神風特攻隊出戰前的慰安所,也就是神風特攻隊出自殺任務前飲酒作樂的地方。1960年代,少帥張學良及夫人趙一荻曾被當時的蔣介石總統軟禁幽居於此。大時代流傳的故事情節,回想起來讓人有點惆悵。

    「少帥禪園」屬於木牆瓦房之日式建築,在老樹成蔭的木製屋簷下可遠眺觀音山美景,尤其在夕陽西下時,觀音山與關渡平原的夕陽暮色更加絕美。

B43-IMGP7467-木造二層建築的「北投文物館」歇山式屋頂舖黑瓦  B44-IMGP7470-北投少帥禪園門口掛著「張學良少帥舊居」木匾  B45-IMGP7471-北投張學良少帥舊居(禪園)木牆瓦房之日式建築

B43-IMGP7467-木造二層建築的「北投文物館」歇山式屋頂舖黑瓦.JPG

B44-IMGP7470-北投少帥禪園門口掛著「張學良少帥舊居」木匾.JPG

B45-IMGP7471-北投張學良少帥舊居(禪園)木牆瓦房之日式建築.JPG

    走到幽雅路盡頭,左轉是新民路,往捷運新北投站方向。漫走來到新民路60號,一看是「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根據資訊,這裡就是北投「前日軍衛戍醫院」所在地,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關係就沒有進去,只在大門邊照張院區一角,打算另日再來參訪古蹟。

    「前日軍衛戍醫院」的古蹟房舍位於院區後方,是一座藍綠色的百年木頭搭建古色古香建築,日治大正初年(1910年代)由日本移植過來的日式建築,臺北市定古蹟。北投為臺灣少數地區擁有溫泉的地方,日治初期日軍利用北投溫泉建造這座軍用療養所。二戰期間作為許多日軍傷兵療養地方,這就是「前日軍衛戍醫院北投分院」建設的由來。戰後,一開始是治療軍中精神病患的總醫院,稱為「國軍八一八醫院」,後改名為「國軍北投醫院」,現在則是「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

    鄰近「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的是北投區林泉里「中心新村」,是座陳舊的軍醫温泉眷村聚落,具有溫泉公共澡堂。走過新民路街道,將視線越過圍牆,斷垣殘壁、雜亂無章的房舍好像正在進行大規模整建的樣子。經轉進「中心新村」的範圍,經過一座尚稱完好的獨棟房舍,門前看板很明顯標誌為「眷村心文化學院 台北眷村文化資訊中心」。想一想,經過有心人士的積極推動,專家學者的精心闢畫,將來嶄新的「中心新村」風貌會是新的旅遊景點,指日可待。

    沿著新民路走出來接上泉源路,再從泉源路遇到「北投公園」所在位置,左轉中山路即可看到堂皇的「凱達格蘭文化館」大樓。只是經過,沒有進去參觀,內面有多數原住民平埔族社群凱達格蘭族的文物展示,留待他日吧!

    根據資訊,位於「凱達格蘭文化館」的左後方,正是日治時期「北投神社」所在位置,昭和五年(1930)完工,奉祀「大國主命」。目前「北投神社」只保存有一對石狛犬,置放在北投區逸仙國小內。2017528日夜晚經有心人士手持鐵鎚將2隻狛犬砸毀,公然破壞古蹟文物,令人扼腕。

B46-IMGP7477-北投前日軍衛戍醫院現為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  B47-IMGP7484-北投區林泉里中心新村具有溫泉公共澡堂的軍醫眷村聚落(温泉眷村)  B48-IMGP7694-北投中山路凱達格蘭文化館(北投神社原址)

B46-IMGP7477-北投前日軍衛戍醫院現為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JPG

B47-IMGP7484-北投區林泉里中心新村具有溫泉公共澡堂的軍醫眷村聚落(温泉眷村).JPG

B48-IMGP7694-北投中山路凱達格蘭文化館(北投神社原址).JPG

    沿著中山路前進幾步路,遠遠就看到仿英式磚造建築的「北投溫泉博物館」今貌。經過復建的原北投温泉公共浴場和洋混合建築,一眼就望見它是沿緩丘地景築建的建築物。一樓是由紅色磚牆建造,二樓是木造雨淋板,兩相構成英國鄉村別墅的風情。外部庭園草坪景觀典雅優美,與落在池塘中的博物館建築倒影讓美景益加綺麗,常作為新人婚紗照取景亮點。

    溫泉博物館的主入口位在二樓,站在中山路上,可看清兩柱高聳煙囪及黑瓦屋頂,左側也設有階梯式看台。依序排隊,更換館方提供的室內拖鞋入場。內部空間動線依傳統日式公共浴場設計,從二樓進去室內,首先照面是廣闊的「大廣間」,全以榻榻米舖設,可見到少數席坐聊天的遊客。日治時期這處「大廣間」是浴後的活動大廳,從一樓沐浴後的人可在此用餐、休息和乘涼,並可眺望北投谷地及北投公園的景色。

    目前所見的「北投溫泉博物館」二樓展示空間規畫可說相當完善,可慢慢地、靜靜地詳讀「北投溫泉鄉發展史介紹」,並可從原住民-凱達格蘭族北投社的介紹中,充分瞭解平埔族在北投溫泉歷史發展上所扮演的角色。

    從博物館上下樓間的原木階梯下到一樓,這裡是觀賞做為平民公共浴場的重點空間。映在眼臉的是歐洲風格磚造大浴池,當時僅限男性沐浴。在洗浴當下,透過西側彩繪玻璃窗可盡興觀賞戶外風光。大浴池旁標立著一樓拱窗彩繪玻璃解說文,表示原珍貴文物已經在修護前遺失,現在是複製品。

    一樓進門的左側掛著男湯、女湯布簾,撥開後可看到東面的展示空間,展示北投溫泉早期的盥洗台樣貌,其間有刷子、水瓢及水桶等用品。接著最有意義的展覽物是北投溪中奇特的「北投石」,置放在大浴池南端的窗下,是北投温泉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根據資訊,「北投石」是世界數千種礦石中唯一用台灣地名命名的礦石,目前僅有台灣北投和日本玉川有這種礦物,非常稀罕。「北投有石,名北投石」-北投溪源自地熱谷溫泉,距地熱谷口以下100400公尺間的一段河床,即為北投石主要分布帶。「北投石」具有放射性元素「鐳」,北投溫泉因北投石亦稱「鐳溫泉」。

    根據資訊,「北投溫泉博物館」於1997年二月列為臺北市三級古蹟,日治時期是北投溫泉的公共溫泉浴場,又名北投溫泉浴場,而原來的公共浴場改名為「瀧乃湯」。在所謂「大正浪漫」的年代,北投温泉公共浴場是和洋混合的建築體,建於大正二年(1913)617日,為臺北州仿照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的方式興建而成,是當時規模最大、最華麗的公共浴場。

    回顧原建築的歷史,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之後,此浴場曾一度成為國民黨北投鎮黨部,及民眾服務社。當時該建築一樓後面部分,也做為「台北縣議會招待所」兼營游泳池,以及警察局北投分局光明派出所辦公場所,一共三個單位同時使用。後來被私人占用為住宅,從此逐漸地急速傾頹。

    經於1994年我「逢甲人」建築系校友「陳林頌」 (建築系85) 在當年的大學畢業論文中披露,以「北投溫泉谷地的北投溪、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北投公園等北投歷史空間之研究」為題,陳述小時候遊歷北投的美好記憶,並測繪了北投公共浴場平面、立面圖、北投溪谷地模型。之後到處呼籲搶救北投公共浴場,不要被拆除成為纜車站。受到學術界與政界的響應,始有今日所呈現的「北投溫泉博物館」嶄新樣貌。

    參觀「北投溫泉博物館」後,順道走到對面小山丘上,廣場設有幾樣兒童遊樂設施。根據資訊,現今的「北投兒童樂園」位置就是日治時期的「公共浴場附屬遊園地」,於大正五年(1916)設立。當時是用來給浴場泡湯民眾隨行兒童的遊樂場所,有遊具,還有小型動物園。

B49-IMGP7507-仿英式磚造建築的「北投溫泉博物館」與庭園草坪  B50-IMGP7781-北投溫泉博物館的主入口位在二樓可看清兩柱高聳煙囪及黑瓦屋頂  B51-IMGP7777-北投温泉博物館入口左側設有階梯式看台

B49-IMGP7507-仿英式磚造建築的「北投溫泉博物館」與庭園草坪.JPG

B50-IMGP7781-北投溫泉博物館的主入口位在二樓可看清兩柱高聳煙囪及黑瓦屋頂.JPG

B51-IMGP7777-北投温泉博物館入口左側設有階梯式看台.JPG

B52-IMGP7711-北投温泉博物館二樓大廣間是浴後休息用餐地方  B53-IMGP7775-北投温泉博物館上下樓間的原木階梯  A54-IMGP7749-北投温泉博物館一樓之磚造大浴池

B52-IMGP7711-北投温泉博物館二樓大廣間是浴後休息用餐地方.JPG

B53-IMGP7775-北投温泉博物館上下樓間的原木階梯.JPG

B54-IMGP7749-北投温泉博物館一樓之磚造大浴池.JPG

B55-IMGP7760-北投温泉博物館一樓之彩繪玻璃窗  A56-IMGP7727-北投温泉博物館一樓之早期北投溫泉的刷子、水瓢和水桶等用品展示  B57-IMGP7746-北投温泉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北投石

B55-IMGP7760-北投温泉博物館一樓之彩繪玻璃窗.JPG

B56-IMGP7727-北投温泉博物館一樓之早期北投溫泉的刷子、水瓢和水桶等用品展示.JPG

B57-IMGP7746-北投温泉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北投石.JPG

    從「北投兒童樂園」上沿小山丘之坡道緩步而下,看到對面「北投公園露天温泉浴池」的大型看板,地址是中山路六號。「北投公園露天温泉浴池」由於是在千禧年(1999年底)啟用,恰逢西元2000年,又被稱作「千禧湯」。其泉水來自於北投「地熱谷」,屬於氯離子硫酸鹽,又稱「青磺泉」,亦稱「鐳溫泉」。「北投公園露天温泉浴池」屬於平價的露天温泉浴池,入口收費每位成人40元,65歲以上20元。每天從早上05:3022:00為止分六個場次開放進入,男女混合,進去要著泳衣,門口有自動售票機。北投公園露天温泉浴池臨近北投溪,建築在北投溪畔(右岸),從光明路可看到建築全貌。牆壁上滿滿的圖片、文字,都在介紹北投石由來與北投石復育。進去前台俯望,露天温泉浴池依地勢高低錯落分佈,共設有六座大眾池,包含四座温泉池及二座冷水池。在門口遇到兩位老夫妻,因常年倍受腿痠之苦,常常前來泡「青磺泉」湯,依他們的經驗身體狀況改善很多。

B58-IMGP7821-中山路六號北投公園露天温泉浴池入口看板  B59-IMGP7782-北投公園露天温泉浴池臨近北投溪  B60-IMGP7836-北投公園露天温泉浴池建築在北投溪畔

B58-IMGP7821-中山路六號北投公園露天温泉浴池入口看板.JPG

B59-IMGP7782-北投公園露天温泉浴池臨近北投溪.JPG

B60-IMGP7836-北投公園露天温泉浴池建築在北投溪畔.JPG

  「北投公園露天温泉浴池」的左側是「北投梅庭」,地址也是中山路6號。入門口柱上刻有「一代草聖」于右任先生手書之「梅庭」題字,可進入免費參觀。進門後往左邊看其外觀建築風格,石砌台基與日式木構架的魚鱗牆板、黑瓦、木隔櫺。順應地形而建,共分上、下二層,是一棟建於日治時期昭和五年(1930)末期的高級民宅。目前一樓空間作為臺北市旅遊服務中心梅庭站,並展示于右任先生的墨寶,進入後可靜靜地逐一欣賞,親眼看到掛滿牆壁上草書真跡。走出陽台,更可以觀賞古老樹木與潺潺溪流的北投溪風光。

    下層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當年作為防空避難室使用,以因應二戰時的美軍空襲。移步到房舍後方庭院,更可看到其真面目。北投梅庭係沿北投溪河谷興建,潺潺水流聲增添雅趣。庭院外牆係以城垛型式築建,坐在綠樹成蔭的後院台階上,享受片刻的悠閒。

    根據資訊,「梅庭」被定為臺北市歷史性建築,二戰後撥給監察院使用,時任監察院長的于右任先生自1952年起常居住在此,作為避暑別館。201412月版「走讀台灣」第172頁有詳述,「關於梅庭在日本時代及戰後初期,所留文獻不多,今日還無法確實瞭解當時建物住的人及使用情形,」。

    然而偶然間接觸到2020.12.16 聯合新聞網報導的一編文章「北投公園梅庭是于右任故居?美麗的錯誤」,作者是一位大學教師(台北市)-張依依。張老師說:「梅庭」是于右任故居,故事固美好,卻不是事情真貌,連現在的宣傳-該處是于先生民國四十一年暑天住過的地方,也應是望文生義,想像出來的。之所以知道實情,是因為『梅庭』是我姨公馮中煊先生(號「梅庭散人」)故居,他於民國四十五年以鉅資購置並遷入北投中山路六號現址(有戶籍謄本為憑)。梅庭位於新北投,地處平地,且時近荒廢,試問于右老如何能如市府所敘在民國四十一年溽暑之際前往居住?就算此事為真,住過一個暑假的地方,又怎能稱為故居?」

    從上述的交待文,推斷應該只是于右任先生短期避暑別館,並沒有說是他的故居。

B61-IMGP7819-從北投梅庭外觀看建築風格-石砌台基、魚鱗牆板、黑瓦、木隔櫺  B62-IMGP7791-北投梅庭屬和洋式建築風格上層日式「西洋風小屋」下層為鋼筋混凝土造防空避難室  B63-IMGP7802-北投梅庭之庭院外牆係以城垛型式建構

B61-IMGP7819-從北投梅庭外觀看建築風格-石砌台基、魚鱗牆板、黑瓦、木隔櫺.JPG

B62-IMGP7791-北投梅庭屬和洋式建築風格上層日式「西洋風小屋」下層為鋼筋混凝土造防空避難室.JPG

B63-IMGP7802-北投梅庭之庭院外牆係以城垛型式建構.JPG

    離開「北投梅庭」,順著中山路直走到底就是「地熱谷園區」,記憶中早年露天泡腳的温泉水溝渠已經不見蹤影,因為常有兒童不慎滑倒燙傷,安全考量下,重新整修時被廢除了。「地熱谷」原名稱作「地獄谷」(或玉泉谷),八十年代之前也是著名的「煮蛋樂園」。

    根據資訊,「地熱谷」為一盆狀窪地,可能為一蒸氣爆裂口遺蹟,底部有多處溫泉湧出,有硫氣味,熱氣瀰漫。冒出溫泉口水溫達98℃,其他部分溫度約6070℃。窪地由溫泉匯合地表水成一淺水潭,池水從西南側缺口流出,形成一溫泉小溪,即為「北投溪」。由於地基受酸性的硫磺氣侵蝕而被嚴重掏空,經政府封閉整治後,目前硫磺煙霧繚繞的景色依舊,維護設施更加安全。

    「地熱谷」的水質屬於「鹽酸酸性泉」,俗稱「青磺泉」,當地居民亦稱為「磺水頭」。因屬於強酸類,對建築物及金屬品腐蝕性強,不可用肥皂洗身,也不可飲用。地熱谷因終年瀰漫著硫磺煙霧,讓人聯想到恐怖的地獄,且谷底地質鬆軟,常常有來此民眾失足跌倒被燙傷,所以又被稱為「地獄谷」,也有人稱為「鬼湖」。

    由於它是大屯山群區域內水溫最高的溫泉,泉水清澈微綠似玉,又有硫磺煙霧的景色,於是擁有「礦泉玉霧」的美稱,是日治時期台灣八勝十二景之一。現今北投公園露天溫泉、瀧乃湯、新秀閣大飯店等處的泉質皆屬青磺泉。據稱「地熱谷」的「青磺泉」(鐳溫泉)有療養和復健的效用,是最佳泡湯保健之地。

B64-IMGP6482-北投地熱谷-北投地熱谷景觀區防護柵欄  B65-IMGP6480-北投地熱谷為一盆狀窪地由溫泉匯合地表水成一淺水潭  B66-IMGP6492-北投地熱谷因終年瀰漫著硫磺煙霧,讓人聯想到恐怖的地獄

B64-IMGP6482-北投地熱谷-北投地熱谷景觀區防護柵欄.JPG

B65-IMGP6480-北投地熱谷為一盆狀窪地由溫泉匯合地表水成一淺水潭.JPG

B66-IMGP6492-北投地熱谷因終年瀰漫著硫磺煙霧,讓人聯想到恐怖的地獄.JPG

    從「地熱谷」往回走,沿北投溪畔光明路行人步道漫遊前進,聽清澈的北投溪潺潺水聲,回顧歷史,這裡就是日治時期所稱的第一瀧及第二瀧野溪温泉所在位置,著名的「北投石」就是在溪谷中發現的。

    走幾步路,位於光明路左側看板寫著「瀧乃湯浴室」大字,古樸日式房舍的前身是「鐵之湯慈善浴場」(後更名為「瀧湯浴室」)。根據資訊,鐵之湯慈善臨時公共浴場創建於明治三十九年(1906)7月,8月開放浴場給一般民眾使用,臺灣人俗稱它為「三仙間」。以「鐵之湯」來命名,是因為鐵道部出力有功而取名。

隨著大正二年(1913)公共浴場完工,原來「鐵之湯慈善浴場」公共浴場更名為「瀧湯浴室」,與公共浴場及湯瀧浴場有所區隔,各有不同定位及客群。大正十二年(1923)4月當時的裕仁皇太子蒞臨新北投溫泉溪,細細鑑賞聞名於世的國寶礦物「北投石」,對北投溫泉讚賞有加,並讚揚其對人體的療效。昭和九年(1934)12月北投居民於是在皇太子曾經渡涉的溪畔,募資豎立了「皇太子殿下御渡涉記念碑」,用來紀念這段事蹟。在1950年代初紀念碑還立在原來的位置,如今被移到「瀧乃湯浴室」的庭院中,要參觀只能進去細細品味。

    接著前進到光明路236號的「日勝生加賀屋國際温泉飯店」,所在位置的隔鄰即是「天狗庵遺址」-溫泉路7310號的「天狗庵史蹟公園」(2017年成立)。前進到「天狗庵古石階」前,樹立著極為醒目的解說牌,述說著「天狗庵古石階」的歷史。循著以卵石組成的階梯走上去,踏著前人的腳步,彷彿真有回到北投溫泉開發濫觴地的感慨。回顧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台灣被日本統治起時,日本人平田源吾來到北投,意外地發現北投的溫泉有療癒之效,於隔年開設了台灣第一家民間天狗庵溫泉旅館。如今日勝生加賀屋為繼續延續具珍貴歷史意義的「天狗庵史蹟」,設立營造日式庭園氛圍的長廊與涼亭,長廊的看板盡是天狗庵相關的古老照片,讓我們更加瞭解北投溫泉文化的始末。

B67-IMGP7825-北投溪第一瀧及第二瀧是日治時期的野溪温泉所在  B68-IMGP7545-北投瀧乃湯浴室之前身是鐵之湯慈善浴場(後更名為「瀧湯浴室」)  B69-IMGP7556-北投「天狗庵遺址」現今僅存天狗庵古石階

B67-IMGP7825-北投溪第一瀧及第二瀧是日治時期的野溪温泉所在.JPG

B68-IMGP7545-北投瀧乃湯浴室之前身是鐵之湯慈善浴場(後更名為「瀧湯浴室」).JPG

B69-IMGP7556-北投「天狗庵遺址」現今僅存天狗庵古石階.JPG

    越過北投溪畔觀景涼亭,進入「北投温泉博物館」後面庭園,佇足草坪上觀看對面的北投親水公園景觀厠所,二層樓建築,從二樓平台下望,建有一座池塘,優美景觀正好與「北投温泉博物館」兩相輝映。

接著來到北投公園最具特色的綠建築-北投圖書館,其前方是一座防災用噴水蓄水池,具有歷史意義。話說明治四十三年(1911),北投地區自來水道完工,北投公園一口氣蓋了兩座防災用噴水蓄水池,利用水道洩壓力量設計成壓力式自然噴水。

    在噴水池一隅如今豎立著國父孫中山胸像,其前身是臺北廳長井村大吉銅像。井村大吉是當時的臺北廳長,北投公園及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的興建者。為感念他對北投温泉鄉的貢獻,銅像由北投居民及井村友人集資豎立,該銅像由日本國寶北村西望大師所雕塑,碑座採用德島花崗石。1945年以後井村銅像被移除,改成光復紀念碑,50年代有一段時間碑座上是空空的。

B70-IMGP7572-北投温泉博物館右側北投公園景觀厠所  B71-IMGP7575-北投公園綠建築北投圖書館與館前防災用噴水蓄水池  B72-IMGP7580-目前北投公園豎立的國父銅像前身是臺北廳長井村大吉銅像

B70-IMGP7572-北投温泉博物館右側北投公園景觀厠所.JPG

B71-IMGP7575-北投公園綠建築北投圖書館與館前防災用噴水蓄水池.JPG

B72-IMGP7580-目前北投公園豎立的國父銅像前身是臺北廳長井村大吉銅像.JPG

    將腳步沿公園所規畫的「北投文學步道」前進,右邊區塊有一蓮花池,看到池中交疊的烏龜模樣,真感覺它們正得意洋洋地接受陽光的洗禮。蓮花池的對面是草坪,並建有一座溜冰場。這個區域是仿照當時東京上野恩賜公園部分庭園造景而設計規畫,近年曾經沸沸騰騰規畫作為北投纜車山下站基地,目前已遭挖除。沿著溜冰場旁小渠畔,設有一座日治時期建造的石砌拱橋,是今公園前噴水池往溜冰場間的廊道。

    漫步走過石砌拱橋,倘佯於蒼鬱的林蔭步道下,終於來到「北投公園」入口處的景觀噴水池,只要從捷運新北投站下車就能夠看到,目標頗為顯眼。坐在噴水池邊涼亭,可靜心來觀賞定時上沖的水柱景觀,陶冶心情。

B73-IMGP7582-北投公園規畫設計的文學步道  B74-IMGP7859-北投公園日治時期建造的石砌拱橋  B75-IMGP7588-北投公園定時上沖水柱的景觀噴水池

B73-IMGP7582-北投公園規畫設計的文學步道.JPG

B74-IMGP7859-北投公園日治時期建造的石砌拱橋.JPG

B75-IMGP7588-北投公園定時上沖水柱的景觀噴水池.JPG

    目前經移置在捷運新北投站一側的「新北投車站」重建遺蹟,是遊客來新北投遊玩的優先打卡景點。「新北投車站」有一段滄桑的過往歷史,1988年開出最後一班列車後即被拆除,自此走入歷史,隨後拆遷到彰化「臺灣民俗村」異地重建保存。「臺灣民俗村」位置在花壇鄉八卦山腳下,興盛時期曾經有幾回進入參觀,看到異地重組原貌。如今殘破的「臺灣民俗村」,令人感傷。與「新北投車站」同樣命運的北斗「奠安宮」原媽祖廟,於1990年底奠安宮受贈廟身,計劃將舊廟身遷回北斗鎮七星里展示。每年清明時節必定回老家「田中央」祭祖,順道北斗吃「北斗肉圓」,預定遷建位置之前當停車場使用,今年不知進展到什麼程度?拭目以待。

    「新北投車站」始建於大正五年(1916),是延伸自臺鐵北淡線的最後一站,從日治時期開始即為是全台灣唯一的浴場支線鐵路。1988年臺鐵北淡線因改建捷運而廢線,火車站陸續被拆除。目前遷建位置在捷運新北投站周邊,即原址附近之七星公園,並於201741日開放參觀。「新北投車站」原稱「新北投乘降所」,後來改名為「新北投驛」,新北投地名由此而生。

    從目前站體外觀看來,木製結構的新北投車站已經風華再現,回歸到百年前的驛站原形意象。屋簷架下的雕花托座,以及昭和十二年(1937)因擴建站體產生的3+1組合老虎窗(好像有點不對稱),為車站建築的一大特色,抬起頭來仰望將有所發現。在廣闊廣場中,有還原原貌的新北投車站列車車箱,歡迎遊客搭乘體驗。還原原貌的新北投車站軌道與列車車箱連成一線,正好可讓遊客踏軌遊玩,看小朋友天真歡笑的神情就很明白。

B76-IMGP7607-風華再現百年驛站的木製結構新北投車站  B77-IMGP7604-還原原貌的新北投車站列車車箱  B78-IMGP7596-還原原貌的新北投車站軌道

B76-IMGP7607-風華再現百年驛站的木製結構新北投車站.JPG

B77-IMGP7604-還原原貌的新北投車站列車車箱.JPG

B78-IMGP7596-還原原貌的新北投車站軌道.JPG

    完成了北投文史探遊行程,所列出景物並不是北投的全部,還有許多遺珠待繼續挖掘。有的已經有所發現,有的還不甚瞭解,還必須再努力蒐集資料,一步一腳印繼續完成。

    當然對北投地名的由來也要有所交待。北投地區原是平埔族群凱達格蘭族(Ketagalan)北投社居住地,北投(Pataum)在平埔族語中即是「女巫」的意思。將此地稱為女巫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北投地區硫磺溫泉的熱氣終年不斷,讓原住民心生恐懼,認為有女巫在施法術;另一種說法則是傳說有女巫居住此處,祈禱化解硫磺泉帶來的障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意山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