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北投温泉鄉歷史人文古蹟走遊(上編)-

周氏節孝坊、北投穀倉、磺田福佑宮、弘法大師岩、普濟寺

陳韋佐 旅記 2021.02.23

    對於北投地區的自然人文史蹟本就有所認識,只差未曾造訪過丹鳳山山頂周邊的「弘法大師岩」。真想不到鄰近都市邊緣的小山丘上竟然存在著隱密的佛門境地,而且還是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如今已然成為遊客登山踏青、欣賞美景的好所在。「大師山」距離新北投温泉路不遠,海拔不高,不趁著晴朗天氣走一遭確實有點可惜。

    依行程規畫,先走()北投大同街沿線的古蹟,再繞過中正街,進入新北投公館路、温泉路,一步一腳印踏尋所在地的人文地景。作成記錄後,成為「上編」文章分享。接著繼續往幽雅路前進,再轉新民路,然後回到中山路北投公園,探訪該處的自然人文史蹟,作成記錄後,成為「下編」文章分享。如此以環線路徑踏遍所要追尋的歷史景點,對於邁進七十的腳徑仍然可以承受,不也樂乎!

    清晨陽光普照,十點正的圓山捷運站一無雲彩,藍藍天空下格外亮麗。捷運班車緩緩駛往淡水方向,約25分鐘時間即抵達北投捷運站。以大同街為基點,出捷運站往左側道路行走,在豐年路一段與大同街交會處,臺北市定古蹟「周氏節孝坊」的牌坊就出現在眼前,橫跨於狹窄的豐年路中央。

    「周氏節孝坊」的設立是在於表彰早年喪夫,忠貞守節撫孤與侍奉公婆孝行的周氏絹,她的夫婿是臺北淡水廳芝蘭二堡北投頂庄陳家儒生陳玉麟。節孝牌坊是在清咸豐十一年(1861)建成,因牌坊的設立,北投區豐年路一帶曾有「孝坊」的稱謂。

    節孝牌坊的格局為「四柱三間三層式」石造牌坊,建材取自青灰色觀音石。最上層有聖旨碑與刻有「天旌節孝」的橫樑。根據資訊,節孝牌坊在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的一場大地震中石坊二層以上完全倒塌,上方聖旨牌及其護檐花板均墜落,後來聖旨牌被陳家收存,護檐則一度埋入土中,直至興建「陽明黃帝神宮」時才被挖起。經專家學者於1992年重新修護,並將掉落遺失部分復原,才得以回復原貌,經臺北市政府列為直轄市定古蹟。

B01-IMGP7148-圓山捷運站  B02-IMGP7154-北投捷運站  B03-IMGP7157-北投豐年路一段臺北市定古蹟周氏節孝坊

B01-IMGP7148-圓山捷運站.JPG

B02-IMGP7154-北投捷運站.JPG

B03-IMGP7157-北投豐年路一段臺北市定古蹟周氏節孝坊.JPG

    沿著大同街前行,越過中央北路來到大同街153號,這裡就是「北投穀倉」所在位置。從大門進去一看,辦公室內有農會員工在服務,也擺滿米穀、肥料在販售,經詢這間辦公室是昔日的稻穀檢驗室。遇見北投山區農民告訴說,他是來買肥料的,也只有這裡能買得到。「北投穀倉」採用磚造結構,平面呈L形,屋頂覆以日式黑瓦,為台灣典型的近代產業建築。其空間包括稻穀檢驗室、糙米倉庫、碾米機房、稻穀倉庫及十二小間稻穀散裝倉庫。經從右側大門進去,馬上可發現內面已毀壞的倉庫牆體,牆腳下散落一堆殘破的磚瓦,這裡曾經是磚造結構的稻穀散裝倉庫,已經被北投農會拆除毀壞了。從辦公室(稻穀檢驗室)直直延伸到底,是座糙米倉庫與三樓高的碾米機房,他們說碾米機設備是由質地優良檜木所製造,目前仍保存得很好。環視現存倉庫,堆滿著多數大包裝袋的農用肥料。「北投穀倉」經臺北市政府列為直轄市定古蹟。

    「北投穀倉」是「有限責任北投信用購買組合」於日治昭和十三年(1938)所建造,二戰期間日方作為屯置公糧的貯藏地,戰後國民政府除了貯存公糧外,也提供當地農民私人稻穀貯存與輾製。「北投穀倉」的產生緣由與日治時期蓬萊米種植有關,當時為因應北投及關渡平原大量生產的稻米而興建。

B04-IMGP7172-北投大同街北投穀倉-今日辦公室(兼米穀肥料販售)是昔日的稻穀檢驗室  B05-IMGP7180-北投大同街北投穀倉-磚造結構的稻穀散裝倉庫已遭北投農會拆除毀壞僅剩一堆殘破的磚瓦  B06-IMGP7184-北投大同街北投穀倉-糙米倉庫與三樓高的碾米機房

B04-IMGP7172-北投大同街北投穀倉-今日辦公室(兼米穀肥料販售)是昔日的稻穀檢驗室.JPG

B05-IMGP7180-北投大同街北投穀倉-磚造結構的稻穀散裝倉庫已遭北投農會拆除毀壞僅剩一堆殘破的磚瓦.JPG

B06-IMGP7184-北投大同街北投穀倉-糙米倉庫與三樓高的碾米機房.JPG

    沿著大同街繼續前行,大同街的道路穿過大業路,其上方是捷運新北投支線。「磺田福佑宮」座落於大業路6678號,巷口的牌坊清楚可見。根據資訊,「磺田福佑宮」被列為臺北市歷史建築(寺廟),創建年代約在清光緒年間,即18751895年之間。其基礎與牆面運用唭哩岸石建成,廟內留有唭哩岸石打造之神像文物。

    「磺田福佑宮」是主祀福德正神(土地公)的祠廟,磺田為地名,又稱作「磺田仔」,此處地理上屬於大屯火山群,因而土壤含有硫磺質,且流經此地的磺港溪水含有硫磺,農民引用磺港溪水灌溉田地,故名磺田。

    磺田福佑宮神龕供奉5尊土地公神像,其中歷史最悠久為「老祖」,供奉在神龕中間。祂是開基神明,從清朝光緒年間,即開始守護當地的居民。

    今日所看到的磺田福佑宮建築本體是民國43年所興建,規模小巧,屋身結構使用鋼筋混凝土,牆體為唭哩岸石砌造,前檐牆為大理石雕。

B07-IMGP7657-北投大業路磺田福佑宮  B08-IMGP7660-北投磺田福佑宮五祖神尊  B09-IMGP7659-北投磺田福佑宮老祖神尊

B07-IMGP7657-北投大業路磺田福佑宮.JPG

B08-IMGP7660-北投磺田福佑宮五祖神尊.JPG

B09-IMGP7659-北投磺田福佑宮老祖神尊.JPG

    繞回到大同街12號,這裡是「北投陳氏祠堂」,始建於清光緒16(1890),現今環境與我201869日來參訪時大不相同,主要是左鄰正在大興土木。陳氏家族是北投望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馬巷廳十二都祥豐里封侯堡山侯亭鄉(簡稱侯亭),在清康熙末年到乾隆中葉時間從現今之景美移居過來,從門樓上方高懸的「侯亭居」就一目了然。門樓後方的「綿隆號」匾額,代表陳家在興盛時期產業經營的商號,其前方街道繁榮時期商店林立,可謂北投老街。

    「北投陳氏祠堂」的左後方原是陳家古厝,也始建於清光緒16(1890),稱作「學仔內」古厝。根據資訊,「學仔內」是北投教育發源地,清領時期最早由民間成立私塾延師授課。日明治35(1902)日本人來北投借用設立八芝蘭公學校北投分教場,爾後才正式設立北投公學校(今北投國小前身)。「學仔內」是一座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多護龍三合院的古老土埆厝,以前參訪時已呈頹廢殘破狀態,現今如何不詳。

B10-IMGP7186-北投大同街侯亭居陳氏祠堂之門樓  B11-IMGP7190-北投大同街侯亭居陳氏祠堂門樓後方「綿隆號」匾額  B12-DSC_1197-北投大同街侯亭居陳氏祠堂公媽廳祖先牌位

B10-IMGP7186-北投大同街侯亭居陳氏祠堂之門樓.JPG

B11-IMGP7190-北投大同街侯亭居陳氏祠堂門樓後方「綿隆號」匾額.JPG

B12-DSC_1197-北投大同街侯亭居陳氏祠堂公媽廳祖先牌位.JPG

    北投捷運站正前方是光明路,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很是熱鬧。從大同街越過光明路,來到「中正街49巷」,在這裡可發現昔日房舍所使用的建築材料。老舊房屋為保持原貌,並防止傾圯,現今以H型鋼加強穩固,牆面露出的方型石塊,是就地取材的「唭哩岸石」。

    繼續前進到「清江路」北投公有大菜市場,「清江路」在歷史上有特殊意義,居舊時「淡北古道」的要衝地位。通過北投最大的菜市場,穿梭於車水馬龍間,來到北投公館路公園,市場轉角處有一座「集福宮」土地公廟。

    進入北投公館路公園,發現正進行整修工程中,設有圍欄很難進出通過。過往即有所瞭解,公園的地下是磺港溪。由此也知道重要的地理概念,以磺港溪來作劃分,「集福宮」那邊位處「磺港溪前」,稱作「舊北投」;越過公園的地方位處「磺港溪後」,稱作「新北投」。

    越過公園進入「公館路63巷」「新北投」地域,巷口來往的機車很多,一旁樹下坐著幾位乘涼泡茶人士及幾台機車,這就是北投地區獨有的「北投機車快遞」行業。目前更是新北投地區居民便捷的載客服務交通工具,同時也幫忙採買東西。

    走出公館路63巷後就接温泉路,後續的行程更具挑戰性。

B13-IMGP7191-北投中正街49巷昔日房舍就地取材的「唭哩岸石」牆壁  B14-DSC_1222-舊時「淡北古道」要衝的「清江路」是北投公有大菜市場  B15-DSC_1226-北投公館路公園市場轉角處「集福宮」土地公廟

B13-IMGP7191-北投中正街49巷昔日房舍就地取材的「唭哩岸石」牆壁.JPG

B14-DSC_1222-舊時「淡北古道」要衝的「清江路」是北投公有大菜市場.jpg

B15-DSC_1226-北投公館路公園市場轉角處「集福宮」土地公廟.jpg

B16-IMGP7200-北投公館路公園地下是磺港溪水流  B17-IMGP7203-公館路63巷是全台唯一「機車人肉宅急便」服務所在  B18-IMGP7208-公館路63巷接温泉路

B16-IMGP7200-北投公館路公園地下是磺港溪水流.JPG

B17-IMGP7203-公館路63巷是全台唯一「機車人肉宅急便」服務所在.JPG

B18-IMGP7208-公館路63巷接温泉路.JPG

    沿著温泉路行進,道路構築在新北投東南方「丹鳳山」的山腰,山腳下「北投溪」畔是光明路,温泉路沿途是少數温泉飯店的後門,隨時有汽車來回奔馳。日治時期「丹鳳山」的山中曾遍植松樹,被稱為「松葉山」,又因紀念弘法大師,故又稱「大師山」。

    在熱海大飯店後門的正對面,有一斜坡階梯,並設有「大願寺」簡易山門。階梯壁面有「丹鳳岩」、「大師岩」之行進路標。正值櫻花盛開季節,畫面上的熱海大飯店影像是從中山路「梅庭」拍攝下來的,極為壯麗。

    逐級踏進往弘法大師岩民宅前小徑,仔細觀察,幾家仿似日式的屋舍斷坦殘壁,有點破舊。有的屋舍看似完好,不知是否有人住居,然而山坡上住家倒也清幽。接近温泉路106號破舊門前,右彎直上是一道狹窄的石階,再左轉從兩道岩壁中間通過,不久抵達温泉路1028號之「大願寺」,看來是普通民家的佛堂。接受修行師父的邀請入內參佛,師父係中年出家在此隱居修行多年。「大願寺」庭前視野很棒,可盡情欣賞新北投温泉飯店的風光。

    大願寺後方的陡坡土石山路是正式進入大師岩的登山口,入口處立有「弘法大師 百年古蹟-天石岩」的路標箭頭。由此就踏入林蔭叢林中,原生林的山間小徑佈滿小塊石頭,置於路中,走起來要格外小心。沿途陡坡山路設有二、三處拉繩,讓攀登者能夠借力攀爬。林間原生植被非常豐富,林間草叢多「芒萁」蕨類植物,林相翠綠。

    接近大師岩遺跡前的交叉口,再往前幾步就可綜觀「弘法大師岩」的全貌,讓人極為興奮。

B19-IMGP7790-北投熱海大飯店正門前櫻花盛開  B20-IMGP7386-往弘法大師紀念碑大師岩登山口(熱海大飯店後門前方)  B21-IMGP7377-前進弘法大師紀念碑大師岩(民宅前小徑階梯)

B19-IMGP7790-北投熱海大飯店正門前櫻花盛開.JPG

B20-IMGP7386-往弘法大師紀念碑大師岩登山口(熱海大飯店後門前方).JPG

B21-IMGP7377-前進弘法大師紀念碑大師岩(民宅前小徑階梯).JPG

B22-IMGP7370-前進弘法大師岩之温泉路106號石階  B23-IMGP7365-前進弘法大師岩之温泉路1028號大願寺  B24-IMGP7248-前進弘法大師岩之大願寺後方陡坡山路(大師岩登山口)

B22-IMGP7370-前進弘法大師岩之温泉路106號石階.JPG

B23-IMGP7365-前進弘法大師岩之温泉路102之8號大願寺.JPG

B24-IMGP7248-前進弘法大師岩之大願寺後方陡坡山路(大師岩登山口).JPG

B25-IMGP7251-前進弘法大師岩之陡坡山路有繩索借力攀爬  B26-IMGP7256-前進弘法大師岩之陡坡山路沿途原生林多芒萁  B27-IMGP7355-前進弘法大師岩陡坡山路接近大師岩遺跡前交叉口

B25-IMGP7251-前進弘法大師岩之陡坡山路有繩索借力攀爬.JPG

B26-IMGP7256-前進弘法大師岩之陡坡山路沿途原生林多芒萁.JPG

B27-IMGP7355-前進弘法大師岩陡坡山路接近大師岩遺跡前交叉口.JPG

    終於親近「弘法大師岩」遺跡了!所望見的是它的上、下層平臺大多數全貌。上、下層平臺間是用石塊堆砌的駁坎,周遭巨岩嶙峋座落在山林間。下層平臺可見散落的「奉獻」石柱,原是石燈籠燈柱,一佇立,一傾倒,也有石蓋與石寶珠平躺在地面上,其中最引人注目與好奇的是置在一角的「台灣幸福石」石碑。

    姑且不論「台灣幸福石」出自於何人之手,什麼時候置立的,那已經百年之久的日文石碑-「台湾よ、永に幸なれ」(台灣啊!要永遠幸福),在在表現出作者深愛台灣這塊寶地之心。台灣寶島是我們安心立命之地,永世的母親,能不珍惜她嗎,保護她嗎?

    從右側繞過雕刻著「高野山」的石碑,走進懸崖邊平坦地面,放眼越過巨岩,可遠眺大屯山脈之秀麗景色。

    從下層平臺要登上層平臺,左右兩側設有石階,右石階坡度不大可緩步上去;左石階較為陡直,階面不寬,有點難度。一眼望過去,上層有三塊矗立的巨岩,二塊在前頭,一塊隱藏在上層的背部。在上層平臺上,右側為弘法大師紀念碑,左側為弘法大師岩「佛龕(主龕)」。

    弘法大師紀念碑的石碑上刻著漢字及日文草書,留著歲月痕跡,一時無法看清楚。根據網路文章所述,內容是一首和歌(短歌),字意是「遠望只見鄉里的草木和花,大師之山光輝閃耀。」,立碑者為「台北茶榮講中」,是當時某宗教團體。

    左側巨岩是當時信眾來這裡參拜弘法大師的主要位置,在岩壁上鑿出一方型佛龕,是為主龕,設有木製窗型拉門。其下方有一長方形壁碑,岩壁上壁碑有刻字,留存被塗抹的殘跡。隱約中可看出係捐獻名錄,都是日人姓名,屬於「台北茶榮講中」之手。這座佛龕的立碑年代可能是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

    繞過前頭巨岩,輕步左轉到背面巨岩,岩壁上也鑿出一座佛龕,是為副龕,也設有木製窗型拉門。此座佛龕的窗額上刻著「不動明王」,即是供奉「波切不動明王」,其下方有捐獻者之立碑,年代為大正十五年(1926年)。佛龕下方設有石製台基,前庭左側是洗石子的石欄杆,在陡下斑駁階梯旁可看到石燈籠殘跡。

    若要從副龕轉到正龕,可從兩座巨岩中間穿過,是一狹窄的一線天山洞,只容一人側身通過。此時的陽光正好灑落一線天山洞,光芒四射,格外耀眼。穿過一線天山洞後,發現角落上有一套打掃工具,相信有信眾常入山朝拜與清潔。

    繞過三座巨岩後方,是前往「丹鳳岩」與「軍艦岩」的方向,小徑旁樹幹上綁著路標。好奇望向巨岩後方,小徑上設有攀繩,可以登頂。忽然有一年輕遊客從頂上緩緩走下來,經詢頂上有360度視野,可將山腳下百年風華的北投小鎮盡收眼底,美景天成。因隻身爬山,安全起見,不敢冒然跟進,隨後循原路下山。

    拜讀過《弘法大師-空海大師傳》,對於日本空海和尚的生平事蹟略懂一些,為補充上述內容,下文將做概略說明。

    弘法大師 (西元774~835) 就是空海(くうかい) 和尚,日本香川縣人。為了追尋平等圓滿的密宗大法,不畏艱險,設法遠涉重洋至中國求學。西元804年奉詔入唐,做為「遣唐使」一員,輾轉來到長安,師學於今西安青龍寺灌頂阿闍梨惠果大師,短短數月,盡得密教之奧妙。學成後返日本,大力弘揚,倡言密教,創「真言宗」,於是密教得以傳至東土,形成「東密」一支。他是唐密傳承第八祖,東密真言宗開祖,示寂於「高野山」。

高野山在日本國「紀伊半島」上,標高約八百餘公尺,位於當時的「紀伊國伊都郡」(現為和歌山縣伊都郡)南方的「平原幽地」。目前「金剛峰寺」是整個高野山,也是全日本國真言宗(密宗)三千六百多個寺院的「總本山」。

    佛教分顯、密二教,並非教理有異,而是形式不同。一般信奉的佛教屬於「顯教」,顧名思義,「顯」即顯露淺近之意,較易理解;而「密教」則奧密幽遠,有特殊的接引眾生方法,除非一門深入,實難講解清楚。密教是法身佛大日如來所說的內證真言教法,等覺十地亦難入室,所以叫密教。因大日如來為大師入壇灌頂之緣佛,故弘法大師的密號為「遍照金剛」。西元921年日本天皇追諡空海和尚為「弘法大師」。

    北投弘法大師岩之「波切不動明王」佛龕為何有如此稱號,其中有一段故事。相傳弘法大師自唐朝學成後,由上師惠果阿闍梨親自雕刻不動明王念持佛像,贈予大師,一行人歸返日本途中,乘船時遭遇暴風雨,大師即向不動明王祈禱,隨即明王顯聖,揮劍斬平波浪,護佑大師等人平安返回日本,故稱此尊為「波切不動明王」。

B28-IMGP7269-望見弘法大師岩遺跡全貌  B29-IMGP7264-弘法大師岩遺跡台灣幸福石  B30-IMGP7285-弘法大師岩遺跡遠眺大屯山脈

B28-IMGP7269-望見弘法大師岩遺跡全貌.JPG

B29-IMGP7264-弘法大師岩遺跡台灣幸福石.JPG

B30-IMGP7285-弘法大師岩遺跡遠眺大屯山脈.JPG

B31-IMGP7343-左為弘法大師岩佛龕(主龕)、右為弘法大師紀念碑  B32-IMGP7344-弘法大師紀念碑遺跡之碑上漢字及日文草書 B33-IMGP7345-弘法大師岩遺跡之佛龕(主龕)與其下方長方形岩壁上壁碑刻字  

B31-IMGP7343-左為弘法大師岩佛龕(主龕)、右為弘法大師紀念碑.JPG

B32-IMGP7344-弘法大師紀念碑遺跡之碑上漢字及日文草書.JPG

B33-IMGP7345-弘法大師岩遺跡之佛龕(主龕)與其下方長方形岩壁上壁碑刻字.JPG

B34-IMGP7320-弘法大師岩之波切不動明王尊佛龕(副龕)  B35-IMGP7332-弘法大師岩之一線天山洞  B36-IMGP7317-攀繩登弘法大師岩頂有360度視野

B34-IMGP7320-弘法大師岩之波切不動明王尊佛龕(副龕).JPG

B35-IMGP7332-弘法大師岩之一線天山洞.JPG

B36-IMGP7317-攀繩登弘法大師岩頂有360度視野.JPG

    很快回到熱海大飯店後門温泉路上,繼續前行,不久來到温泉路112號普濟寺的入口,起初的石板階梯與民宅共用,走沒幾步右轉穿過普濟寺山門,步入約八十階石板梯,普濟寺大殿就在眼前。從外觀凝視,有彷彿置身在日本的感覺。大殿建築為單簷歇山式,面寬三開間,接近正方形。根據資訊,大殿全部高級檜木建造,斗栱及虹樑以極精美的雕刻手法施作。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鐘狀的窗戶,稱為「花頭窗」,非常典雅。抬起頭來仰望,高懸的「普濟寺」匾額為1949年更名時,于右任先生所題字。

    踏入殿前禮佛,與一般中式寺院不同地方是拜殿全是用「榻榻米」舖設,供奉千手觀音。根據資訊,寺牆上嵌著「湯守觀音像」,自二戰後,寺方不公開此像,直到20171月後才首度開放。其造型為觀音手執大悲水,下方有烏龜昂首飲水,為依新起町大悲閣的西國三十三番觀音圖之一所設計。

    根據1909年的《北投溫泉誌》,「湯守觀音像」是北投溫泉業者為求保佑,由村上彰一贈送。因「湯守觀音像」後來移入了普濟寺內,讓普濟寺誤得了「溫泉守護寺」的美名。目前湯守觀音前方是一尊千手觀音的神像,正巧遮住了嵌於建築體上的「湯守觀音像」。本文所呈現的普濟寺「湯守觀音像」取自蕭文杰先生2020.01.03發表的文章「【蕭文杰專欄】一年才露臉一次的文化資產-北投普濟寺湯守觀音」。

    殿前禮佛完畢後,走到庭院一隅有日本前鐵道部長下村宏撰文紀念村上彰一的石碑-「村上鐵道翁石碑」,記載稱為「鐵道翁」的村上是大阪府國分寺村人,對日本、臺灣鐵道有卓越貢獻。

    再移步到庭院左側的「子安地藏像」,懷抱小孩的地藏菩薩是主持鈴木雪應任內所立,於1931424日舉行開光。曾被誤會是失蹤已久的湯守觀音像。

    「北投普濟寺」現今列為臺北市市定古蹟,為臺灣罕見的日本真言宗佛寺。根據資訊,初建於明治38(1905),又名為「鐵真院」。因為該佛殿建立是由鐵道部員工集資寄附而成。原寺名來自鐵道部員工村上彰一的諡號「鐵真」:「鐵」意旨鐵道部,而「真」指真言宗信徒。1915年由鐵道部員工捐款,迅速在191512月至1916年元月間組合建造完成。

    因為寺中供奉「湯守觀音」,北投民眾都視這座佛寺為溫泉守護寺。

B37-IMGP7396-北投温泉路112號普濟寺的入口石板階梯  B38-IMGP7398-穿過北投普濟寺山門步入約八十階石板梯  B39-IMGP7404-北投普濟寺大殿單簷歇山式建築格局為面寬三開間

B37-IMGP7396-北投温泉路112號普濟寺的入口石板階梯.JPG

B38-IMGP7398-穿過北投普濟寺山門步入約八十階石板梯.JPG

B39-IMGP7404-北投普濟寺大殿單簷歇山式建築格局為面寬三開間.JPG

B40-IMGP7409-北投普濟寺寺內鋪設塌塌米供奉千手觀音  B41-北投普濟寺湯守觀音造像取自蕭文杰先生2020.01.03發表的文章「【蕭文杰專欄】一年才露臉一次的文化資產-北投普濟寺湯守觀音」  B42-IMGP7411-北投普濟寺村上鐵道翁石碑  B43-IMGP7413-北投普濟寺庭院左側的子安地藏像

B40-IMGP7409-北投普濟寺寺內鋪設塌塌米供奉千手觀音.JPG

B41-北投普濟寺湯守觀音造像取自蕭文杰先生2020.01.03發表的文章「【蕭文杰專欄】一年才露臉一次的文化資產-北投普濟寺湯守觀音」.jpg

B42-IMGP7411-北投普濟寺村上鐵道翁石碑.JPG

B43-IMGP7413-北投普濟寺庭院左側的子安地藏像.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意山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