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臺灣基隆港六座易探索防衛砲台略記

下編:臨港第二線-獅球嶺砲台、槓子寮砲台、社寮東砲台

陳韋佐 旅記 2020.12.01

    基隆港防衛砲台都是能夠近距離接觸到的具歷史意義景點,平凡的親山步道行程,親自走過、探索,按圖索驥必能有所斬獲。續上編,下編為臨港第二線-獅球嶺砲台、槓子寮砲台、社寮東砲台

獅球嶺砲台-基隆市仁愛區(市定古蹟)

    從基隆火車站出發,沿著孝四路前行,穿過「光華地下道」,再從中山高速公路高架橋右下道路直走「獅球路」,即可順利抵達獅球嶺砲台。首見回字型雙重牆體的彈藥庫,兩道拱門開口皆朝向南方。逐級而上是砲台主體,呈扇形砲座與碉堡式石造指揮所一目瞭然。從砲台區可俯瞰整個基隆市區與港區,視野最遠可見漂浮在東海上基隆嶼。砲台位置在基隆港南方高 150 公尺的獅球嶺山頂,昔時做為基隆港的重要防線,能有效掌握整個港區船隻進出及移動狀況。根據史實,砲台經歷了光緒10(1884)的清法戰爭與光緒21(1895)的乙未抗日戰。

B01A39-獅球嶺砲臺(中砲台)彈藥庫為回字型的雙重牆體 B02A40-獅球嶺砲臺(中砲台)主體結構呈扇形砲座 B03A42-獅球嶺砲臺(中砲台)俯瞰整個基隆市區及港區

B01A39-獅球嶺砲臺(中砲台)彈藥庫為回字型的雙重牆體.JPG

B02A40-獅球嶺砲臺(中砲台)主體結構呈扇形砲座.JPG

B03A42-獅球嶺砲臺(中砲台)俯瞰整個基隆市區及港區.JPG

一般所稱的獅球嶺砲台(主砲台)為中砲台,鄰近不到 2 公里處還有一座隱密的東砲台(亦稱「鷹巢砲台」),被雜草遮蔽在叢林中。鄰近地方另有西砲台,地形不熟悉很難尋覓。東砲台的彈藥庫外緣與內部壁面爬滿了旋藤植物,上方平台上已經不見砲座遺跡。更上方是指揮所,被樹木擋住沒有視野。

B04A43-獅球嶺砲臺(東砲台)隱蔽在叢林中的彈藥庫 B05A44-獅球嶺砲臺(東砲台)隱蔽在叢林中的指揮所

B04A43-獅球嶺砲臺(東砲台)隱蔽在叢林中的彈藥庫.JPG

B05A44-獅球嶺砲臺(東砲台)隱蔽在叢林中的指揮所.JPG

槓子寮砲台-基隆市信義區(國家二級古蹟)

    前來槓子寮砲台的交通路線有二,一線由海洋大學後方龍崗步道上山,另一線經由立德路二信中學上山。所在位置是海拔150公尺的槓子寮山,砲台區分布在槓子寮山稜線下後方,建置在波浪狀內凹地形中。這處早期是和平島(社寮島)平埔族凱達格蘭「大雞籠社」人的狩獵場。「槓仔」即凱達格蘭人捕獵野獸的「陷阱」,「寮」即簡陋搭蓋的「獵寮」。

槓子寮砲台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兵舍區(生活區),第二層是庫房區(主要是兵工廠),第三層是砲盤區。兵舍區掩蔽於山陵之後,中間留有空曠場地作為活動空間,可區分為三種類型房舍,依階級分為將官營房(在左)、士官營房(在右)及一般士兵營房(中間靠內)。將官營房四面牆保留得還算完整,可惜屋頂鐵製桁架已經不存在了。仔細觀察將官營舍的建材,牆面所砌的都是「英式磚」,採用「丁順砌法」。將官營房內室盡是拱形門窗,下沿牆角留有氣孔供排水之用。狹長的士兵營房已經完全毀壞,僅存前後破損的牆垣。營房地面上遺留的石塊仍舊錯落擺設,經歲月洗禮後長滿青苔。右側士官營房四面牆保留完整,屋頂鐵製桁架也是被拆走了。其原由是二次大戰末期日軍亟需鋼鐵製造兵器砲彈,屋頂鐵製桁架就這樣被拆卸下來,移到南部港口裝船運回日本了。

B06A46-槓子寮砲台兵舍區-將官營房 B07A47-槓子寮砲台兵舍區-中間士兵營房

B06A46-槓子寮砲台兵舍區-將官營房.JPG

B07A47-槓子寮砲台兵舍區-中間士兵營房.JPG

第二層庫房區有被服庫房,四面牆保留完整,屋頂鐵製桁架也是被拆走了。有砲具庫,有火藥支庫,有防空坑道,一切戰爭需用物品都在這裡製造。庫房區左側是被服庫房,右側是火工作業區,也就是兵工廠。火工作業區上方的山丘稜線上可是軍事上極重要的觀測所位置,觀測所有主要觀測所、次要觀測所及輔助觀測所三種。半圓弧形的觀測所基座映在藍色晴空下顯得格外亮眼,鐵水泥構築的子牆(胸牆)足以抵擋砲彈的威脅,子牆上也設有儲彈孔,如今樣貌有點剝落。觀測所子牆上有一「通話孔」,具特殊對話功能,可聯絡「通訊室」人員。從「砲兵射擊觀測所」可以遠眺北面海上的「基隆嶼」,晴空萬里下清晰奪目。俯看腳下的「碧砂漁港」,仍有少數遊艇停泊。右側是「八斗子漁港」,再前方是「八斗子半島」。再往東邊瞭望,深澳與基隆山近在咫尺,東北海岸的景色真的絕美無比。

B08A49-槓子寮砲台庫房區全景 B09A50-槓子寮砲台庫房區-火工作業區(兵工廠) B10A51-槓子寮砲台庫房區-火藥支庫與防空坑道

B08A49-槓子寮砲台庫房區全景.JPG

B09A50-槓子寮砲台庫房區-火工作業區(兵工廠).JPG

B10A51-槓子寮砲台庫房區-火藥支庫與防空坑道.JPG

B11A52-槓子寮砲台砲盤區上方山陵高台之主觀測所 B12A53-槓子寮砲台砲盤區上方觀測所面向東海(子牆構造) B13A58-槓子寮砲台觀測所下方通訊室通話孔道

B11A52-槓子寮砲台砲盤區上方山陵高台之主觀測所.JPG

B12A53-槓子寮砲台砲盤區上方觀測所面向東海(子牆構造).JPG

B13A58-槓子寮砲台觀測所下方通訊室通話孔道.JPG

B14A56-從槓子寮砲台砲盤區上方觀測所俯看八斗子 B15A57-從槓子寮砲台砲盤區上方觀測所遠眺深澳與基隆山

B14A56-從槓子寮砲台砲盤區上方觀測所俯看八斗子.JPG

B15A57-從槓子寮砲台砲盤區上方觀測所遠眺深澳與基隆山.JPG

「棲息掩蔽部」從外觀看就如碉堡一樣堅實,拱型門窗的造型猜想是戰區人員居住的地方,同時也是儲存砲械器材的空間。平射砲台區有上隔堆的階梯,有彈藥庫,有儲彈孔可迅速遞送砲彈。砲台區設置有 2 門加農砲,可防範從瑞芳、深澳方向陸路來襲敵軍。靠近加農砲座的兩側有多個儲彈孔,想像中當初的火力應該非常強大。

B16A60-槓子寮砲台棲息掩蔽部外觀 B17A61-槓子寮砲台棲息掩蔽部之平射砲台區儲彈孔

B16A60-槓子寮砲台棲息掩蔽部外觀.JPG

B17A61-槓子寮砲台棲息掩蔽部之平射砲台區儲彈孔.JPG

第三層砲盤區共有3組砲座,每組砲座包含2個砲位,總共6個砲位。在半橢圓形砲盤區內的2個砲位安置著28釐米榴彈砲,可360度旋轉,仰角75度,作拋物線(曲射線)射擊,射程可達7650公尺。砲盤區子牆(胸牆)係以安山岩砌成,頗為堅固。砲盤區上頭為「隔堆」,經人工填實,大約 1.98 公尺,具有接受砲擊的反衝作用(吸彈作用)。每座砲盤區都設有上隔堆階梯,方便上下聯絡與兵力調度。階梯也是由安山岩砌成。在子牆(胸牆)上有數個儲彈孔,一個通話孔。通話孔可與另二座砲盤區相互聯絡,是個簡便而聰明的設計。

B18A62-槓子寮砲台砲盤區-榴彈砲座區 B19A64-槓子寮砲台第一砲盤區榴彈砲位遺跡

B18A62-槓子寮砲台砲盤區-榴彈砲座區.JPG

B19A64-槓子寮砲台第一砲盤區榴彈砲位遺跡.JPG

從第三砲盤區直上階梯就達山陵高台上長方建築物-發電機室,三面牆已經部分毀損,牆面留個大洞,屋頂平台尚稱完好。站在發電機室前崖邊,望向東海海面,腳下的八斗子漁港與半島景致一目瞭然。遠方的深澳、基隆山與伸出海面的鼻頭角也歷歷在目,美不勝收。發電機室旁是「探照燈庫」,建築體算是比較完整。大型探照燈機座就安置在庫房內,出任務時由士兵將它推出,沿著通往前方觀測平台的軌道前進。圓形觀測平台在面向八斗子的山陵崖邊,四野遼闊,讓來犯敵艦無所遁形。

B20A66-槓子寮砲臺砲盤區上方山陵高台發電機室 B21A67-山陵高台探照燈與往觀測平台之軌道

B20A66-槓子寮砲臺砲盤區上方山陵高台發電機室.JPG

B21A67-山陵高台探照燈與往觀測平台之軌道.JPG

槓子寮砲台是明治37(1904)歷經三年施工完成,現存防衛基隆港的古砲台中最大且保存最為完整。當國民政府接收日本遺留的槓子寮砲台時,台灣仍處於時局動盪中,為了防衛北部海疆,曾派遣軍隊在此駐紮。

社寮東砲台-基隆市中正區社寮里(市定古蹟)

越過和平橋(社寮橋),經過八尺門漁市觀光大街望向山頭,山谷兩側是社寮古砲台所在,東()邊是東砲台方向,西()邊是西砲台方向。沿社區巷道進入,山谷地區是來自花蓮、台東的阿美族人所居住的阿拉寶灣部落區,因此巷口公車亭標明「阿拉寶灣站」。

在社區活動中心隔鄰是僅存的兩棟營兵舍。屋面四周壁面尚稱完整,屋頂樑架已經蕩然無存,應該是木料構建,年久腐朽崩塌之故。通往東砲台之斜坡步道舖設碎石階,以「之」字型緩坡登上主砲台區。小山丘上被古榕纏繞的是東砲台儲彈所。石砌的彈藥庫上方為林木遮避,隱蔽性極高,從海面上不易被發現。儲彈所位置有良好視野,趨近角落崖邊,可遠眺八斗子。

B22A68-社寮島東北側東砲台營兵舍屋頂已毀壞 B23A69-社寮島東北側東砲台小山丘下儲彈所

B22A68-社寮島東北側東砲台營兵舍屋頂已毀壞.JPG

B23A69-社寮島東北側東砲台小山丘下儲彈所.JPG

碎石階坡道右側山牆是人字砌的建築工法,想像中是何等強固。主砲台區地面爬臥滿地的榕根到處亂竄,砲座前石砌營舍還算完整,以階梯上下與指揮所相連通,既隱蔽又機動安全。東砲台立於社寮島東邊山頂的制高點上,視野出奇遼闊,與遠方東邊基隆山、八斗子更是山水連線。

東砲台防衛基隆港東側海域,西砲台防衛基隆港西側海域,兩相對峙同為防衛要地。在社寮東砲台砲座左側磚造觀測所上方能夠盡攬崖角絕美風光,近處可俯瞰和平島阿拉寶灣海蝕平台,更遠處和平島濱海公園海蝕平台景色也清晰可辨。

B24A70-社寮島東北側東砲台彈藥庫 B25A71-社寮島東北側東砲台觀測所 B26A74-社寮島東北側東砲台俯瞰和平島阿拉寶灣海蝕平台

B24A70-社寮島東北側東砲台彈藥庫.JPG

B25A71-社寮島東北側東砲台觀測所.JPG

B26A74-社寮島東北側東砲台俯瞰和平島阿拉寶灣海蝕平台.JPG

從地圖資料得知,天顯宮山門之前斜坡上去是軍事管制區,現在屬於海鋒營區。這個地區自古以來稱作「龍仔山」,山頂自荷西時代以來即設有砲臺、營區,據稱營區內仍有清代以來的軍營、隧道等。營區內有個舊砲台,就是社寮西砲台,據稱大小規模如同白米甕砲台。

B27A75-社寮島西砲台位在「龍仔頂」天顯宮後方

B27A75-社寮島西砲台位在「龍仔頂」天顯宮後方.JPG

據史料記載,追溯到荷西時期,社寮東砲台於 1626 年即開始建立。清治時期做為清法戰爭的戰備砲台,光緒 12 (1886 )由當時台灣總兵劉銘傳再度興建。到日治時期,於明治 40 (1907 )改建,經 7 年完成現在 現在模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意山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