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臺灣基隆港六座易探索防衛砲台略記

上編:臨港第一線-大武崙砲台、二沙灣砲台、白米甕砲台

陳韋佐 旅記 2020.12.01

    2020超嚴酷的新冠肺炎防疫年,來到基隆港都「基隆海洋廣場」(飛鳶廣場),站上建於港濱水面上的複合式木板平台,在充滿海洋意象造型的波浪流線雨遮下,有時不我予的感嘆。舉目所望,廣闊的港口獨不見昔日巨型豪華郵輪的蹤影,只有位處西岸碼頭上方山丘的「KEELUNG」看板無聲默默祈禱國人趕快度過疫情難關,並讓港灣迅速恢復榮景。

    基隆是台灣最北的都市,也是台灣第二大港口,古稱「雞籠」。基隆港為北台灣的天然港口,水深可供大型船艦停泊。港灣佔盡地理優勢,有三面環山的屏障,因此在周邊高丘上廣設砲台、堡壘,在多次戰役之中有所表現。若以清光緒十年(1884)作為分界點,清法戰爭(西仔反)前後數十年中,清軍、法軍、日軍所建所修築砲台、堡壘,如今據估約有32座。主要的砲台部分建設為景觀公園,其他較不易到達的堡壘遺跡大多沒入荒野蔓草中。從基隆港公車站出發,可以很方便就抵達基隆市安樂區、中正區、中正區社寮里(和平島)、中山區、仁愛區、信義區及新北市瑞芳區(與基隆市信義區交界處)的砲台位置。

    這些基隆港防衛砲台都是能夠近距離接觸到的具歷史意義景點,平凡的親山步道行程,走過再親自詳細探索,按圖索驥必能有所斬獲。以下就是六座易探防衛砲台的走遊成果。為方便記錄依地理位置分成上、下編,上編為臨港第一線-大武崙砲台、二沙灣砲台、白米甕砲台,下編為臨港第二線-獅球嶺砲台、槓子寮砲台、社寮東砲台。

大武崙砲台-基隆市安樂區(國家二級古蹟)

    大武崙砲台是國家二級古蹟,位於大武崙山位置,海拔231公尺,三角點位於大武崙砲台入口附近山丘上。附近設有停車場,有很好的展望視野,可將基隆市周遭環山景致與基隆港港區、基隆嶼及和平島等風光盡收納在眼底。「情人湖」是大武崙山區的漥地湖泊,風光優美,進來大武崙砲台的遊客大多從情人湖環山步道上來,可將外木山漁港、金山和萬里海岸線風光一覽無遺,美不勝收。

    大武崙砲台在歷史上的陸防、海防定位,能夠扼守淡水經金山進入基隆的陸路,同時得以控制馬鋉溪跟大武崙澳方面海域的水路交通孔道。大武崙砲台是歷經十九世紀鴉片戰爭與清法戰爭的歷史砲台建築,與基隆港東側槓子寮砲台遙遙相對,目前所見砲台模樣應該是日治時期為了日俄戰爭防禦基隆所整建而成,為基隆要塞十大砲台之一。根據歷史記載,清道光二十年(1840)的鴉片戰爭,台灣兵備道姚瑩就派兵在大武崙一帶駐紮。光緒十年(1884)的清法戰爭,劉銘傳也在大武崙附近設防以堵法軍入侵。

    從正門入口右轉是置於山背隱蔽處的營房區,最左邊深入山坳的成列洞窟營舍是指揮所將校室,往右是一般兵勇營房,最右邊是厠所,斜坡上去是往北稜堡通道,視野很好。營房前通道是往砲座區外垣石牆,緊依南稜堡山腳下是儲水所及避彈壕構。主砲座區砲側庫有三間彈藥庫,運砲斜坡上礮盤區可置放四座槍砲,右側避彈壕構通往觀測所,面向外木山漁港海域。繞行外垣石牆通道會經過連通情人湖石階步道缺口,一覽情人湖風光。同時可在北稜堡避彈壕遠眺協和火力發電廠聳立的三隻巨大煙囪。

B01A02-大武崙砲台建於山坳洞窟內的指揮所將校室  B02A03-大武崙砲台一般兵勇營房

B01A02-大武崙砲台建於山坳洞窟內的指揮所將校室.JPG

B02A03-大武崙砲台一般兵勇營房.JPG

B03A08-大武崙砲台運砲斜坡道路與砲側庫  B04A09-大武崙砲台主砲座區之砲側庫及礮盤  B05A11-大武崙砲台礮盤區

B03A08-大武崙砲台運砲斜坡道路與砲側庫.JPG

B04A09-大武崙砲台主砲座區之砲側庫及礮盤.JPG

B05A11-大武崙砲台礮盤區.JPG

B06A13-大武崙砲台連通情人湖石階步道缺口  B07A14-大武崙砲台北稜堡避彈壕  B08A15-大武崙砲台北稜堡通通遠眺協和火力發電廠聳立的三隻巨大煙囪

B06A13-大武崙砲台連通情人湖石階步道缺口.JPG

B07A14-大武崙砲台北稜堡避彈壕.JPG

B08A15-大武崙砲台北稜堡通通遠眺協和火力發電廠聳立的三隻巨大煙囪.JPG

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基隆市中正區(國家一級古蹟)

    清道光20(1840)鴉片戰爭爆發,英軍意圖入侵臺灣,臺灣道姚瑩以雞籠港口寬深,乃根據地形,在境內正對港口之二沙灣山上,建造礮臺,設大小礮墩八座,礮臺城門上嵌有「海門天險」石刻方匾,派兵駐守。光緒10(1884),中法戰爭發生,法軍攻打雞籠,二沙灣礮臺被毀,但城門、城牆仍甚完整。    光緒11(1885)中法停戰後,二沙灣礮臺經當時臺灣巡撫劉銘傳派軍重建。二沙灣礮臺為中國近代城堡式礮臺,從二沙灣山上居高臨下,基隆港口情勢一覽無遺。1983年方始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海門天險有東、北二個砲台,屬於「高地砲台」之「抱山式砲台」,東砲台防守基隆港外海,北砲台防守基隆港內海。在東礮臺四方形礮臺區內有一門大砲,是後膛鋼砲的8吋「阿姆斯壯大砲」仿製品,經按裝在原有砲位,附屬其旁的建物是「彈藥庫」,砲管正對的方向可清楚看到基隆嶼海面。在北礮臺四方形礮臺區內也有一門後膛鋼砲的6吋「阿姆斯壯大砲」仿製品,經按裝在原有砲位,附屬其旁的建物是「彈藥庫」,砲管正對的方向可清楚看到基隆港灣。在北礮臺彈藥庫上方有一機槍陣地,呈馬蹄形狀,安置一尊傳統型式的鐵砲模型,可能是後來增建的防禦工事。

    礮臺與營盤區的聯絡通道是一相當寬闊的69階大陡坡石階,可容納多數人跑上跑下。當時將東、北兩礮臺設在臨海的山頭,將營盤區設在低處背海面的凹地谷底,這種佈局使敵艦炮彈只能落在山面,不易落在營盤區內,充分展現絕頂的地形戰術,易守難攻。現在營盤區內遺有數段牆垣,兵房都已蕩然無存,只留下牆基供人憑弔。這種營盤區堡壘可謂宏偉,最特別之處就屬營門的城樓。從城樓右側梯道爬上樓頂,視野寬闊,整座二沙灣砲台幾乎沒入叢林之中,而基隆港灣依然在望。

    這座城樓是以砂岩疊砌而成,拱形城門兩側牆壁上仍然留有壁孔,應該是穿插關門方木的鑿孔。城門上方及左右兩側營牆上建有凹凸的小牆,名叫「雉堞」,用以掩護射擊,增強防禦能力。營門門額上的「海門天險」四個大字,真正道出捍衛北臺灣門戶的精神。

B09A18-二沙灣砲台東砲台後膛鋼砲8吋「阿姆斯壯大砲」砲口面對基隆嶼海面  B10A21-二沙灣砲台北砲台砲口面對基隆港灣

B09A18-二沙灣砲台東礮臺後膛鋼砲8吋「阿姆斯壯大砲」砲口面對基隆嶼海面.JPG

B10A21-二沙灣砲台北礮臺砲口面對基隆港灣.JPG

B11A22-二沙灣砲台營盤區之牆垣遺跡  B12A27-二沙灣砲台城門上海門天險門額

B11A22-二沙灣砲台營盤區之牆垣遺跡.JPG

B12A27-二沙灣砲台城門上海門天險門額.JPG

白米甕砲台-基隆市中山區(國家三級古蹟)

    白米甕砲台座落在基隆港西岸碼頭附近的太白社區,海拔約70公尺山麓上,  形勢上呈現「長形平面」,一字排開面對海上,由左而右分成指揮所、砲盤區及觀測台等三個區塊。「指揮所」是一座石砌碉堡,由下部入口穿出,出口是一圓形凹槽,是經改建後的機槍陣地,指向前方海域。從指揮所望向砲盤區有四個巨大砲座,砲盤區以鐵水泥及安山岩構建的半圓弧形砲座子牆上方平台仍舊保留殘存的「隔堆」遺跡。前方山頭的觀測台、基隆港西岸碼頭及遠方的基隆嶼都歷歷在望。望向外木山海岸邊的協和火力發電廠,三隻聳立的巨大煙囪就近在咫尺。

B13A32-白米甕砲臺左側指揮所  B14A30-白米甕砲臺長形平面砲盤區之砲座及觀測所  B15A34-白米甕砲臺砲盤區砲臺及子牆

B13A32-白米甕砲台左側指揮所.JPG

B14A30-白米甕砲台長形平面砲盤區之砲座及觀測所.JPG

B15A34-白米甕砲台砲盤區砲臺及子牆.JPG

B16A35-白米甕砲台砲盤區上隔堆  B14A30-白米甕砲台長形平面砲盤區之砲座及觀測所  B18A33-白米甕砲台砲盤區觀協和火力發電廠

B16A35-白米甕砲台砲盤區上隔堆.JPG

B17A31-白米甕砲台遠眺基隆港西岸碼頭區.JPG

B18A33-白米甕砲台砲盤區觀協和火力發電廠.JPG

    登上觀測台的石階有點陡峻,中間有一平台,入內可瞧見似防衛設施遺跡,掩護在紅楠樹下。觀測台是白米甕砲台制高點,視野非常優美,一旁的避彈壕溝仍舊清楚可見。西邊碧波海面可觀看到貨船航行經過,遠方伸出的海岬正是野柳風景區。北面海域的基隆嶼在這裡更加貼近,進港出港的船艦都躲不過白米甕砲台視線。

    在砲盤區範圍內,有一條連結四個砲座的斜坡道,可迅速完成砲彈運送目的。兩側隔堆下方配置有拱頂砲側庫,就是儲存彈藥的「彈藥庫」。在彈藥庫上簷設有一石階,方便上下隔堆。

B19A37-白米甕砲台山丘上觀測所  B20A38-白米甕砲台觀測所平台遠眺基隆嶼  B21A36-白米甕砲台側庫斜坡道

B19A37-白米甕砲台山丘上觀測所.JPG

B20A38-白米甕砲台觀測所平台遠眺基隆嶼.JPG

B21A36-白米甕砲台側庫斜坡道.JPG

    根據中外研究史料,白米甕砲台推論為西班牙人所建立,西元1642年荷蘭人趕走西班牙人後,在此地廣築堡壘,遂有「荷蘭城」舊稱傳說。白米甕砲台別稱光華古砲台,其砲座坐南朝北,日治時期逐步改建成現今狀態,作為海岸型堡壘。白米甕砲台在基隆港西岸,能夠以強大砲火摧毀敵鑑於港外,目前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意山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