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社大宜蘭縣大同鄉寒溪部落遊學記實

陳韋佐旅記 2018.12.18

清晨陽光露臉稍帶寒意,正是戶外踏青的好日子。滿座大巴學員洋溢著歡樂笑聲,直奔國道五前進宜蘭縣大同鄉的寒溪部落。開始上課了,大家靜悄悄地聆聽吳智慶老師的課前說明。今天的課程分上、下午兩堂,上午寒溪吊橋、神社遺址巡禮,下午走訪噶瑪蘭流流社利澤簡。

大巴先抵達梅花湖三清宮總廟,短暫休息兼攬宜蘭縣冬山鄉梅花湖風光,隨後轉進大同鄉寒溪村,海拔250公尺台地之泰雅族原住民部落。經過羅東溪支流的「寒溪」,直抵總長度324公尺「寒溪大吊橋」,橫跨於羅東溪上源番社坑溪,有著泰雅圖騰菱形圖案的高聳橋柱。學員個個滿懷國小遠足情境,興高采烈地踩踏些許搖晃的鋼索吊橋,各擺美姿讓攝影師捕捉美美倩影。

早晨的太陽從寒溪部落的東方照射過來,源自南澳山的「寒溪」奔流經過村落,再轉往東北方向流入羅東溪。寒溪是羅東溪上源「番社坑溪」的支流,由於溪水特別冰涼,故舊稱「寒死人溪」。另一種說法,相傳早年此地常有泰雅族人出沒,內地人行走時稍一不慎屢遭「馘首」惡運,故有「死人之溪流」稱謂,後改稱作「寒溪」。

大同鄉寒溪村的行攻區域包括寒溪社、四方林社、小南社、大元社、古魯社等五大部落,住民屬泰雅族南澳群。這裡曾經是開發太平山林業時之重鎮,民國63年以後因林業沒落,當地居民陸續遷移他鄉謀生,人口外流情況更加嚴重。沿著寒溪村落上方的產業道路行走,距離約3公里處是「古魯溪生態園區」,林務局在該處廣植造林,林蔭覆地、鳥語花香、蝶蛾飛舞。每當初春時節,山櫻花開滿寒溪村四周,也佈滿整座古魯山坳,是賞櫻好所在。所謂「寒溪櫻花」被選為蘭陽十八景之一。

01-跨羅東溪上源番社坑溪寒溪吊橋  02-泰雅圖騰菱形圖案的高聳橋柱  03-學員踩踏些許搖晃的鋼索吊橋

C01-跨羅東溪上源番社坑溪寒溪吊橋.jpg

C02-泰雅圖騰菱形圖案的高聳橋柱.jpg

C03-學員踩踏些許搖晃的鋼索吊橋.jpg

    位於宜蘭縣大同鄉寒溪部落的「寒溪吊橋」,於民國826月完工.成為宜蘭境內最大的鋼索吊橋,也是寒溪村的地標。時值冬季枯水期,橋下細水慢慢沿片頁岩砂礫邊流淌,低頭俯望,清澈溪水奔向遠方的海洋。

寒溪吊橋是寒溪部落與對岸華興村落的聯絡要道,全員跟隨老師腳步邁入華興社區,觀賞「大元社」石頭屋的古樸樣貌,從而瞭解她是寒溪五社唯一定居於番社坑溪左岸的部落。

通過吊橋走進華興村落,片片芒花迎風招展,好似歡迎我們的到來,藍天下心情更覺舒爽。在產業道路右側有一「寒碧園之宿」招牌,是一家民宿,大門以木籬關起來今天不營業。根據網路提供訊息,內面有百年石頭屋供觀賞,可以用餐,平、假日都必須先預約。

04-吊橋下細水慢慢沿片頁岩砂礫邊流淌  05-華興村落片片芒花迎風招展  06-百年石頭屋的寒碧園民宿

C04-橋下細水慢慢沿片頁岩砂礫邊流淌.jpg

C05-華興村落片片芒花迎風招展.jpg

C06-百年石頭屋的寒碧園民宿.jpg

    越過寒碧園民宿,拐個彎近鄰就是「巴萬角部落露營」。商家主人看到一下子這麼多人造訪,著實嚇了一跳,打開房門親切招呼。以「巴萬角」為露營區店名,經主人解釋方才明白-「巴萬角」是祖父之名。顯眼招牌就置放在進門視角所及之處,完全顯露出泰雅意象。再仔細遛覽,其建物都是利用在地建材-木頭、石頭、桂竹等搭建而成,十足原味,從門前泰雅人圖像與露營廣場即能窺知一、二。店家也提供來客十足原住民傳統美食佳餚,諸如耳熟能詳的馬告香腸、紫米糯米飯、香茅甕仔雞、菇菇湯等等。

07-巴萬角部落露營-店名  08-巴萬角部落露營-門前泰雅人圖像  09-巴萬角部落露營-露營廣場

C07-巴萬角部落露營-店名.JPG

C08-巴萬角部落露營-門前泰雅人圖像.JPG

C09-巴萬角部落露營-露營廣場.JPG

    接著來到一厝極為完整的大元社石頭屋,古樸樣貌吸引著大家注目的眼神。屋前一方形小水池,倒影入鏡的景致成為掠影題材,一旁老師正比手畫腳作詳述。離開之前,學員們自動聚集在石頭屋屋簷下,留下團體畫面以資見證。

10-大元社石頭屋的古樸樣貌  11-大元社石頭屋的水池  12-番社坑溪左岸華興村大元社石頭屋

C10-大元社石頭屋的古樸樣貌.JPG

C11-大元社石頭屋的水池.jpg

C12-番社坑溪左岸華興村大元社石頭屋.jpg

回到寒溪部落,在有百年歷史的寒溪國小繞場,從迴廊往教室探頭,每間學生都少於10人,算是偏遠原鄉迷你小學。校舍建築典雅明朗,兒童嬉戲設施完善,坐在操場一角觀看學童競跑,趣味無窮。

寒溪國小,是一所百年小學,創建於日治大正3年(1914年),其前身為「寒溪蕃童教育所」,新穎校舍是民國80年所建。前進國小校園時,泰雅小朋友的馬賽克黏貼圖像就嵌在立壁上,讓人一睹泰雅風情。當要踏上操場階梯時,醒眼的「寒溪國民小學」大字配置可愛玩偶,甚是絕妙。漫步登上教室區域,一旁除了一棵枝葉茂盛的老樟樹外,時間久遠當然已無留存日治時期校舍遺跡。我們只能在圖書館找尋「臺北州蘇澳郡寒溪蕃童教育所」的典藏照片,緬懷過往歷史。【臺北州管內要覽/臺北州/大正10年(1921年)】

透過以鋼管棚架搭成的藍球場視窗,可窺見在操場跑道上競跑的小學生,純樸無憂的臉龐已經融入大自然氛圍中,這是偏鄉小學無法被取代的優勢。走過教室後方,香噴噴味道從廚房不斷冒出,阿姨們正在忙著小朋友的營養午餐。順路走近校園一角,從小土丘上翠綠樹木間一睹民國1061021日通車的寒華大橋風采,那是取代「寒溪吊橋」的另一車行聯結番社坑溪兩岸通道。

13-泰雅小朋友的馬賽克黏貼圖像  14-「寒溪國民小學」大字配置可愛玩偶  15-漫步登上教室區域

C13-泰雅小朋友的馬賽克黏貼圖像.jpg

C14-「寒溪國民小學」大字配置可愛玩偶.JPG

C15-漫步登上教室區域.jpg

16-除了一棵枝葉茂盛的老樟樹外已無留存日治時期校舍遺跡  17-從鋼管棚架搭成的藍球場視窗窺見操場跑道上競跑小學生  18-民國1061021日通車的寒華大橋

C16-除了一棵枝葉茂盛的老樟樹外已無留存日治時期校舍遺跡.jpg

C17-從鋼管棚架搭成的藍球場視窗窺見操場跑道上競跑小學生.jpg

C18-民國106年10月21日通車的寒華大橋.jpg

    校園後方的石階健康步道,是通往後山腰的寒溪神社。學員們在老師前導下拾階而上,仔細的伙伴駐足腳步端視山坡一側的環境工法,駁坎是就地取材切割岩塊堆砌而成,斜坡溝渠每一小段以木條擋水阻隔,減緩雨水下刷的衝力,相當有智慧。沿坡階步道繼續上爬,可通往寒溪上部落(新光新村),從右側有點濕潤小徑即可進入寒溪神社遺址區域。

19-斜坡溝渠每一小段以木條擋水  20-沿坡階步道通往寒溪上部落(新光新村)  21-從右側小徑進入寒溪神社遺址區域

C19-斜坡溝渠每一小段以木條擋水.jpg

C20-沿坡階步道通往寒溪上部落(新光新村).JPG

C21-從右側小徑進入寒溪神社遺址區域.JPG

信步登上隱於樹叢間的神社遺址,眼前發現有著依山坡築成的上中下三層平台。老師引領學員從正中央參拜道逐階而上,來到第二層殘破不全的御神燈(石燈籠)前,聆聽老師對日治時期撫番政策的歷史交待,讓學員親身睹物後有更深刻認識。

22-從正中央參拜道逐階而上  23-御神燈(石燈籠)前聆聽老師對歷史的交待  24-御神燈(石燈籠)之一遇算完好

C22-從正中央參拜道逐階而上.JPG

C23-御神燈(石燈籠)前聆聽老師對歷史的交待.JPG

C24-御神燈(石燈籠)之一遇算完好.JPG

寒溪神社是日本推動「皇民化運動」時期「一庄一街一神社」政策下的產物,原名「寒溪祠」,社格較低。該祠將泰雅族的祖靈崇拜編入日本神道信仰中,祭祀日本天照大神和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今寒溪祠本殿已毀,四周板岩堆砌的神社駁坎護坡,是其最令人讚嘆的建築特色。拜殿遺址旁的廣場立有一座「銃獵之廢」石碑及一座「誓詞碑」,老師講解說其緣由。原住民部落歸順後,日本人強迫收繳部落槍枝一方面防範原住民再以武力抗爭,再方面防止部落之間的戰爭。「銃獵之廢」立碑於昭和8(1933),字跡仍舊可辨。這一年,也是寒溪祠落成日期,「誓詞碑」是族人在神社立碑,恪遵政府政令規範,不再使用槍械之立誓。

25-收繳部落槍枝「銃獵之廢」碑  26-不再使用槍械之「誓詞碑」  27-「誓詞碑」立碑於昭和88月字跡清晰

C25-收繳部落槍枝「銃獵之廢」碑.JPG

C26-不再使用槍械之「誓詞碑」.JPG

C27-「誓詞碑」立碑於昭和8年8月字跡清晰.JPG

    已毀的寒溪祠本殿在第三層位置,僅存遺址痕跡,周邊草地經過清理,其四周板岩堆砌的神社駁坎護坡尚稱完好。學員在第二層御神燈(石燈籠)平台留下遊學紀錄後,逐步緩緩下坡,穿越寒溪部落巷弄,遠遠就望見寒溪基督長老教會的尖塔十字架。隨後離開寒溪村,大巴驅車帶大家前進下一個行程。

28-已毀本殿在第三層位置僅存遺址痕跡  29-學員在第二層御神燈平台留下遊學紀錄  30-寒溪基督長老教會的尖塔十字架

C28-已毀本殿在第三層位置僅存遺址痕跡.JPG

C29-學員在第二層御神燈平台留下遊學紀錄.jpg

C30-寒溪基督長老教會的尖塔十字架.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意山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