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大溪頭寮城人文景觀與十一指古道探索

2016.05.10.陳韋佐旅記

今天是整日的校外教學課程,吳智慶老師規劃的行程,早上桃園大溪頭寮城古道,下午桃園觀音宗教情緣。充滿興奮的心情,五百遊覽車帶我們來到位於大溪復興路一段(台七線)的加油站,一旁路口明顯指標往「頭寮大埤」,於是步上人文古道探索腳程。這條道路稱為「竹篙厝產業道路」,翠綠的山櫻花樹夾道歡迎著我們,遠方山頭就是溪州山。路旁早春的金黃色稻苗屹立在水田中,讓農夫滿懷茁壯收割的期待。眼角拋向不遠處山麓,已經綻放的油桐花是這個季節多數人追逐的對象,也是我們此行目的之一。

 

1.位於大溪復興路一段的加油站旁路口是往「頭寮大埤」的「竹篙厝產業道路」;山櫻花樹夾道的道路有多數往來汽車奔馳,是否往慈湖的捷徑?屹立在水田中金黃色稻苗與山麓綻放油桐花相互爭輝。

A01-IMG_1469-大溪復興路一段加油站之往頭寮大埤路口.jpg      A02-IMG_1477-大溪之往頭寮大埤道路(前方溪州山).jpg      A03-IMG_1478-大溪之往頭寮大埤道路旁稻田.jpg

    前往頭寮大埤的道路上有一座土地公廟(伯公廟),名為「福昌宮」,其對面的戲台比起其他地區所見還大,尤其以土地公神格而言是罕見的。民國56年(1967)因桃園農田水利會擴建頭寮大埤之需,施工中將土地公神像暫厝在這裡。

    繼續前行,遠遠就看到一座燕尾屋脊的「門樓」,是我們此行古宅探索的重點之一,它是與板橋林本源家族有宗親關係的頭寮城梅鶴山莊。此時真不巧遇到修繕中,不得其門而入,只能等待來日再度造訪吧!梅鶴山莊現仍有林家的人住在裡面,若要參觀還得事先預約,取得同意。根據所搜尋資訊,「門樓」前方是一大埤塘,目前大部份填平作為菜園,僅留小部份長滿水草的埤塘。目前進出梅鶴山莊的道路狹窄,僅容一部小客車通過,走在其間,金黃色稻田與清澈的圳溝流水真讓人賞心悅目。從與林家婦人的對談瞭解,舊時的通道從「門樓」左側小徑走到「頭寮大埤」,必須穿越竹林。

    參考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梅鶴山莊林家之家族史略」,簡要敘述梅鶴山莊的來龍去脈。梅鶴山莊位於大溪福安里頭寮一號,是昔時三層高位河階地帶的隘墾區,開發較早,約清康熙55年(1716)左右就有漢人聚落形成。梅鶴山莊創建於同治八年(1869),由時任「林本源」租館管事的林圻海所築造,是一融合粵東建築風格的四合院,二落六護龍,右護龍比左護龍長。林圻海並引用北宋隱士林和靖「梅妻鶴子」的典故,將宅名取為「梅鶴山莊」,以清高自許,隱居頭寮山林間。

    林圻海原籍漳州府龍溪縣二十九都白石保潭頭社,其父親林邦興是林氏第24世祖,嘉慶九年(1804)舉家渡海來台,屬來台第一代。林氏是大溪地區的名門望族,孕育出不少政商名流,前大溪鎮長林熺達、桃園縣縣長朱立倫之母親朱林桂皆出於其家族,在地方上佔有很重要地位。

 

2.頭寮城地區的客家福昌宮土地公廟(伯公廟);與板橋林本源家族有宗親關係的頭寮城梅鶴山莊;梅鶴山莊前長滿水草的埤塘;進入梅鶴山莊的頭寮小道旁金黃色稻田與清澈的圳溝流水。

A04-IMG_1482-大溪之往頭寮大埤道路(福昌宮).jpg            A05-IMG_1488-大溪之往頭寮大埤道路(梅鶴山莊).jpg

A06-IMG_1492-大溪之往頭寮大埤道路(梅鶴山莊前水塘).jpg    A07-IMG_1493-大溪之往頭寮大埤道路(往梅鶴山莊之稻田).jpg

    循原路走回「竹篙厝產業道路」上,路邊立著「竹篙厝」站牌,方知以「竹篙厝」命名產業道路的由來,再走幾步路,有間一條龍式的古厝,門額寫著「西河堂」-林氏以「西河」為堂號。古厝隔鄰站牌是「頭寮城」,頭寮城是指地名,不是一座城。在這裡我們見識到古井、石敢當與茄苳老樹,其斜對面則是依托邦社區大門。當從頭寮大埤回頭前進十一指古道入口時,方明白托邦社區對面巷道可通往十一指古道入口處。

 

3.頭寮道路上西河堂古厝隔鄰之石敢當與古井;茄苳老樹;依托邦社區(對面巷道可往十一指古道入口處)

A08-IMG_1498-大溪之往頭寮大埤道路(西河堂隔鄰石敢當與古井).jpg      A09-IMG_1500-大溪之往頭寮大埤道路(西河堂隔鄰茄苳樹).jpg    A10-IMG_1504-大溪之往頭寮大埤道路(依托邦社區).jpg

    前進到往頭寮大埤入口處,大家駐足觀看導覽圖,有了初步概念後,一行人於是漫步產業道路,愉快地邁向不遠處的頭寮大埤。抵達頭寮大埤時,左看右看隔路有大小兩座埤塘,右邊是新福圳第一之一號池,左邊是新福圳第一號池。兩者景觀各異其趣,舉目所望,新福圳第一號池因有水中土地公廟的加持,更獲得青睞。當下發現倒影中的「依托邦」大樓尤其壯麗,從風水與景觀角度來度量,「依托邦」也是一塊寶地。

 

4.在頭寮大埤入口處,大家駐足觀看導覽圖;一行人漫步產業道路,邁向不遠處的頭寮大埤;依托邦大樓的倒影映在新福圳第一號池水面,尤其壯麗。

A11-IMG_1507-大溪之往頭寮大埤道路(往水中土地公道路口).jpg    A12-IMG_1511-大溪之往頭寮大埤道路(往水中土地公道路).jpg    A13-IMG_1516-大溪之往頭寮大埤道路(頭寮大埤-水中土地公)-新福圳第一號池(依托邦).jpg

    「頭寮大埤」主要灌溉方圓內240公頃農地,屬於人工挖鑿的埤塘,名為「新福圳」。其水源來自於山背後的湳仔溝溪及三民的水流東溪,鑿山洞引溪水蓄積而成。頭寮大埤廣達19公頃,和牛角南埤、龍過脈埤、新埤及白石埤等埤塘連結,負有灌溉整個大溪地區三層農作的重任。

    「頭寮大埤」原名「頭寮溜池」,能成為家喻戶曉的觀光旅點是拜「水中土地公廟」盛名之賜。水中土地公是頭寮地區的開庄土地公,正確名稱是埤崙「屢豐宮」土地公。民國56年(1967)桃園農田水利會擴大整建頭寮大埤時,原先想將土地公奉祀在福昌宮,但不管如何擲筊請示,土地公就是不肯搬到新家。最終當地人決議原地興建約4樓高圓形人工島嶼,保留土地公廟,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樣貌,全台獨一無二,深具特色。根據媒體報導文章所示,當地福安里許漢宗里長說屢豐宮興建於清朝時期,歷史逾200年。信眾可在岸邊「遙祭」,或乘竹筏登島當面祭拜。

    今天適逢油桐花季,滿山的油桐花還沒有凋謝,站在「頭寮大埤」岸邊就可觀賞它的英姿。埤塘上空飛來飛去的夜鷺,有時翱翔,有時佇立在水中枝頭,真吊足攝影人的味口。新福圳第一之一號池因比較接近山麓,點點白色油桐花極為耀眼。清風吹皺的波影,加上翠綠前景,讓畫框內景物更加楚楚動人。

 

5.頭寮大埤-新福圳第一號池景致;水中土地公廟的「屢豐宮」;頭寮大埤-新福圳第一之一號池景致,山腰上的點點白色油桐花極為耀眼。

A14-IMG_1533-大溪之往頭寮大埤道路(頭寮大埤-水中土地公)-新福圳第一號池.jpg    A15-IMG_1529-大溪之往頭寮大埤道路(頭寮大埤-水中土地公)-新福圳第一號池.jpg    A16-IMG_1540-大溪之往頭寮大埤道路(頭寮大埤-水中土地公)-新福圳第一之一號池.jpg

    接下來的重頭戲是古道探索,十一指古道口就隱藏在「依托邦」對面的鄉村小道。陰陽兩界的宅地毗鄰而居,路旁有私人農地儘速遷移先人墓園的告示牌,相信不久將來的景象會令人刮目相看。

    原本的「十一指古道」路標已經不見蹤影,好在我們有識途老馬的同學引路,才得不會迷失方向。在嘰嘰喳喳的鳥鳴聲中,穿越兩旁雜草叢生的墓園,踩踏一小段整齊的石磚小徑後,前方林蔭下的下滑坡道是以隔板疊起的泥土步道,有點雨後沾濕情況。山溝裡傳來潺潺流水聲,與鳥鳴聲同時合奏起大自然的樂章。

    我們從台七線進入頭寮城,走入「十一指古道」,另一端入口則在台四線的埔尾。這條古道不算長,早年是台地上層頭寮城地區與台地下層義和里內柵地區居民往來運送貨物的棧道。當時負責修築棧道的人有十一隻手指頭,後人為對他的貢獻表達敬意,便命名為「十一指崎」,如今大家以「十一指古道」通稱。

 

6.原本的「十一指古道」路標已經不見蹤影,好在我們有識途老馬的同學引路;穿越兩旁雜草叢生的墓園,踩踏一小段整齊的石磚小徑;林蔭下的下滑坡道是以隔板疊起的泥土步道,有點雨後沾濕情況。

A17-IMG_1545-從依托邦前道路直走到十一指古道入口.jpg    A18-IMG_1547-大溪頭寮城十一指古道.jpg    A19-IMG_1549-大溪頭寮城十一指古道.jpg

    「十一指古道」隱密在叢林之間,從頭寮城端走到埔尾端屬於下坡路階,步道在濕潤的狀況下走得戰戰兢兢,此時登山杖是最好的止滑配備,可惜同學間只有少數人攜帶。經過一段泥濘路面就有一位同學滑倒,好在沒受傷,後頭跟來的同學曉得狀況,就小心翼翼地踏過。終於抵達兩棵百年老茄苳樹下,代表「十一指古道」的埔尾端入口。

 

7.下坡路階步道在濕潤的狀況下走得戰戰兢兢,只有少數同學攜帶登山杖;經過一段泥濘路面,有前車之鑑,同學們小心翼翼地踏過;抵達兩棵百年老茄苳樹下,代表「十一指古道」的埔尾端入口。

A20-IMG_1551-大溪頭寮城十一指古道.jpg    A21-IMG_1555-大溪頭寮城十一指古道.jpg    A22-IMG_1561-大溪頭寮城十一指古道(百年茄苳樹).jpg

    大家聚集在百年老茄苳樹下休息,一旁盛放的火鶴也成為大家注目的焦點,美女加上雪白火鶴的點綴,溫文婉約的媚力影像不知稱羨多少人。休息過後,由吳老師領頭離開古道,赫然發現右側另有一叉路,路標寫著「桐花季路線-十一指古道」,可惜花都謝了,等待來年吧!

 

8.百年老茄苳樹下盛放的火鶴也成為大家注目的焦點;由吳老師領頭離開十一指古道;右側有一叉路,路標寫著「桐花季路線-十一指古道」,可惜花都謝了。

A23-IMG_1567-大溪頭寮城十一指古道(百年茄苳樹下火鶴)-古道另端入口.jpg    A24-IMG_1568-大溪頭寮城十一指古道(百年茄苳樹下火鶴)-古道另端入口.jpg    A25-IMG_1569-大溪頭寮城十一指古道(百年茄苳樹下火鶴)-古道另端入口賞桐步道.jpg

    桃園是埤塘之鄉,堪稱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十一指古道的埔尾端入口,一眼望過去有兩座灌溉埤塘,名為「生態埤塘」。住家附近的埤塘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農家的命脈。目前我們所經過的田間小徑夾雜在金黃色稻田中,典型的農村情境,只要是農家子弟都難忘懷。

 

9.十一指古道埔尾端入口,一眼望過去有兩座灌溉用「生態埤塘」;田間小徑夾雜在金黃色稻田中,典型的農村情境,只要是農家子弟都難忘懷。

A26-IMG_1573-大溪康莊路583巷生態埤塘.jpg    A27-IMG_1576-大溪康莊路583巷生態埤塘.jpg    A28-IMG_1578-大溪康莊路583巷田間道路.jpg

    在這原名「埔尾」地區有一座「簡家古厝」,若從台四線大溪康莊路583巷進來,越過金黃色稻田就可清楚看到古厝的燕尾屋脊「門樓」。走到「門樓」下方,抬頭仰望懸著的是一塊「發揚民治」匾額。經查資料,那是桃園縣政府林務人員祝賀簡家子弟簡玉掌當選桃園縣第六屆縣議員的匾額。

    踏進三合院古厝,發現左右護龍幾乎已經崩塌,前埕地面也破損嚴重,正廳大門上方的匾額寫著「發紹龍門」,匾額下釘著「埔尾42號」小塊陳舊門牌。

 

10.從台四線大溪康莊路583巷進來,越過金黃色稻田就可清楚看到古厝的燕尾屋脊「門樓」;「門樓」下方,懸著「發揚民治」匾額;左右護龍幾乎已經崩塌,前埕地面也破損嚴重。

A29-IMG_1611-大溪康莊路583巷簡家古厝.jpg    A30-IMG_1593-大溪康莊路583巷簡家古厝.jpg    A31-IMG_1585-大溪康莊路583巷簡家古厝.jpg

    走出古厝,看看右護龍的建築型態,發現屋頂是重簷型式,防禦用的銃孔仍然清晰可辨。兩邊圍牆都是紅磚牆面,右圍牆還保留得完整,左圍牆則已經傾倒一半,窗框的樣子還在。靠近門樓的這堵左圍牆還算完整,是進一步瞭解夯土建築工法的教材。記得小時候我們彰化「田中央」老家也有土埆厝,因此似曾相識。

 

11.重簷型式屋頂與防禦用銃孔;左圍牆則已經傾倒一半,窗框的樣子還在;靠近門樓的這堵左圍牆還算完整。

A32-IMG_1591-大溪康莊路583巷簡家古厝.jpg    A33-IMG_1598-大溪康莊路583巷簡家古厝.jpg    A34-IMG_1600-大溪康莊路583巷簡家古厝.jpg

    由牆垣來解析夯土建築,首先是以卵石打地基,大約疊砌十尺左右,主要功能是防上層夯土被水淹潮濕。然後疊砌夯土,有的夯土是泥塊夾雜稻草形成。夯土泥塊疊砌完成後,有者抹上石灰,有者疊砌紅磚。由相連的紅磚牆面可看出,簡家古厝的屋牆是以土埆為結構,外牆在用紅磚或抹上白色牆漆,並不是全部用磚塊堆砌的。

    大溪頭寮城人文景觀與十一指古道探索學程,在簡家古厝參訪後進入尾聲,中山社大學員齊聚在門樓前留下難忘的回憶。

 

12.由牆垣來解析夯土建築,地基是由卵石疊砌,上層夯土疊砌,再用紅磚或抹上白色牆漆;中山社大學員齊聚在門樓前留下難忘的回憶。

A35-IMG_1602-大溪康莊路583巷簡家古厝.jpg      A36-IMG_1608-大溪康莊路583巷簡家古厝.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意山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