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迎春基隆暖暖水源地走遊

陳韋佐旅記 2022.03.01

    午後搭乘臺鐵宜蘭線區間車,從南港車站出發,旋即抵達依山傍水的暖暖車站。連日掃過綿綿陰雨後,天氣終於放晴,清風徐徐倒也舒爽。走出月臺,登上跨越基隆河之「暖江橋」陸橋,放眼過去山巒疊翠,流水潺潺。俯望溪底,壺穴景觀歷歷在目,攝人心弦。基隆河中上游河道地區滿布為數可觀的「壺穴」景觀,暖江橋河段的壺穴算是其中發育最好的。

<A01A02A03-暖江橋下基隆河「壺穴」景觀>

B01-IMG_2632-暖江橋下基隆河「壺穴」景觀.JPG

B02-IMG_2634-暖江橋下基隆河「壺穴」景觀.JPG

B03-IMG_2636-暖江橋下基隆河「壺穴」景觀.JPG

隨後,往暖暖街方向前進,快速橫越柵欄軌道,即暖暖老街行政中心區域。根據維基百科,基隆市暖暖區所在地方原是平埔族群巴賽族「暖暖社」居住地,巴賽語為「perranouan(臺語音譯就是「八暖暖」)。又稱「那那社(Loanloan)」居住地,意即「間隔處」,依荷蘭文獻記載是阻隔淡水與基隆之間的障礙。

踏入暖暖老街區,首先映在眼簾的是暖暖居民信仰中心「安德宮媽祖廟」(暖暖媽祖),位於暖暖街底,鐵路軌道邊。穿過入口牌樓,即是古色古香的殿宇,原廟宇是在清嘉慶六年(1801)由安溪移民所建立,此後曾經多次整修及大整建,已不復當年歷史原味,在1985年被行政院文建會去除古蹟身分。進入大殿參拜,舉頭望見三尊媽祖神像,渡海來台的媽祖神像是清乾隆年間由福建安溪估客從淡水溯舟至暖暖貿易船中所供奉的,當時船上還有清水祖師和保儀大夫神尊,嘉慶年間建立此廟時同祀於此。後來在廟身右廂增設文昌殿供奉文昌帝君,廟身左廂為咸豐九年(1859年)成立的北管樂團-基隆靈義郡,供奉西秦王爺。

踩踏在廟前堅硬的石板廟埕上,有如置身在熱閙慶典的氛圍,回想從嘉慶年間就橫躺在這裡渡過二百餘年,真是難得。趨進廟埕前方新穎的牌坊碑林,仔細端視兩側所置的石獅,古樸可愛模樣令人欣喜,也是嘉慶年間遺留下來的古物,具有深遠的文化價值。從碑林文字內涵看來,是在介紹安德宮的歷史沿革,還有描述暖暖著名文人武舉事蹟,藉此見證人文薈萃的暖暖歷史。

<A04-暖暖安德宮媽祖廟牌樓 A05-暖暖安德宮媽祖廟古色古香廟宇A06-暖暖安德宮媽祖廟三進三尊媽祖神像>

B04-IMG_2651-暖暖安德宮媽祖廟牌樓.JPG

B05-IMG_2647-暖暖安德宮媽祖廟古色古香廟宇.JPG

B06-IMG_2639-暖暖安德宮媽祖廟三進三尊媽祖神像.JPG

<A07-暖暖安德宮媽祖廟配祀清水祖師 A08A09-暖暖安德宮媽祖廟牌坊碑林兩側古樸石獅>

B07-IMG_2640-暖暖安德宮媽祖廟配祀清水祖師.JPG

B08-IMG_2647-暖暖安德宮媽祖廟牌坊碑林兩側古樸石獅.JPG

B09-IMG_2652-暖暖安德宮媽祖廟牌坊碑林兩側古樸石獅.JPG

第一次接觸暖暖的地理人文古蹟,只能走馬看花,沿著街道慢步蹓覽。長長街屋大多已經翻新,没有廸化街、三峽和大溪等老街風情。走了約莫二十多分鐘,聽到潺潺流水聲,那是由暖暖溪攔河堰下瀉的溪水所造成。眼前雙龍橋下方成為大面積蓄水池,岸邊矗立著一座日治時期延用至今的「暖暖淨水場幫浦間」(又稱基隆水道幫浦間)。它是目前基隆市的歷史建築,也是西勢水庫少數完整保留具歷史性的水利工程設施。根據資訊,「水道頭百年幫浦間」的屋身及開口部皆飾有洗石子環帶,四角以假柱予以強調,室內屋舍則是以內離心式幫浦,由引擎驅動。

    我們可從現場兩塊醒目的說明文,進一步瞭解它的歷史典故。

其一、「暖暖淨水廠百年幫浦間:看見百年幫浦間的前世與今生-第一代設計是斜面屋頂,如今已改為平面式。英國人William Burton1895年甲午戰爭後協助規劃「基隆水道」,設計幫浦間、暖暖溪攔河堰等。當年幫浦間抽上來的水,直送基隆港國際航線船隻,因水質良好水源穩定,奠定基隆港成為國際港的根基。暖暖溪經雙龍橋,越百年攔河堰如銀河倒瀉,你正站在捕捉幫浦間的最佳攝影點。雨後天晴,亦是造訪幫浦間平台最美的時候。一起透過鐵花窗欣賞百年風華歲月!」

其二、「暖暖水道頭紅磚幫浦間:在雙龍橋下紅磚所砌成的幫浦間,已有百年歷史,是暖暖僅存的古蹟,是英國工程師勃登在1899年所設計建成,距今已百餘年,於右下方的攔河堰是為截取上游東、西勢的水,再經由幫浦間把水抽到左岸的淨水廠,攔河堰雖已淤積攔河堰,卻還發揮作用。幫浦間屋身及開口部皆飾有洗石子環帶,四角以假柱予以強調。時代演變百餘年來抽水機房,由抽取原本主要機器轉為閒置機器,其機房由於日本人以巴洛克式建築,線條簡單鮮明,色澤配置合宜,令人賞心悅目極有保存利用之價值。」

<A10-暖暖淨水廠百年幫浦間外貌 A11-暖暖淨水廠幫浦間上方的雙龍橋 A12-暖暖淨水廠幫浦間上方的溪流>

B10-IMG_2661-暖暖淨水廠百年幫浦間外貌.JPG

B11-IMG_2677-暖暖淨水廠幫浦間上方的雙龍橋.JPG

B12-IMG_2664-暖暖淨水廠幫浦間上方的溪流.JPG

<A13-暖暖淨水廠幫浦間的洗石子環帶及四角假柱 A14-暖暖淨水廠紅磚砌成的幫浦間 A15-透窗僅見連接離心式幫浦水道管的一角>

B13-IMG_2667-暖暖淨水廠幫浦間的洗石子環帶及四角假柱.JPG

B14-IMG_2680-暖暖淨水廠紅磚砌成的幫浦間.JPG

B15-IMG_2681-透窗僅見連接離心式幫浦水道管的一角.JPG

    越過雙龍橋前進幫浦間上方的暖暖淨水廠,橋的兩側明顯看到自來水水閥及管線,想必是從淨水廠出來的乾淨自來水接往暖暖區及基隆港區地方。從門口仰望緊閉的鐵門,可見暖暖淨水場之房舍。暖暖淨水場的位置在小山丘上方,沿路繞過去,但見電動的鐵柵門閉索著,抬起頭來可以捕捉到建築物,隱隱約約可以看到機房、濾池及其他設施。

    根據資訊,暖暖淨水場八角井樓,又名基隆水道分水閥,建成時間在1917年,目前為基隆市歷史建築,也是西勢水庫少數完整保留具歷史性的水利工程設施。八角樓(分水閥)以裸磚構成,上、下環有白色洗石子,屋身各切面皆開高窗,入口形式為磚砌弧拱。

    我們可從現場的解說牌,進一步瞭解它的歷史典故。

暖暖淨水廠:暖暖淨水廠原名基隆水道及水源地,由曾經任教於東京帝國大學的蘇格蘭人巴爾登負責調查設計,水道工程自明治三十一年(1898)動工,1902年正式供水,後經1908191719231934年四次擴建工程,為日人據臺初期僅次於淡水水道的一項公共衛生水道設施。基隆水道採用自然流水重力式方法供水設計除了在西勢溪上游建水庫儲水外,並於東、西勢溪匯處設置抽水機房及淨水廠設施,提供給基隆港區市民的民生及船舶用水之需。其景觀元素包括水庫(西勢水庫) 、暖暖溪攔河堰、抽水機房、沉澱池、慢濾池、淨水池、分水井等設施大多都維持原貌,且部分設施目前仍在繼續使用中,充分展現了人類與自然間良好互動特點。

<A16A17連接淨水廠的自來水水閥及管線、A18-幫浦間上方的暖暖淨水廠房舍>

B16-IMG_2685-連接淨水廠的自來水水閥及管線.JPG

B17-IMG_2686-連接淨水廠的自來水水閥及管線.JPG

B18-IMG_2683-幫浦間上方的暖暖淨水廠房舍.JPG

< A19-暖暖淨水廠的淨水設施 A20-暖暖淨水廠機房建築物 A21-暖暖淨水廠濾池及其他設施

B19-IMG_2744A20-暖暖淨水廠的淨水設施.JPG

B20-IMG_2704-暖暖淨水廠機房建築物.JPG

B21-IMG_2705-暖暖淨水廠濾池及其他設施.JPG

    接著來到暖暖頗富盛名的「暖暖雙生土地公廟」,位於暖暖區暖西里,基隆河支流東勢坑溪和西勢坑溪交匯口,為當地兩座土地祠的合稱,依廟身右為福興宮,左為福德宮。

    根據資訊,福興宮為嘉慶年間一位遷至西勢溪坑開墾定居的陳姓先民所建,原在暖暖淨水場內的小山丘上,作為西勢溪下游的水尾土地公。1902年淨水場啟用,遂遷到東勢坑溪和西勢坑溪交匯處的雙龍潭旁,轄管西勢坑溪地區。廟內有兩塊咸豐九年(1859)的石牌,分別寫著「福德庇西勢」、「正神祐北方」。

    清領治時期,西勢坑溪上游原有許多住家和農田,居民建立福德宮作為此溪上游的水頭土地公。1923年為興建西勢水庫,集體遷村,施工第二年當儲水就快淹到福德宮時,工程發生很多意外事故,日本人遂聽當地人建議,把福德宮移到福興宮旁邊,之後居民視福德宮土地公改轄管東勢坑溪地區。

<A22-廟身右為福興宮轄管西勢坑溪地區 A23-廟身左為福德宮轄管東勢坑溪地區 A24-廟前為雙龍潭左東勢坑溪右西勢坑溪>

B22-IMG_2697-廟身右為福興宮轄管西勢坑溪地區.JPG

B23-IMG_2693-廟身左為福德宮轄管東勢坑溪地區.JPG

B24-IMG_2692-廟前為雙龍潭左東勢坑溪右西勢坑溪.JPG

    離開雙生土地公廟,從台灣自來水公司第一管理處大樓前一路挺進暖暖水源地「西勢水庫」,車道上來來回回的汽車、機車奔馳而過,三三兩兩的遊客悠遊其間,好像都是暖暖區的居民。這塊水源地林區淨土宛然是他們的後花園,廣袤林地經規畫為休閒公園,美其名稱作「希望森林」。蓊蓊鬱鬱的巨木高聳入天,兩片空曠場地足供運動和嬉戲,樹蔭之下正是泡茶聊天的好地方。

A25-暖暖水源地公園希望森林 A26-暖暖水源地休閒公園 A27-暖暖水源地休閒公園

B25-IMG_2707-暖暖水源地公園希望森林.JPG

B26-IMG_2712-暖暖水源地休閒公園.JPG

B27-IMG_2713-暖暖水源地休閒公園.JPG

    西勢水庫又稱暖暖水庫,原名基隆水道及水源地,位於基隆市暖暖區西勢坑,主要水源以攔取基隆河暖暖溪上游西勢溪的溪水。西勢水庫距離基隆港約5.2公里,早期是供應基隆港區的主要用水,目前與新山水庫一同供應基隆地區的用水。探索臺灣水道系統的發展歷史,開始是在明治二十九(1896)。基隆水道工程自明治三十一年(1898)動工,在東勢溪及西勢溪合流處下游設置土堰堤,1902年正式供水,為日人治臺初期僅次於淡水水道的一項公共衛生水道設施。隨著用水需求增加,於大正十二年(1923) 開始興建西勢水庫,舊稱「基隆水道貯水池」,19267月完工。

    緩步越過柵門,邁進西勢水庫大壩底下,曲線形混凝土壩體外觀古樸優美。主壩頂標高 73.6 公尺,壩高為 29.57 公尺,人站在底下真的很渺小。溢洪道設於西勢溪的右岸,為混凝土重力式無閘門控制溢洪道。

A28-西勢水庫入口 A29-西勢水庫大壩及溢洪道  A30-西勢水庫沉砂池

B28-IMG_2715-西勢水庫入口.JPG

B29-IMG_2729-西勢水庫大壩及溢洪道.JPG

B30-IMG_2736-西勢水庫沉砂池.JPG

    走出大壩,循著山坡登臨西勢水庫入口處的邊緣,從圍牆外觀看群山圍繞的水庫原貌及大壩上水利設施,再放眼向「基隆水道貯水池記念碑」注目。遠看字跡非常模糊難辨,在背光下所拍攝下來的圖片也不是很清楚。根據資訊,基隆水道貯水池記念碑的結構是由水管製作而成,記念碑文則詳載基隆水道儲水庫概要和儲水庫的相關諸元(面積、容積、堰堤的數據,日元計價的工程費用、開工完工的紀元年。

A31-入口處觀看群山圍繞的西勢水庫原貌  A32-西勢水庫大壩上水利設施 A33-西勢水庫之基隆水道貯水池記念碑

B31-IMG_2722-入口處觀看群山圍繞的西勢水庫原貌.JPG

B32-IMG_2733-西勢水庫大壩上水利設施.JPG

B33-IMG_2720-西勢水庫之基隆水道貯水池記念碑.JPG

    緊接著走回到「暖暖淨水場幫浦間」所在地方,暖暖溪河水溢出攔河堰,受大地切割的河川露出片片岩礁,潺潺流水流淌其間。流水匯聚成塘水域看似有魚兒在水中浮游,引起釣客的興趣,樂在其中。仔細觀看,岩礁間散落壺穴的痕跡,這是基隆河及其支流特有自然景觀。

    沿著暖暖溪右岸行走,這是近年開闢的暖暖親水步道,前段緊貼著牆壁,水管由上方垂下來,應該是水利設施的一環。後段的步道較為開闊,走出之後是一大片草木公園,建有兒童遊樂設施。傾聽水花紛飛的水牆隆隆乍響,溶合成大自然樂音。步行止於暖暖吊橋,再回到暖暖街上,因為接近黃昏時刻,就無法前進暖東峽谷,隨後搭臺鐵區間車回到南港車站。

A34-攔河堰下水域之釣客 A35-岩礁間散落壺穴的痕跡 A36-緊貼著暖暖親水步道牆壁

B34-IMG_2748-攔河堰下水域之釣客.JPG

B35-IMG_2754-岩礁間散落壺穴的痕跡.JPG

B36-IMG_2761-緊貼著暖暖親水步道牆壁.JPG

A37-暖暖溪右岸的親水步道 A38-水牆之水花紛飛隆隆乍響 A39-橫跨暖暖溪的暖暖吊橋

B37-IMG_2762-暖暖溪右岸的親水步道.JPG

B38-IMG_2764-水牆之水花紛飛隆隆乍響.JPG

B39-IMG_2767-橫跨暖暖溪的暖暖吊橋.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意山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