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芝山岩古老地質生態與人文史蹟踏跡-
芝山巖歷史演義
陳韋佐 旅記 2021.07.07
從古今歷史軌跡來發現芝山岩帶給我們何種珍貴的記錄,從而進一步理解其真實故事與意涵。一步一腳印,分成史前時期、清領時期、日治時期與戰後時期等四個階段,針對留下來的遺跡,展開相當有趣的歷史對話。
【階段一】、史前時期:
1895年甲午戰後清廷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翌年日本學者「栗野傳之丞」前來臺北地區進行考古調查,在芝山岩山麓發現臺灣第一個史前考古遺跡,陸續出土大量的史前文物,確定為新石器時代文化層。
1979年,當臺北市雨農國小興建教室時,在地表下挖到一層含有史前文化的貝層,經碳十四偵測後,證實其年代約在3600年至3000年之間,比圓山文化的年代更早,定名為「芝山岩文化」。該文化層除保存許多有機質遺物,如木製器具、繩索、稻穀及植物種子等之外,還有充當農具的石器,陶器和骨角器,當中也發現罕見的掘棍與裝飾品。
1993年,芝山岩遺跡列為國家第二級古蹟。當我們走到芝山岩北隘門山腳下的聖佑宮(石頭公)時,就會發現「芝山巖文化遺址」之石碑豎立在一旁,證實芝山岩遺跡所在區域。
從至誠路走進「芝山公園」,園中的建築物是芝山岩史蹟公園考古探坑展示館,趨近觀看,史前人類文物及人體遺骸觸目可及。這是2000年12月8日於挖掘墓葬過程裡,所發現的兩具完整史前時代人類骨骸。根據考古學者推斷,屬於圓山文化時期的人類,距今約兩千五百年至三千年。
同歸所與惠濟宮間,靠近東隘門大石象奇岩上方山頂平坦地面,有多處先民留下的杆欄屋「柱洞」。象背頂上的柱洞有落葉覆蓋著,較不明顯,但仔細觀察可看出端倪。根據考古學者研究結果顯示,這些坑洞是史前人類搭建「杆欄式」住屋所遺留下來的痕跡,凹洞上豎立的木質建材早已腐爛不見,只留下一群群坑洞,稱之為「柱洞」,是芝山岩有史前人類居住的重要證據之一。
B43-IMGP0949-芝山公園之芝山岩史蹟公園考古探坑展示館 B44-IMGP0948-考古探坑展示館展示史前人類文物及人體遺骸 B45-IMGP1183-芝山岩山頂平坦地面先民杆欄屋「柱洞」
【階段二】、清領時期:
依年序先後來解析清領時期在芝山岩所發生的故事,在在都與十八世紀大量福建漳州移民「唐山過臺灣」,來此落腳形成聚落有密切關係。腳踏芝山岩這塊小山丘,主要有惠濟宮開漳聖王廟、芝山岩同歸所和東西南北四隘門等遺蹟供後人追憶。
一、芝山岩惠濟宮開漳聖王廟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 漳州移民在芝山岩初建惠濟宮,歷十二年後竣工,主祀原鄉信仰尊神開漳聖王。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再於廟東側建崇祀觀世音菩薩的芝山寺,之後的嘉慶與道光年間也曾經改建。道光二十年(1840年) 在惠濟宮後方續建文昌祠,並設立全臺灣最早的義塾「文昌祠義塾」,被視作臺灣現代化教育的發祥點。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立「惠濟宮碑誌」,記載開漳聖王在芝山岩保鄉衛民之神蹟,及捐款捐地、提議重建惠濟宮人士之姓名。咸豐九年(1859年)的漳泉大械鬥,漳州人大敗,退守此地。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惠濟宮,並與芝山巖寺、文昌帝君祠合建成芝山巖惠濟宮。光緒十六年(1890年)焚燬,十八年(1892年)重建,之後又經過數次修繕。
芝山巖惠濟宮位在芝山岩五十公尺小山丘上,從至誠路高聳的芝山巖牌樓(第一道山門)登上兩百二十六階步道,穿過第二道山門牌坊,即可抵達廟殿。廟埕非常寬敞,兩側翠綠植栽造景異常典雅華麗,視野遼闊,臺北都會景觀盡收眼底。 惠濟宮的前殿奉祀開漳聖王,後殿一樓是觀世音菩薩神像,右房供奉孚佑帝君。二樓文昌帝君,廟方還擺有文昌筆供人祈福。
觀音佛祖前埕立了一座紀念石碑,上書「開校十周年記念」。溯源典故,日本政府據臺後,在芝山岩成立第一所「國語傳習所」,即「芝山岩學堂」,招募臺灣子弟學習日語。芝山岩學堂,即是今日士林國小的前身。後殿樓上文昌帝君殿前左右各懸掛一枝「文昌筆」,係期望學子觸摸毛筆後勤學,受文昌帝君庇佑,考試能夠金榜題名。這種習俗源自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當時惠濟宮主任委員潘永清先生的揮毫題字「洞天福地」,所用大筆懸掛在文昌閣,從此該地讀書人觸摸筆後錄取秀才、舉人者不少。現在所懸掛毛筆皆非昔日真品,光緖二十一年(1895年)臺灣歸日本統治後,「洞天福地」墨寶及「文昌筆」同時遺失。
廟殿右側是「懷古園」有多塊清朝年間的古樸石碑置放在園中各角落,值得進去探索,慢慢去欣賞琢磨。「懷古園」內石柱、石碑琳琅滿目,讓人目不暇給,有日治大正七年(1918)所立的石柱對聯:惠閩省一方咸登袵席,濟漳州七邑盡起瘡痍;有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所立的「惠濟宮碑誌」,有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所立的「芝山合約碑記」,讓人在參拜聖殿之餘,緬懷思古,印象更加深刻。
B46-IMGP0927-至誠路芝山巖惠濟宮牌樓(第一道山門) B47-IMGP0894-芝山巖惠濟宮兩百二十六階步道 B48-IMGP0774-芝山巖惠濟宮第一道山門牌坊
B49-IMGP1225-正在修繕中的芝山巖惠濟宮(疫情中不開放) B50-IMGP1226-芝山巖惠濟宮廟埕寬敞翠綠植栽典雅華麗 B51-IMGP0776-芝山巖惠濟宮廟殿右側「懷古園」
B52-IMGP0777-芝山巖惠濟宮「懷古園」古樸對聯 B53-IMGP0786-芝山巖惠濟宮「懷古園」芝山巖碑誌 B54-IMGP0788-芝山巖惠濟宮「懷古園」芝山合約碑記
B55-IMG_9345-佛祖前埕開校十周年記念石碑 B56-IMG_9348-文昌帝君殿前懸掛「文昌筆」 B57-IMGP0784-懷古園內整建時重設的敬字亭
二、芝山岩同歸所
從雨農閱覽室前高齡三百多歲的老樟樹就可看到一座小小廟宇,其後是墳塚,趨近看,所立墓碑刻著「同歸所」字樣,兩側對聯寫著「同歸原有數 一所豈無緣」。墳塚右側立有「銀亭」與「更衣」,是民間信眾燒給陰間好兄弟紙錢和衣服的銀爐。墳塚左側小廟奉祀觀音菩薩神像,也立著「金亭」,而原以石頭蓋的土地公小祠就在前方邊坡上。
「同歸所」昔稱「大墓公」,起初是埋葬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因「林爽文事件」罹難民眾的屍骨,後來也埋葬咸豐九年(1859年)因「漳泉械鬥」死難的無名屍骨,因此當地人又稱之為「老大公祖」。
B58-IMGP0736-「同歸所」(大墓公)是林爽文事件與漳泉械鬥死難者墳塚 B59-IMGP0878-「同歸所」(大墓公)之墳塚背面景觀 B60-IMGP1202-「同歸所」(大墓公)左側奉祀觀音菩薩之廟與金亭
三、芝山岩東西南北四隘門
清道光五年(1825年)於芝山岩東西南北四處通道設置四座石砌隘門,設立的西隘門(芝山岩隘門),門額上題有「芝山岩」,是從至誠路牌樓進入芝山巖惠濟宮的主要通道,約只能有兩個人通行,高則五公尺左右。近觀西隘門構造形式,牆上設置有碟口等防禦措施。
東西南北四座石砌隘門皆依山勢而見,易守難攻,當時隘門後側還設有類似短城牆的數公尺壕溝可供防守兵勇攀登掩護。清咸豐九年(1859年) 「漳泉械鬥」時,泉州人攻入八芝蘭街道,將八芝蘭舊街全部焚毀,漳州人因此退避芝山岩。數月間,此四隘門成為漳泉兩族群攻守要地。經過多日攻防後,漳州人終因此隘門得以保全宗廟與性命。
二十世紀時,這四座為防範泉州人所興建的石砌隘門,多數被陸續拆除,僅留存芝山岩西側的西隘門與芝山岩北麓的北隘門比較完整。位在大石象奇岩的芝山岩東隘門舊址已經毀壞,不留痕跡。位在芝山岩百二崁階梯入口的南隘門,於日治時期建設「芝山巖祠」時已經被拆除,。
清咸豐十年(1860年),「漳泉械鬥」情勢稍緩,漳州人回八芝蘭重建街道。除了將新街道建築(今士林夜市)構築成如城牆的大北街、大南街、大東街、大西街之外,也仿照芝山岩隘門,於新街道四要道建立四座隘門。
B61-IMGP0900-芝山岩西隘門是進入芝山巖惠濟宮的主要通道 B62-IMGP0890-芝山岩西隘門牆上設置有碟口等防禦措施 B63-IMGP0819-芝山岩北隘門位於芝山岩北麓雨聲街上方山坡
【階段三】、日治時期:
日本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開始統治臺灣,同年6月26日臺灣總督府在芝山巖惠濟宮後殿設立芝山巖學務部,並於7月16日在芝山巖學堂開始授課。隔年發生學堂六氏先生被殺害的芝山巖事件,事件發生後在芝山巖的大樟樹下設置了六氏先生之墓,並於明治三十年(1897年)7月設立「學務官僚遭難之碑」,石碑正面,由當時的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親題。石碑背面,由伊藤博文親擬碑文及篆字,該碑文為:
「臺灣全島,歸我版圖,革故鼎新,聲教為先,正五位楫取道明等六人,帶學務,派八芝蘭士林街,專從其事,會土匪蜂起,道明等死之。時明治廿九年一月一日也。內閣總理大臣大勳位侯爵伊藤博文書」
當我們從百二崁登階上到「雨農閱覽室」,左前方豎立的「學務官僚遭難之碑」,是民國90年(2001年) 參酌老照片在原址復舊的。在「同歸所大墓公」左後方小山丘頂,立著「六氏先生之墓」,供人憑吊。目前所見的「六氏先生之墓」,是在1995年的士林國小百年校慶之際,所重立的。
日本當局於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 2月,在芝山巖舉行六氏先生的十年祭,
同時舉行過去十年間教育界殉職23人的招魂祭,之後每年皆舉行合祀祭,以及「臺灣亡教育者合祀碑」揭碑(臺灣亡教育者合祀碑為「臺灣教育功勞者之碑」、「臺灣亡教育者招魂碑」和「故教育者姓名碑」之合稱),此碑之標題為「崇教啟道」,碑文由後藤新平撰寫,字為山本竟山所寫。我們轉到「雨農閱覽室」後方,可看到「故教育者姓名」石碑。
B64-IMGP0743-芝山岩山頂六氏先生之墓 B65-IMGP0718-芝山巖祠左側之「學務官僚遭難之碑」 B66-IMGP0880-「雨農閱覽室」後方之「故教育者姓名」石碑
昭和五年(1930年)元月31日「芝山巖祠」舉行竣工新殿祭,同年2月1日舉行鎮座祭。神社工程是將「學務官僚遭難之碑」前區域整地擴張,並設立本殿、拜殿、手水舍、鳥居等設施。神社完工後,再改建原參道,將南隘門拆除,改建為120個石台階(又稱「百二崁」)。昭和十三年(1938年)設置芝山巖山下的參道,即今「雨農路」。
循著歷史軌跡,讓我們一步一腳印邁入昔日的「芝山巖祠」。原神社平面參道位在今「雨農路」,介於福林路與至誠路之間。抬頭向北面望過去,面對著芝山岩小山丘,林木蓊鬱。走在跨越外雙溪雨農橋之平面參道,望向東邊小山丘,外雙溪潺潺流水從仰德大道一段的復興橋奔流而下;望向西邊士林街區大樓,潺潺流水奔向雙溪口的基隆河,地理位置在洲美後港二號橋附近。
外雙溪屬於淡水河水系,為基隆河的支流,流域分布在臺北市士林區、北投區。它的上游是內雙溪,發源於大屯火山群海拔1,120公尺擎天崗附近。外雙溪與內雙溪的分流點就在前往「臺北小溪頭」(大崙頭山)的「碧溪橋」附近,菁礐溪 (碧溪)在這裡注入內雙溪,之後的水流就稱作「外雙溪」。
B67-IMGP0968-介於今福林路與至誠路間「雨農路」的原神社平面參道 B68-IMGP0966-平面參道跨越外雙溪之雨農橋上游流水景觀 B69-IMGP0965-平面參道跨越外雙溪之雨農橋下游流水景觀
走過雨農路之平面參道,就直接登上至誠路的芝山岩百二崁階梯,是昭和五年(1930年)元月31日「芝山巖祠」竣工後,將南隘門拆除,改建為120個石台階的「百二崁」。先民選擇這處斜坡山壁設立為南隘門,充滿著智慧。仔細觀察石階兩側巨岩及延伸的陡峭岩壁,形成天然隘口屏障,易守難攻。從百二崁登臨神社前廣場,左側步道可連接位於芝山岩南隅朝西側山腰上的大岩塊-「太陽石」。沿著左側步道前行,當會看到芝山巖祠「手水舍」的遺留文物,擺置一旁。「手水舍」是由一整塊完整石頭打造出來的石槽,不很起眼,曾經被誤認為種花草的大花盆。
越過神社前廣場,左側步道可通往大墓公。趨近登芝山巖祠石階,仔細觀察左右兩側的石牆,仍舊保留著當初的古樸模樣。登上石階,對照芝山巖祠全景舊照片,是當初神社鳥居所在位置。穿過神社鳥居即進入芝山巖祠的參道,眼前兩旁以樹木植栽造景陪襯,翠綠盎然。神社鳥居與芝山巖祠拜殿之間參道位置,當初將這塊空地設為祭祀場。
循石階登雨農閱覽室前涼亭,這座涼亭即是當初芝山巖祠拜殿所在位置。今雨農閱覽室即芝山巖祠遺址,於臺灣光復後,將「學務官僚遭難之碑」和「芝山巖祠」一併拆除,改建為「雨農閱覽室」。
B70-IMGP0974-至誠路芝山岩百二崁階梯(原南隘門遺址) B71-IMGP1008-回首芝山岩百二崁前平面參道(今雨農路) B72-IMGP1031-從芝山岩百二崁登臨神社前廣場左側步道可連接太陽石
B73-IMGP1007-芝山巖社前廣場左側步道通往大墓公 B74-IMGP1032-芝山巖社石階上方是當初神社鳥居所在位置 B75-IMGP1033-穿過神社鳥居是進入芝山巖社的參道
B76-IMGP1034-循石階登雨農閱覽室前涼亭 B77-IMGP1035-芝山巖祠拜殿即今雨農閱覽室前涼亭 B78-IMGP0713-今雨農閱覽室即芝山巖祠遺址
B79-日治時期芝山巖祠的全貌(維基照片) B80-日治時期從芝山巖祠向南看景象(維基照片) B81-日治時期兒童參拜芝山巖祠之景象(維基照片)
在芝山岩的小山丘上,靠近雨聲街的北隘門位置,其上方一塊平台是芝山巖臺北四國八十八所靈場遺址所在位置。係鎌野芳松等真言宗弘法寺信徒於大正十四年(1925年)在芝山岩上所設置的第19至第35號佛像,是在臺北市及郊外等地設立臺北四國八十八所靈場之一。
從芝山岩北麓進入,循石階步道,穿進北隘門,山頂上即可看到一處寬闊平台,上方設有休憩涼亭。臨崖邊依然保留著當時的拜亭一座,外觀古樸可愛。環視四周,石牆遺跡依然可辨。
B82-IMGP1217-芝山巖臺北四國八十八所靈場遺址涼亭 B83-IMGP0804-芝山岩北隘門上方芝山巖臺北四國八十八所靈場遺址 B84-IMGP0806-芝山巖臺北四國八十八所靈場遺址石牆
【階段四】、戰後時期:
日本於1945年戰敗投降,二戰結束,臺灣光復。1950年代左右,芝山巖祠連同六氏先生骨灰、墳墓及相關碑文等文物,悉數被搗毀損壞。國民政府遂於芝山巖祠本殿原址興建紀念戴笠將軍的「雨農閱覽室」,拜殿原址也一併改建為如今所見之涼亭。
從「雨農閱覽室」左後方步道繞行,幾步路就會看到豎立著的「戴雨農將軍事略」石碑,這是在1986年設立的。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芝山岩上的許多紀念碑被拆毀,六氏先生的墓亦被破壞。此外,官方重新詮釋了六氏先生事件,將其定位為先民的抗日義舉,由國民大會通過於1958年設立「芝山巖事件碑記」。
如今在「雨農閱覽室」前方豎立著「芝山巖事件碑記」,這是在1958年設立的。一旁還有「芝山巖事件始末」的解說文,鉅細靡遺,茲抄錄如下。
【芝山巖事件始末】〝1895年,日本據臺,臺灣總督府舉行始政式;翌日,學務部長伊澤修二於大稻埕創立學務部;7月下旬,學務部遷至芝山巖惠濟宮,並廢文昌祠,改設「芝山巖學堂」,推行殖民政府視為統治及同化臺灣人重要手段的日語教育。時臺灣北部武裝抗日不斷,為讓日人無法歡度在臺的第一個陽曆新年,北部義軍於1895年除夕全面「反攻臺北城」。1896年(明治29年)元旦,「芝山巖學堂」6名日籍教師遭抗日民眾殺害,史稱「芝山巖事件」。為讓甫推行的日語教育不受影響,殖民政府在芝山巖豎立「學務官僚遭難之碑」;石碑正面為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題字,碑後文字將殺害日籍教師的抗日民眾以「土匪」稱之。此後,殖民政府不斷擴建相關設施,包括祭祀場(今涼亭前方空地)、參道(今雨農路)、相關道路及磴道(今百二崁),並續建「故教育者姓名碑」、「臺灣亡教育者招魂碑」。1930年,又建「芝山巖祠」,將6名日籍教師及其他在臺死亡的教師合祀其中,以塑造日本人「為臺灣教育犧牲奉獻」的形象。殖民政府並透過對上述設施精心規劃的參拜儀式(1898年起訂定每年的2月1日為例祭日),以及將芝山巖事件編入<臺灣國語讀本>等方式,將芝山巖建構成為「臺灣教育的發揚地」、「臺灣教育的聖地」,以期將臺灣人教育成為「忠君愛國」的日本國民。光復之後,「學務官僚遭難之碑」、「芝山巖祠」拆除改建為「雨農閱覽室」,民國47年政府另立「芝山巖事件碑記」,將芝山巖事件重新定位為因「不甘同化」、「義民不謀而奮起」。日前所見之「學務官僚遭難之碑」,係民國90年參酌老照片復舊。「芝山巖事件」反映了臺灣人民反抗殖民統治的凜然正氣,「學務官僚遭難之碑」則見證了殖民主義之統治思維及統治策略;為讓這段歷史能讓後人借鑑,臺北市政府特別舉辦「芝山巖事件始末特展」,於雨農閱覽室長期展出,並立此誌於碑前,以期擺脫殖民者史觀,重現臺灣人民風骨。 臺北市政府謹誌 中華民國95年6月〞
將腳步輕移到芝山岩百二崁上方,往林間步道前進,趨近涼亭,芝山岩東砲台設施即現眼前,正對面就是劍潭山,可想而知,這是為了保衛士林總統官邸而建立的。
B85-IMGP1038-雨農閱覽室1958年立芝山巖事件碑記 B86-IMGP0879-芝山岩山頂大墓公後方戴雨農將軍事略石碑 B87-IMGP1024-芝山岩百二崁上方東砲台
遊走芝山岩小山丘之林間步道,從東到西,來到西砲台遺跡,位置較靠近芝山巖惠濟宮,即惠濟宮左後方山頂的「時間廣場」景點。踏進去後,地面上有一大型西砲台痕跡,一旁說明,是類似大型鑰匙孔的西砲台遺跡,國民政府時代為了保衛總統官邸的一項軍事設施。再往前進,山頂崖邊也有西砲台遺跡的另一部分,視野非常遼闊,可俯瞰士林大樓與劍潭山風光。此處被定名為「從西砲台看臺北盆地」,深具教育意涵。文意敘述「芝山岩地質72變」,包括:
第一變:約2000萬年前沉積芝山岩的地層
第二變:約600萬年前台灣島、芝山岩岩層出頭天
第三變:約280萬年前大屯火山運動爆發了
第四變:約40萬年前台北盆地開始形成
第五變:約20萬至8萬年前台北盆地淡水湖與沖積扇交替時期
第六變:約1萬8千年前芝山岩的動、植物
第七變:約1萬年前台北鹹水湖的形成
第八變:約6000年前台北盆地露出成為陸地
B88-IMGP0850-西砲台遺跡-保衛總統官邸的軍事設施 B89-IMGP0851-西砲台遺跡-從西砲台看臺北盆地 B90-IMGP0863-西砲台遺跡看士林大樓與劍潭山
芝山岩周邊在戰後設立了軍情局及軍事設施,芝山岩亦成為有駐軍的軍事用地,芝山岩上的軍事基地在1993年撤離,留下了軍營、碉堡、警哨站、砲台等設施。因此,遊走在芝山岩小山丘上,所走過的步道,都會看到衛哨穩居在林間。
繞行於芝山岩北麓,在雨聲街上,陽明醫院急診室對面,有一座「芝山文化生態綠園」,因新冠疫情關係暫不開放。這座位於芝山岩北側景點,原為軍事情報局彈藥庫,2004年經整修後規劃為教育展示空間,由臺北市政府以官辦民營方式委託臺北市野鳥學會經營,定名為「芝山文化生態綠園」,簡稱「芝山綠園」,並已於2005年12月31日正式開園,開放民眾參觀。
從「芝山綠園」前進聖佑宮(石頭公),其間芝山岩北側公園會發現許多散落的石牆遺跡,當坐在其上納涼時,回想前塵往事的歷史,頗覺快意。
B91-IMGP0866-芝山岩小山丘林間衛哨之一 B92-IMGP0831-芝山岩小山丘林間衛哨之二 B93-IMGP0865-芝山岩小山丘林間衛哨之三
B94-IMGP1088-芝山文化生態綠園正門(雨聲街入口) B95-IMGP1089-芝山文化生態綠園(正門)參覽步道 B96-IMGP1084-芝山文化生態綠園後門(公務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