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溪石岡水壩斷層區斷層走廊思古幽情

陳韋佐 旅記 2021.05.01

    水資源對經濟民生至關重要,因台灣河川大多由東流西走向,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是主要分水嶺,東短西長,冬季為枯水期,春夏雨量充沛。然而受東邊高山地勢影響,大多河川的河身短、坡度大、水流急,非得廣建水庫集水、蓄水不可。台灣自明末清初開始不斷湧入閩粵移民,不畏橫渡黑水溝之艱險,廣泛開墾農地,其後因農耕對水源需求殷切,各地的水圳開發風起雲湧進行著。演變到日治、民國時期,大多水圳的水源幾乎都來自於水庫的引水系統。

    位於台灣中部的大甲溪,發源於南湖大山東峰,主流上游為南湖溪,全長140公里,流域主要分布在大台中市,是全台灣水力資源最豐富的河川之一。中橫公路上的大甲溪流域沿線,不難發現在崇山峻嶺間有多數的水庫集水區。石岡水壩屬於大甲溪最下游堰壩,深具水資源運用的樞紐地位。根據台灣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網站,其主要功能在於調節大甲溪流域尖峰發電尾水及河川水資源,並提供大台中地區公共給水及灌溉用水。

    石岡水壩位置在臺中市境內,南岸屬石岡區,北岸為東勢區。對於喜歡騎腳踏車自由行的遊客而言,中部車籠埔斷層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大甲溪沿岸已經開發為「東豐綠廊道」與「后豐鐵馬道」兩條自行車路線,沿途林蔭遮天,並橫跨大甲溪,風光綺麗。這裡常是我常來自由自在伴風行的車道,追蹤過往台鐵東勢支線軌道,從壟起的大地震軌道遺跡,見識到斷層高低錯落的殘破樣貌。石岡水壩就鄰近「東豐綠廊道」中間休息站北面,每每踏上略有不平、歪斜的壩頂橋面,越靠近北端,越能感受大自然的威力與破壞力,令人震撼。

    「東豐綠廊道」與「后豐鐵馬道」所經過地方,從台鐵東勢支線站名,例如「朴子口」站,就能想像其原始取名與噶哈巫族「樸仔籬」社群的關聯。「后豐鐵馬道」是沿台鐵舊山線軌道改建,在花樑鋼橋南端附近也會看到潺潺流水的水閘門,是豐原水圳的一環,也會讓我們回想巴宰族「割地換水」後遷移埔里愛蘭台地的故事。

    初抵石岡壩下游左側之壩底公園,設有廣闊的停車場,周邊草木扶疏,林蔭蔽天,是座休憩納涼的好所在。大壩下游的河道礫石成堆,因逢乾旱久不下雨,溢洪道前河床呈現乾涸景象。這是五月一日當天景象和情境,然而截至六月一日,大甲溪上游已經普降甘霖,多月來的嚴峻水荒得以大大紓解。大甲溪水域一直有豐富的生態,當我們漫步岸邊,靠近賞鳥人士,眼光望向河床,奇怪視線裡看不到野鳥蹤影。借看高倍望遠鏡頭,瞄準礫石間河床,果然看到走動覓食的野鳥,深深讓人著迷。

    從壩底公園循階梯登上壩頂公園區域,建有景觀涼亭供遊客歇息。慢步往前,樣態美觀的三層樓建築物呈現在眼前,這是「石岡壩管理中心」(簡稱石管中心),位在石岡壩的左岸。

    根據「石岡壩管理中心」網站,石管中心隸屬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為大甲溪流域水資源調度中心,負責將大甲溪水資源依據石岡壩運用要點及水門操作規定等機制,取水分配給大台中地區農業用水、生活用水、工業用水等標的之水庫管理單位。

A01-IMGP0400-位於石岡壩左岸的石岡壩管理中心  B02-IMGP0363-因逢乾旱不下雨水壩溢洪道大甲溪下游乾涸景象  B03-IMGP0368-水壩溢洪道大甲溪下游少數在河床覓食鳥兒

B01-IMGP0400-位於石岡壩左岸的 石岡壩管理中心.JPG

B02-IMGP0363-因逢乾旱不下雨水壩溢洪道大甲溪下游乾涸景象.JPG

B03-IMGP0368-水壩溢洪道大甲溪下游少數在河床覓食鳥兒.JPG

    站在壩頂公園俯看石岡壩壩體和下游行水滑道,壯觀宏偉姿態搭上兩岸青山綠水天然景色,風光極為秀麗。石岡壩於1974年啟建,1977年完工營運,一直擔當大甲溪水資源運用的樞紐。石岡壩是由國人自行設計、完工的水壩,橫跨大甲溪,初為大甲溪的攔河堰。九二一地震後復原的壩頂由初始的長度352公尺縮減成為275.5公尺,溢洪道弧型閘門也由初始的18座,變成現在僅存的15座。其水資源分配運用的角色仍然一成不變,台中市農業、民生及工業用水仍舊唯它是賴,是相當重要的水源區。

    走在壩頂,近身觀看堰體上的水工機械及相關電氣設備,都是近年來所汰舊換新的,工程厥偉。

A04-IMGP0372-九二一地震後復原的石岡壩仍是水資源運用樞紐  A05-IMGP0365-九二一地震後復原的石岡壩溢洪道閘門僅存15座  A06-IMGP0373-近年堰體上汰舊換新的水工機械及相關電氣設備

B04-IMGP0372-九二一地震後復原的石岡壩仍是水資源運用樞紐.JPG

B05-IMGP0365-九二一地震後復原的石岡壩溢洪道閘門僅存15座.JPG

B06-IMGP0373-近年堰體上汰舊換新的水工機械及相關電氣設備.JPG

    石岡壩在水壩上游攔水成為一個大湖,臥箕式混凝土重力壩攔河堰的雄偉結構,不難想像其工程之浩大和艱難。碧綠的汪汪水域將山水景色連成一線,遠在東邊橫跨大甲溪的東勢大橋也歷歷在目。從壩頂探底,雖然一陣子鬧水荒,石岡壩還是繼續發揮其蓄水功能的本色。

    根據台灣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網站資訊,大台中地區(包括台中港工業區)地面水均引自大甲溪,由石岡壩引水經處理後設置管線經豐原、大雅至大肚山東麓,並設置淨水廠處理原水後,透過引水隧道供台中港地區使用,另由石岡埋設管線至朴子口淨水廠處理後輸送至豐原,再延伸供應北屯配水池供台中市公共用水。

    為了維護大甲溪魚類生態,走到壩頂的北端,俯看已經毀損的第16號溢洪道後方,設置著讓魚兒回家的「魚道」。同時,在前進「國家震災景觀紀念地」的觀景圍欄邊,釘掛著石岡壩生態解說看板,說明分布在大甲溪的台灣特有種魚類-淡水佳人的「臺灣白魚」。

A07-IMGP0381-擔當大甲溪下游攔河堰的石岡壩雄偉結構體  A08-IMGP0378-從壩頂探底大甲溪汪汪水域發揮蓄水功能  A09-IMGP0384-震毀第16號溢洪道後方設置魚道維護魚類生態

B07-IMGP0381-擔當大甲溪下游攔河堰的石岡壩雄偉結構體.JPG

B08-IMGP0378-從壩頂探底大甲溪汪汪水域發揮蓄水功能.JPG

B09-IMGP0384-震毀第16號溢洪道後方設置魚道維護魚類生態.JPG

    歷經一九九九年九月廿一日車籠埔斷層大地震浩劫,如我們所見,石岡大壩第16號溢洪道上方的壩體受到擠壓變形破壞,當地表隆起抬升後,造成左高並向右傾斜狀態,進而影響到第1718號溢洪道的壩體。因這三座閘門及土木設施全毀致無法修復,故保留原貌做為921大地震的見證。

    再趨近看清第1718號溢洪道壩體,從中間斷裂後,傾斜的落差更大。第18號溢洪道壩體所接連的道路也一併毀壞,遠望設著一座觀景涼亭,因為壩頂道路到北端而已,勢必要繞道東勢市區轉向台三線,方能從那個位置、角度一覽損壞慘狀。

B10-IMGP0364-161718號溢洪道地震受損壩體保留原貌  B11-IMGP0386-1718號溢洪道壩體間從經中斷裂落差很大  B12-IMGP0383--18號溢洪道壩體接連的道路毀壞設觀景涼亭

B10-IMGP0364-第16、17、18號溢洪道地震受損壩體保留原貌.JPG

B11-IMGP0386-第17、18號溢洪道壩體間從中斷裂落差很大.JPG

B12-IMGP0383--第18號溢洪道壩體接連的道路毀壞設觀景涼亭.JPG

    大地震之後,毀壞的第161718號溢洪道上壩體被保留下來,作為「國家震災景觀紀念地」。如今從高高壩頂上設置鐵架步梯,方便下到大壩北端平台,觀看第161718號溢洪道上壩體損毀真實面貌。

    位在攔河堰北端湖畔的平台是「國家震災景觀紀念地」所在位置,有做為斷層意象的石雕藝術,從中間穿過,就彷彿穿越時空來到山崩地裂的情境,那種感覺讓人不寒而慄。

    平台上也置立著從攔河堰埋設的巨型引水管線,巨大斑駁鐵管是供應民生、工業用水最大功臣之一,能不肅然起敬嗎?

    天災地變何時會發生不得而知,大地無情,我們對921大地震罹難同胞表達哀禱。我們對水資源維護默默無名英雄致上最誠摯謝意,飲水思源是我們終身不變的理念。

B13-IMGP0394-保留部分受損壩體作為「國家震災景觀紀念地」  B14-IMGP0389-「國家震災景觀紀念地」作為斷層意象石雕藝術  B15-IMGP0390-「國家震災景觀紀念地」攔河堰埋設的巨型引水管線

B13-IMGP0394-保留部分受損壩體作為「國家震災景觀紀念地」.JPG

B14-IMGP0389-「國家震災景觀紀念地」作為斷層意象石雕藝術.JPG

B15-IMGP0390-「國家震災景觀紀念地」攔河堰埋設的巨型引水管線.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意山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