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北市河川生態保育協會參訪埔里愛蘭巴宰族原鄉記實

陳韋佐 旅記 2021.04.30

    新北市河川生態保育協會參訪團來到埔里愛蘭台地的「大黑松小倆口-元首館」,抵達時噶哈巫族潘寶鳳(Penny)老師已經等候多時,將為我們導覽埔里愛蘭巴宰族原鄉的一景一物。對於巴宰族或噶哈巫族(巴宰族之亞族)遷徙到埔里愛蘭地區及今眉溪四社庄的過往歷史,筆者近年來涉獵了一些,有些心得,並發表在我的「中意山林」部落格。

    與噶哈巫族潘寶鳳(Penny)老師有數面之緣,第一次見面時間是20131214日,由山水人文學會吳智慶老師帶領,前來埔里眉溪四社庄共度噶哈巫族過番年祭,我們接受眉溪四社庄導覽噶哈巫協會理事長潘應玉(巴心.郡乃)與潘寶鳳(Penny)在牛眠社庄的歡迎、接侍。當時與我們同行的還有凱達格蘭族北投社耆老,潘寶鳳看到親舅舅的到訪特別高興。這時方知,遍佈台灣各地區平埔族群都有我們漢人所不知的姻親關係。第二次見面時間是2018911日,當天是中山社大的戶外遊學,吳智慶老師帶領學員到台中市沙鹿區,參加拍瀑拉族過年 (祖靈祭) 的活動,由拍瀑拉族沙轆社文化促進會潘明燈理事長主持,各地族親都來共襄盛舉,潘寶鳳老師也在列,可見他們緊密的感情,溢於言表。

    話說巴宰族的遷徙史,必須從平埔原住民巴宰族岸裡社「番仔駙馬」張達京說起,他確對中部平埔族原住民巴宰族人大舉遷徙他居有重大影響。

    清雍正3(1725) 張達京為首任岸裡社通事,利用「割地換水」與社番訂立合同,取得土地權後大興水利,並邀同漢人出資共同開鑿葫蘆墩圳,即從樸仔籬口築埤引進大甲溪溪水,圳長四十餘里,將千餘甲荒埔變成良田。後來巴宰族人遂被強迫必須「買補還倉」,直到道光2(1822),已經貧窮到無立錐之地,不得以只好集體遷往埔里,或退回祖居地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尋找立身之處。

    巴宰族人遷入埔里後,住在烏牛欄台地(愛蘭台地),大多是巴宰族;而居住於眉溪流域旁之眉溪四莊(牛眠山、守城份、大湳、蜈蚣崙)則為噶哈巫族。目前噶哈巫族仍被學者認為是巴宰族的一支,但是噶哈巫族人很堅持自己是噶哈巫族,和巴宰族是不同的族群。噶哈巫族原分布在豐原以東的新社、石岡、東勢一帶,主要部落為「朴仔籬社」。

    從「大黑松小倆口-元首館」起程,在距離不遠地方我們很高興與巴宰族族裔「潘英傑」兄弟會面,經潘寶鳳老師介紹,才知道兩兄弟是她的舅舅,我們很快就瞭解原來巴宰族與噶哈巫族係同屬一脈。

    要進入「巴宰族潘阿沐古聚落」之前,學員集合在一起聽取潘英傑先生的講述,說明這個區域是祖輩們早年遷徙落腳居住的原鄉。這座山林陪伴他數十歲月,充滿感性的回憶。將這片山林提供喜歡生態保育人士及學生作為戶外教學場地,是巴宰族人的榮幸與驕傲。有幸接待新北市河川生態保育協會的伙伴們來參訪,真正切合主題,相信會讓大家認識巴宰族人的智慧與原生自然環境的一草一木。

    踩踏這塊巴宰族原鄉土地,進入「巴宰族潘阿沐古聚落」的世界,得從愛蘭地區「南村貳巷」進去探索。沿著所謂「打石坑」的乾涸溪畔,道路兩側草木扶疏,讓人最有感覺的是做為經濟作物的咖啡樹,多少鮮紅咖啡豆正待人採收。李永志老師帶領著學員在「巴宰原鄉」巨大岩塊前展露笑顏,見證我們此時此刻就在巴宰族的土地上。

    巴宰族潘英傑先生的弟弟及潘寶鳳老師也充當此趟森林生態探索的導覽,指著書寫「您好歡迎光臨」的木版向大家致意。其實在我們沿途所見的文字都有羅馬拼音,那是真正的巴宰族語,導覽時都會教我們正確的讀音,讓我們融入巴宰族群的文化氣息。

    抵達「潘阿沐古聚落」拱形花架前,潘英傑先生停下腳步向我們敘述他們老家的過往故事,隨後如同打開「潘阿沐古聚落」的大門,帶大家穿進時空隧道,滿足我們山林野趣的探索遊學。每到一個地方,潘英傑先生都駐足良久,不厭其煩詳細解說古聚落的自然生態,叢林中遍佈的一草一木大多是原生物種,都有我們不甚瞭解的植物名稱,當然吊掛的字條都伴隨著巴宰族語羅馬拼音。

B01-1620085979319-巴宰族潘英傑先生表達歡迎之意  B02-IMGP0019-前進南村貳巷的巴宰族潘阿沐古聚落  B03-1620086853491-從巴宰族原鄉石碑啟開自然人文行腳

B01-1620085979319-巴宰族潘英傑先生表達歡迎之意.jpg

B02-IMGP0019-前進南村貳巷的巴宰族潘阿沐古聚落.JPG

B03-1620086853491-從巴宰族原鄉石碑啟開自然人文行腳.jpg

B04-1620086861869-巴宰族潘英傑弟與潘寶鳳老師您好歡迎光臨  B05-1620085966586-潘英傑先生打開潘阿沐古聚落之門  B06-1620085940501-潘英傑先生解說古聚落的自然生態

B04-1620086861869-巴宰族潘英傑弟與潘寶鳳老師您好歡迎光臨.jpg

B05-1620085966586-潘英傑先生打開潘阿沐古聚落之門.jpg

B06-1620085940501-潘英傑先生解說古聚落的自然生態.jpg

   身在「潘阿沐古聚落」的世界裡,一草一木都是寶,因此引起學員的好奇心,當然非得打破沙鍋問到底。眼前樹幹上結實纍纍的果實,在我看來其果皮像極荔枝皮皺紋,一問之下,潘英傑先生說,它的名稱叫「阿娜娜」。至於「阿娜娜」果樹是否為巴宰族語,一時沒聽清楚,回來從Google找出答案,Po出來讓大家增廣見聞。

    「阿娜娜」果實的正確名稱是「刺果番荔枝」(Annona montana Macf.),原生於熱帶美洲,中文俗稱「山刺番荔枝」的風味水果。根據文獻紀載,「阿娜娜」是在日治大正6(1917)引進台灣,散落在台灣中部或南部山區,因此我們除了在「潘阿沐古聚落」的林野中會發現它,也會在愛蘭台地鐵山地區民宅庭院裡看到它的存在,可見有些民眾會將它種在庭園當作觀賞用。茲引述2017/08/18中時媒體報導,該水果外觀乍似鳳梨釋迦,但香味比鳳梨釋迦濃郁數十倍且富含果膠,因坊間網傳可抑制惡細胞蔓延…,近幾年在網路上顯得熱夯!可惜因為甜度較低,且栽植者都只擁寥寥數棵,在行銷上有一定難度。

    「潘阿沐古聚落」裡隨處都可看到竹叢,原以為是當圍籬用的「刺竹」或是食用的桂竹之類,然而看到一叢竹莖上結著「編製農具用茶桿竹(黑葉)」的解說字條,產生迷惑。經潘英傑先生說明,茶桿竹屬多年生、繁殖力強的禾本科植物,竹乾通直、節平、堅軔、彈性強、不易蟲蛀、表面有光澤、材質優良、經久耐用,因此巴宰族人都廣植做為製造各種竹家具的原材料。

    大家亦步亦趨跟著潘英傑先生的腳步,忽然發現山坡草叢中有一解說字條,上面標明是「咬人狗」植物,也是困惑一場,因為常在林間野地偶而會遇見「咬人貓」植物的蹤影,遠遠看起來就不像。潘英傑先生解釋說,正確說那是「咬人狗」植物,屬於蕁麻科咬人狗屬,在南台灣的恆春極易發現,遂有「恆春咬人狗」稱謂。咬人狗的全株都由「焮毛」產生「蟻酸」毒物,若不小心碰上了,會有局部性皮膚搔癢及灼熱感,而後會散布至全身,恐引發身體四肢、頸部的自發敏感性皮膚炎。一般醫學上治療方法,大多使用全身或局部性之類固醇,或是以口服之抗組織胺治療。而民間療法為將「焮毛」先拔出,再使用「姑婆芋」之汁液塗抹於傷口處,其原理為利用姑婆芋植株內之生物鹼進行酸鹼中和(姑婆芋有毒切勿內服),達到減緩發炎症狀的效果。傳統認知,姑婆芋是有毒植物,在台灣山林野地都有它的蹤跡,一般人都容易辨識而不接近它,然而對原住民來說它有上述所說緊急療效,這是屢次參加「原鄉」活動的心得。

B07-IMGP0101- 古聚落內的奇特水果-阿娜娜(刺果番荔枝)  B08-IMGP0043-古聚落內種植的編製農具用茶桿竹(黑葉)  B09-IMGP0044-古聚落叢林中的咬人狗植物

B07-IMGP0101- 古聚落內的奇特水果-阿娜娜(刺果番荔枝).JPG

B08-IMGP0043-古聚落內種植的編製農具用茶桿竹(黑葉).JPG

B09-IMGP0044-古聚落叢林中的咬人狗植物.JPG

    穿梭在古聚落雖原始又讓人感覺有新鮮味道的地方,都要拜潘英傑先生精心闢劃與妥善整理之賜,盡量做到保留傳統的風貌。然而也有充滿寓教於樂的創意,讓來此的年輕人一方面探索大自然,另方面藉山谷間射標活動,增添樂趣。起初我們看到吊掛在山谷間的保特瓶都有點疑問,潘英傑先生方才點出真正用意。隨後我們與一隊青年男女側身而過,方始瞭解這裡正是探索巴宰原鄉的野營基地。

    山林間挖了幾座小小池塘,飼養一些烏龜,沒聽清楚如何養龜,有點遺憾。古聚落裡有座比較大的烏龜池塘,積水不多的水面有供烏龜棲息的竹筏,其上有約二層樓高度的水管頭,綁在筆直竹幹又下垂頂端,由這裡將水定時注入池塘。如何將那麼長的塑膠水管接上去,潘英傑先生說,他用智慧、用巧妙技巧一節一節抽上去,不需用到梯子,令人讚嘆。

    在古聚落山林間仍然有竹雞與山豬來覓食,因此會設下竹雞與山豬的陷阱,放置在各隱密草叢中,潘英傑先生現場操作陷阱機關捕獲竹雞的方式。

    小山坡菜園邊擺滿幾個滿水水缸,裡面長滿漂浮水草,其中有幾缸在培養青苔,潘英傑先生說,這是培養來食用的。我們想像中總覺得青苔怎麼能夠吃,當我們在愛蘭教會吃晚餐時,真的是一道美味料理,跟海菜沒兩樣。

B10-IMGP0053-古聚落內飼養烏龜的池塘  B11-IMGP0057-古聚落叢林中的竹雞陷阱  B12-IMGP0055-古聚落田園邊以水缸培養青苔

B10-IMGP0053-古聚落內飼養烏龜的池塘.JPG

B11-IMGP0057-古聚落叢林中的竹雞陷阱.JPG

B12-IMGP0055-古聚落田園邊以水缸培養青苔.JPG

    潘英傑先生將老宅「潘阿沐古聚落」茅屋完整保留起來,充分作為「巴宰文化工作室」,門額上顯眼大字讓人一目了然。在茅屋屋簷下擺放、吊掛許多竹編魚具與農具,各種展示品應有盡有。室內擺設許多古老文物,都是他的收藏珍品,琳琅滿目,讓人目不暇給。近身仔細察看牆壁上的一幅經裱框的「總統聘書」,原來潘英傑先生是現任的「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委員」,應該對各族原住民的正名活動有所助益。

B13-IMGP0066-作為巴宰文化工作室的以古聚落茅屋  B14-IMGP0067-古聚落茅屋屋簷下竹編魚具與農具展示  B15-IMGP0073-總統聘書-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委員

B13-IMGP0066-作為巴宰文化工作室的以古聚落茅屋.JPG

B14-IMGP0067-古聚落茅屋屋簷下竹編魚具與農具展示.JPG

B15-IMGP0073-總統聘書-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委員.JPG

    新北市河川生態保育協會一行人轉往埔里盆地西緣的「愛蘭台地」,舊稱為「烏牛欗台地」的「鐵山」社區,地理位置介於眉溪下游與南港溪之間。鐵山社區正位於愛蘭台地上,為巴宰族豐原岸裡大社四群之一的「阿里史社」,於道光三年(1823)遷入埔里所建立的聚落,因此鐵山社區是具有平埔族群色彩的社區。追溯歷史,烏牛欄台地有三個主要的聚落,烏牛欄社(aoran),大馬璘社(pataken)及阿里史社(lalusai)三社。台地名稱由來,係因最早遷移來此且居於領導地位的烏牛欄社而得名。近年來經過考據,發現愛蘭台地的東側是大馬璘遺址所在地。

    遊覽車緩緩駛進鐵山社區,來到我以前來過數次的地方,大街小巷幾乎每個景點都曾經留下腳蹤,一景一物都特別熟識。停車位置正好鄰近「廣興紙寮」,經過大門,發覺因疫情關係沒有開放。埔里鎮的造紙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位於愛蘭台地上的「廣興紙寮」創立於民國54年,民國62年加入手工宣紙的製作,名揚海內外。多年前在機械化衝擊下,改以休閒觀光為主,設置一座「埔里紙產業文物館」。多年前筆者有幸前來參訪,經過專人的造紙解說導覽,觀賞造紙工序過程,留下美好回憶。

    往前幾步路,眼前是赫赫有名的愛蘭台地天下第一泉-愛蘭甘泉所在位置。潘寶鳳老師就在「愛蘭甘泉」招牌下為學員導覽,剛好有居民來此裝水,學員就跟他閒聊起來,一股打破砂鍋問到底態勢。緊鄰愛蘭甘泉左側是一間土地公廟,名為「福山宮」,鐵山里居民的守護神,也是愛蘭甘泉的鎮守神尊。

    愛蘭甘泉是位於埔里鎮西側愛蘭台地的地下泉水,因地下泉水甘醇,埔里著名的紹興酒即取用它來釀酒。愛蘭泉水所釀造的紹興酒自日治時期就成為進貢日本天皇的名酒,直到台灣光復後也一直是國宴上的酒品,可見埔里紹興酒品質優良、甘醇芬芳,為人喜愛。

    從「愛蘭甘泉」對面小坡走下去,會看到一座木棧棚架,那是鐵山紹興酒泉的出水處,再仔細看一旁,座落著一口出水井。木棧棚架是以水泥柱構築支撐,其下方以混凝土構建洗衣池。這個處所早期是以石塊堆砌的水窟,提供給社區婦女洗衣,她們都在此聚集彼此交談以聯絡感情。目前鐵山地區仍有多處類似的洗衣池,這種文化不斷流傳,當我們今晚離開前,就驗證了這個事實。在一處洗衣池看到泪泪湧泉,一旁幾位婦女正在談笑洗衣,情境優美。

B16-IMGP2249-埔里愛蘭台地鐵山社區的廣興紙寮  B17-IMGP009303-埔里愛蘭台地天下第一泉-愛蘭甘泉  B18-IMGP0097-埔里愛蘭台地紹興酒泉土地公廟(鐵山里福山宮)

B16-IMGP2249-埔里愛蘭台地鐵山社區的廣興紙寮.JPG

B17-IMGP009303-埔里愛蘭台地天下第一泉-愛蘭甘泉.JPG

B18-IMGP0097-埔里愛蘭台地紹興酒泉土地公廟(鐵山里福山宮).JPG

B19-IMGP0095-埔里愛蘭台地鐵山紹興酒泉下方木棧棚架(出水處)  B20-IMGP2245-埔里愛蘭台地鐵山紹興酒泉下方木棧棚架(出水井)  B21-IMGP0096-埔里愛蘭台地鐵山紹興酒泉下方鐵棚(洗衣池)   

B19-IMGP0095-埔里愛蘭台地鐵山紹興酒泉下方木棧棚架(出水處).JPG

B20-IMGP2245-埔里愛蘭台地鐵山紹興酒泉下方木棧棚架(出水井).JPG

B21-IMGP0096-埔里愛蘭台地鐵山紹興酒泉下方鐵棚(洗衣池).JPG

    跟隨潘寶鳳老師移動腳步到愛蘭甘泉旁邊的民宅,庭院牆角有棵枝葉茂盛的果樹,結實纍纍旳果實已經攀過牆垣,似曾相識,原來是在「巴宰族潘阿沐古聚落」所見的「阿娜娜」果樹。這棵果樹枝幹比較粗,枝葉茂密,結滿碩大的果實,學員駐足觀賞,嘖嘖稱奇。

    緊接著來到烏牛欄「黃家古厝」前,古色古香門樓映入眼瞼,大門緊閉。潘寶鳳老師就地講述古宅的歷史,說明原主人的原住民家史。記得2016912日筆者曾經來參訪,門樓洞開,然而僅允許進入外庭內望,古樸的古厝大廰因此入鏡。門樓的門額上題「玉衡獻瑞」,大廳門楣上題有「爽氣引薰風」五個紅底金字,右邊對聯是「既安且吉深知足」,左邊對聯是「保泰持盈只戒奢」。

    根據資訊,烏牛欄「黃家古厝」原為烏牛欄地區番秀才「望麒麟」的宅第,建於清朝末年,迄今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歷經日明治四十年(1907)的地震毀損,後來在明治四十三年(1910)照原貌重建,然而不幸又在民國八十八年(1999)的九二一地震中再度震毀,目前已再度重建完成。望麒麟為埔里原住民埔社番人,埔里人尊稱「番秀才」,相傳曾受命為清廷徵收租稅,並知名於地方。由於望秀才無子,故獨生女望阿參招贅漢人黃敦仁為夫,爾後望家子孫改姓黃,為台灣先住民漢化的一個典型例子。

B22-IMGP0099-埔里愛蘭台地紹興酒泉之阿娜娜果樹  B23-IMGP0106-埔里愛蘭台地烏牛欄黃家古厝古色古香門樓  B24-IMGP2253-埔里愛蘭台地烏牛欄黃家古厝古樸大廰

B22-IMGP0099-埔里愛蘭台地紹興酒泉之阿娜娜果樹.JPG

B23-IMGP0106-埔里愛蘭台地烏牛欄黃家古厝古色古香門樓.JPG

B24-IMGP2253-埔里愛蘭台地烏牛欄黃家古厝古樸大廰.JPG

    穿過巷道經過一座廟宇居二樓,名為「西鎮堂」,主祀西遊記中的齊天大聖孫悟空,是南投縣唯一供奉齊天大聖的道教廟宇,是埔里地區具有特色廟宇。根據資訊,相傳一百多年前,住在埔里鎮愛蘭台地的劉姓民眾,由彰化鹿港肩擔雜物沿路叫賣,回埔里途中,在路邊石頭上發現一尊齊天大聖像,不捨神像風吹日曬雨淋,於是帶回埔里家中供奉,而劉家的生意也日漸興旺,大聖進而成為地方的守護神。社區耆老表示,日治時期日本人箝制台灣人民信仰,居民得將齊天大聖像藏在衣櫃、米倉中,這段期間所雕刻製作的齊天大聖像都非常迷你,最小的不到三十公分,直到台灣光復,信徒才籌資建廟,以大聖完成西天取經,鎮妖伏魔,取名為「西鎮堂」。

    位在「西鎮堂」對面是一座平房式的「烏牛欄手作巧克力花園」,屋前圍繞多數花花草草植栽,五彩繽紛,非常亮麗。老闆之所以開巧克力店其實也是一個機緣,因曾到日本關西旅遊,無意間看見許多台灣人開的個性小店,賣一些個性商品、餅乾、巧克力等等,覺得非常有興趣,因此經常來回日本,決定回到家鄉埔里開店創業,賣起日系手工巧克力。取名為「烏牛欄」,不僅是當地的舊地名,而這間已經有七、八十年歷史的小屋,曾經是老闆祖父養牛的牛欄,因此老建築再利用,經過適當整修之後,轉變成為一家小巧、溫馨的巧克力花園。

    「烏牛欄手作巧克力花園」店裡的巧克力口味超過四十種,都是老闆堅持手作大理石調溫古法,一顆巧克力的熟成時間需要3天,是每一位客人所期待的「烏牛欄巧克力」。經過品嚐,口感真的不錯。

B25-IMGP2250-埔里愛蘭台地鐵山里西鎮堂-主祀齊天大聖孫悟空  B26-IMGP0107-埔里愛蘭台地烏牛欄手作巧克力花園

B25-IMGP2250-埔里愛蘭台地鐵山里西鎮堂-主祀齊天大聖孫悟空.JPG

B26-IMGP0107-埔里愛蘭台地烏牛欄手作巧克力花園.JPG

    行程終點是座落愛蘭台地的「愛蘭基督長老教會」,是一間以巴宰族人為主體的教會。清咸豐十五年(1865)英國基督長老教會透過醫療宣教將福音傳入台灣,住在愛蘭台地上的巴宰族人就成為最早接受基督教信仰的族群之一。

    這間深具歷史意義的教會就隱藏在愛蘭台地的小巷弄裡,禮拜堂外觀質樸。當晚「新北市河川生態保育協會」參訪學員就在此享用巴宰族風味晚餐,豐盛又香噴噴的美味佳餚,大家都讚不絕口。

B27-IMGP2256-埔里愛蘭台地愛蘭教會

B27-IMGP2256-埔里愛蘭台地愛蘭教會.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中意山林 的頭像
    中意山林

    sanlin819chen26的部落格

    中意山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