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甲人在西大墩的歲月痕跡走讀

文華逢甲之搖籃與信仰、祖廟、史前遺址

陳韋佐 旅記 2020.05.07

逢甲大學於民國5075日經教育部核准設立「私立逢甲工商學院」,校址在台中市北屯區廍子里大坑觀音山,初設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會計及工商管理等四學系。創校第一年(民國501115日)舉行創校始業典禮,正式借用北屯國小開始上課,因此每年1115日定為校慶日。

數一數,創校初始的四個學系學長姊如今都已屆八、九十歲高齡,健在者是否還能記得當時求學的艱困歲月。打從心底進入名不見經傳的初創學院,惶恐之心必不可少。尤其身處當時還是台中市非常偏遠的鄉野,連地理位置到底帶給大家的是什麼意義,渾然不很瞭解。從校史的記載,讓我們慢慢來回顧在地的歷史,一知梗概。

北屯區廍子里大坑觀音山到底在何處,歷史上有何值得探討地方?古時廍子(或廍仔),是傳統地域名稱,範圍大致與今北屯區廍子里相近。自清領時期至日治初期廍子庄隸屬於捒東下堡,是發展較早的聚落。觀音山在廍子里轄區內,位置在今「中臺科技大學」後方山丘。觀音山又稱南觀音山,為台灣小百岳之一,是頭嵙山的尾稜,峰頂海拔318公尺,登山步道在大坑圓環附近。如今中臺科技大學校址(廍子路666號)的位置就是校史上所說當初設校地點。

A01-IMGP9328a-校史上當初設校地點在北屯廍子里即今廍子路中臺科技大學校址(後方山丘為大坑觀音山)  A02-IMGP9312_北屯南觀音山腳下大坑溪似成乾旱溝渠  A03-IMGP9317_北屯大坑溪兩岸步道景觀橋現況

A01-IMGP9328a-校史上當初設校地點在北屯廍子里即今廍子路中臺科技大學校址(後方山丘為大坑觀音山).JPG

A02-IMGP9312_北屯南觀音山腳下大坑溪流淌.JPG

A03-IMGP9317_北屯大坑溪兩岸步道景觀橋.JPG

51825日,高信先生接辦逢甲並籌資購買西屯校地16,000餘坪,遷建西屯。當年隨著校地從大坑遷移至西屯,其間借用北屯國小(今北屯區進化北路2號)上課。北屯國小建校於日治時期明治37年(1904年)。民國52219日起所有學生正式在西屯校址文華路100號上課,第一屆畢業生於民國54612日畢業。

民國69年「私立逢甲工商學院」改制為「逢甲大學」,學校組織也隨之變更,至此逢甲大學邁入了一個嶄新的里程埤。

民國5051年入學的校友經過遷校的奔波歷程,就學之艱困是爾後校友所無法想像的。迄今59年「逢城」歲月對於度過四年學涯的19多萬學子,應該充滿回憶。若能再度踏上這片土地,當會發現時空巨變,不只巍峨教學大樓林立,建校當年學長姊親栽的榕樹小苗,如今陪伴逢甲人度過半世紀,壯碩模樣能不讓人動容嗎?再過幾年,水湳新校地擴建後,由享譽國際的「負建築」大師-隈研吾先生打造的「共善樓」,將成為「逢城」、甚至臺中市新景點,名聲必與「逢甲觀光夜市」並駕齊驅。

A04-IMGP9636a-現在版文華路100號校門(道路拓寬後可供追憶遺跡)  A05-IMGP9478a-走進逢甲路(西校門)十九多萬學子在榕榕大道庇蔭下成長  A06-IMGP9618a-現在版逢大路(東校門)無圍牆校園「鷹揚」鼎立榕榕林蔭

A04-IMGP9636a-現在版文華路100號校門(道路拓寬後可供追憶遺跡).JPG

A05-IMGP9478a-走進逢甲路(西校門)十九多萬學子在榕榕大道庇蔭下成長.JPG

A06-IMGP9618a-現在版逢大路(東校門)無圍牆校園「鷹揚」鼎立榕榕林蔭.JPG

回想大學生時代天天腳踏的文華路,穿越的校門,如今成為享譽國際的「逢甲觀光夜市」,躍登為旅遊臺灣必到的觀光景點。昔日的「西大墩」如今舉目所望是林立的大樓,造就了繁榮的西屯,還讓中臺灣的政經文化重心順勢移轉。

文華路兩側及周邊的商家陪伴眾學子成長,提供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的生活所需。美味的台式早午餐豆漿與自助餐店,大陸各省口味的麵食館,盡能滿足學子的三餐伙食。琳瑯滿目的書籍陳列在滄海書局的書架上,供應學子上課所需書本及各項文具。西屯路周圍羅列的低矮平房與二至四樓出租公寓,滿足學子住房所需。少數的撞球間應運而生,分佈在巷道內;西屯路上的西南戲院,播放的當季影片,讓學子勤學之餘能夠娛樂、放鬆心情。

對照「逢城」與時推進的軌跡,堪以枝葉茂盛的「榕榕大道」相比擬。五十年代的逢甲校園一片荒涼、草木橫生,端賴創校前幾屆學子披荊斬棘,將榕樹幼苗成列植栽。六、七十年代青年期榕樹宛如男生宿舍前入門的門廊,七、八十年代壯年期榕樹竟一躍成為「人言大樓」前林蔭步道,留下學子穿梭的腳蹤。八十年代以後成年期榕樹盤根結錯,忽然間校園內與時俱進,新穎教學與運動大樓抜地而起。連帶建築業紛紛瞄向西大墩,逢甲商圈成為經濟繁榮的表徵。臺中市七期的輝煌建設更帶動周圍產業的進駐潮,蓬勃發展的態勢一發不可收拾。曾幾何時緊鄰的「逢甲觀光夜市」已成為全國觀光夜市的領頭羊,成群結隊的男女老幼消費群造就了每年數十億商機。

此時此刻來撩起十九多萬逢甲校友遍佈西大墩的足跡,首當不會忘記晨昏習習相關的「大鵬三村」眷舍。位於文華路上的大鵬三村,於民國五十四年上半年興建完成,興建戶數593戶,是逢甲大學五十二年在西屯建校之後政府興建的公設平房住宅。大鵬三村以安置台中空軍基地及CCK(清泉崗)基地地勤有眷軍士官人員及眷屬。提起CCK美軍基地,猶記得五、六十年代時中清路上酒吧林立,美軍人員滿街跑的影像很難從學子心頭上抺滅。八、九十年代起,「逢城」周邊房地產如雨後春筍崛起,一片欣欣向榮景象,促成大鵬三村改造計畫,遂於民國9410月都更完成25棟的「大鵬新城」,讓總戶數1386戶住民陸續遷入,嘉惠臺中地區原有眷村居民。大鵬新城隨著「逢城」發展,可說唇齒相依。

位於校園東北角的「西安街」是十九多萬校友時常走動的地方,台電西屯服務所附近公寓隔間也是學子租居的套房,總會留下記憶的影子。鄰近的一棟樓房應該有多數校友曾經住宿過,2017年以前曾是「校友會館」所在地,僅提供教職員工生與校友使用,環境舒適,曾受師生及校友好評。此後,經改建為「逢甲i-Hub智慧創新港」,並進一步成立「國際產學聯盟」,提供產業技術之國際推廣、產學媒合等。2019826日西安街經打通銜接水湳經貿園區,串聯逢甲商圈,將讓逢甲大學與中部地區產業之互動益加密切。

A07-IMGP9639a-現在版文華路逢甲夜市商店與攤販置立兩側  A08-IMGP9488a-2017年以前西安街曾是「校友會館」所在地,經改建為「逢甲i-Hub智慧創新港」,並打通銜接水湳經貿園區  A09-IMGP9490a-水湳經貿園區新校地將由享譽國際的「負建築」大師-隈研吾先生打造「共善樓」

A07-IMGP9639a-現在版文華路逢甲夜市商店與攤販置立兩側.JPG

A08-IMGP9488a-2017年以前西安街曾是「校友會館」所在地,經改建為「逢甲i-Hub智慧創新港」,並打通銜接水湳經貿園區.JPG

A09-IMGP9490a-水湳經貿園區新校地將由享譽國際的「負建築」大師-隈研吾先生打造「共善樓」.JPG

從西安街延伸到光明路,那是昔日的「西屯老街」,譜寫著「西大墩」的悠遠歷史。根據史實,臺中市昔稱「大墩」,係指臺中公園內之砲台山。清開發初期,大墩丘下先民聚集形成的聚落市街,當時稱為「大墩街」,而遙遠相對之一方,也因為開發墾殖匯聚成市街,稱「西大墩」聚落。

    顛簸路面的西屯路直通大肚山山麓,其間座落著百多歲的「西屯國小」。初創於日治時期明治36年(1903年)的西屯國小,成立時名稱依次為「埧雅公學校西屯分教場」、「大墩公學校」、「西屯公學校」,1941年改稱「西屯國民學校」,1945年二戰結束後,始改為「臺中縣立西屯國民學校」。

今光明路仍然是當地居民日常生活所依的傳統市場,相信逢甲學子或多或少都有來此閒逛、採買經驗。然而走馬看花下,對於這裡的歷史故事到底能夠知道多少,才是身為「西大墩」一份子值得深入探索的課題。

    昔日的「西大墩街」就是現在長約100公尺的光明路,被西屯路分隔為兩邊,一邊(下街)是公有零售市場,上午人潮湧擠,另一邊(上街)還保留著古樸風味,但沒人潮。在西屯國小大門前右角落與清靈宮右斜角處,臺中市政府分別立碑標示為「西大墩街」,並有解說牌説明早年移墾歷史。

    追溯西屯的歷史,早在清雍正、乾隆年間,已有閩粵族群先後入墾,開發甚早,促進街市和聚落的形成。直到清末演變成「西大墩街」,繁榮景象與今市中心的東大墩街相對稱。腳踏光明路上,路面已經由整齊美觀的長條形磁磚鋪設。兩側店面仍可看出傳統風味的小吃、糕餅、雜貨店、冰店及理髮廳,讓人得以回味往日的時光。路角邊間和春藥房也是舊式兩層樓房,傳統單簷屋頂上之黑瓦仍舊保留。在傳統建築方面,大正期間的拱門騎樓是最大特色,只可惜磚造柱子的顏色有些已經變了樣。

A10-BIMGP7759-西大墩街石柱  A11-DSC_7370-西屯老街和春藥房  A12-BIMG_5420-西屯老街磚造栱廊

A10-BIMGP7759-西大墩街石柱.JPG

A11-DSC_7370-西屯老街和春藥房.JPG

A12-BIMG_5420-西屯老街磚造栱廊.JPG

古老聚落的形成都與其移民史密切相關,大多可由當地的信仰背景揭開秘辛。座落於光明路的古老廟宇有福德祠、隆興宮和清靈宮等三座,民國六十年當地人士聯合設立「財團法人、清隆、福宮、廖拾合祭祀公業」(名稱為財團法人臺中市西屯區清隆福宮),近年來積極進行老街整體營造規劃,期望重現昔日風華。

長年香火鼎盛的西屯「福德祠」,主祀福德正神(土地公),前埕有一棵古樸榕樹,屬於自然神崇拜。根據記載於民國七十年(1981)的沿革碑文所描述,緣起至今有二百餘年歷史,昔日地方為「貓霧捒」,是早期平埔族生活聚落,清乾隆年間先民渡台來到貓霧捒開墾,就地恭奉福德正神,成為墾殖族民的守護神。

A13-IMGP7716a-西屯老街福德祠緣起至今有二百餘年歷史  A14-BIMG_5374-西屯老街福德祠前榕樹公

A13-IMGP7716a-西屯老街福德祠緣起至今有二百餘年歷史.JPG

A14-BIMG_5374-西屯老街福德祠前榕樹公.JPG

老街中央的西屯「隆興宮」建於清咸豐九年(1859年),為老街三座廟宇中歷史最悠久的一間。廟貌古色古香,內藏深具歷史古匾『大顯神威』、『聲靈赫濯』與『惠濟群倫』三方。隆興宮主祀朱、李、池三府王爺,分靈於龍井水裡港福順宮。根據龍井水裡港福順宮建立沿革,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大批漳州人自中國原鄉遷徙來臺,於乾隆元年(1736年)建廟,供奉由張、陳兩氏族人隨身攜帶之三府王爺,是為福順宮之肇基。由此來推斷,西大墩地區先民絕大多數屬於福建漳州籍。

西安街與光明路交叉口的廟宇是「清靈宮」,根據廟誌,建廟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日治時期大正十六年(1927)慘遭祝融肆虐,昭和七年(1932)由「台中丹慶季媽祖會」提供土地重建廟宇。主祀為三官大帝;陪祀玉皇大帝、天上聖母(興二媽、湄洲媽祖)、文昌帝君、財神爺、太子元帥等眾神明。

A15-IMGP7717a-西屯老街「隆興宮」主祀朱、李、池三府王爺,建於清咸豐九年(1859年),為老街三座廟宇中歷史最悠久的一間。  A16-IMGP7762a-西屯老街「清靈宮」主祀三官大帝,建廟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延伸被列入臺中市無形文化資產的「萬和宮老二媽西屯省親宗教活動」

A15-IMGP7717a-西屯老街「隆興宮」主祀朱、李、池三府王爺,建於清咸豐九年(1859年),為老街三座廟宇中歷史最悠久的一間。.JPG

A16-IMGP7762a-西屯老街「清靈宮」主祀三官大帝,建廟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延伸被列入臺中市無形文化資產的「萬和宮老二媽西屯省親宗教活動」.JPG

    談起「台中丹慶季媽祖會」必須與南屯(舊稱犁頭店) 萬和宮」的媽祖信仰相連結。2018114日臺中市西屯區公所結合臺中市鄉土文化學會、丹慶季媽祖會編輯出刊發表《萬和宮老二媽西屯省親的故事》一書,詳述西屯大魚池老二媽的故事。南屯萬和宮老二媽西屯省親源起自清嘉慶八年(1803年)之後,相傳已經有兩百多年歷史。西屯大魚池廖姓居民為解思親之苦,每三年定期恭迎「老二媽」返回烈美堂省親,因此自組「丹慶季媽祖會」。老二媽回西屯省親遶境,每三年舉行一次,時間約在農曆31415日兩天,並分成兩條遶境路線(老二媽與另塑的聖二媽),路線每次大同小異,終點都在西屯清靈宮。這種熱鬧非凡的的傳統宗教遶境活動,充滿歷史與人情文化,因此被列入無形文化資產。2021年西屯地區的「三月瘋媽祖」活動又是一大盛事,是不能錯過的廟會。

    遍及台灣各地奉祀媽祖的廟宇,有老大媽、老二媽、老三媽等神祇,都是「湄洲媽祖林默娘」本尊分身,唯獨台中市三級古蹟「萬和宮」所祭拜的老二媽媽祖不叫「林默娘」而稱「廖品娘」,其中充滿耐人尋味的傳奇故事。

    根據民間說法,南屯萬和宮在清嘉慶八年(1803)十一月增塑第二尊媽祖神像,剛要舉行開光點眼儀式時,有位販賣針線女紅的小販(舊稱什細古) 正從南屯往西屯方向叫賣什細。途中向一位從西屯往南屯方向走的少女兜售什細,少女說她叫「廖品娘」,住在西屯大魚池,有急事要到南屯萬和宮,請他轉達她的父母不要為她難過,並交待了一件事說:她家門前桂花樹下埋有龍銀二元,父母可以挖出來使用。說完就急忙往南屯萬和宮的方向走去。什細古聽完後一時覺得有點莫名奇妙,也就繼續往西屯的方向賣他的什細。當什細古到達廖姓少女家時,進去跟她的父母說剛剛遇到他家女兒的事情,當時父母覺得有點奇怪,因為廖品娘並未出門,一直待在閨房內。他們走進少女房間一看,發現少女已經氣絕,同時急忙到屋前桂花樹下挖掘,果真挖出龍銀二元。由於時間點的巧合,大家咸信,萬和宮所塑這第二尊媽祖神像為廖品娘少女所附靈。過了一陣子,廖品娘的父母思女心切,就到南屯萬和宮拜拜,一進到萬和宮,看到新塑的二媽神像眼中竟然流下一顆淚珠,更增添大家對於二媽是由廖品娘少女所附靈的想法,因為二媽廖品娘看到自己的父母來看祂,就流下眼淚了。

    這種膾炙人口故事被列為犁頭店媽祖神蹟之一,西屯廖家的後代都尊稱萬和宮「老二媽」為「姑婆祖」,而犁頭店也因此與西屯大魚池結下神傳之緣,約定讓「老二媽」每三年於農曆三月回娘家遶境省親,一解鄉愁。

    從《萬和宮老二媽西屯省親的故事》來追尋老二媽的故鄉-大魚池「烈美堂」。在福星路與逢甲路尚未擴建時,「烈美堂」在巷道內,雖與逢甲大學只有幾步路,但較不為逢甲校友瞭解。今「清河堂、烈美堂」於三十年前還是土埆厝,前埕有一池塘(今西平公園),因此,現在的「烈美街」就是昔時的「大魚池巷」。古地名「大魚池」的名稱由來,因為清乾隆時期就有人在這邊開墾,農民為取水灌溉開鑿了很多魚池,故名之。在清嘉慶初年廖家十四世祖(名元猛,字烈美)定居於大魚池,是廖家大魚池派的開基祖,有別於西安街「張廖家廟承祜堂」及港尾里清武巷33號清武家廟垂裕堂。筆者田調時大魚池派廖家二十世裔孫說,不同派系後裔都沿襲「活廖死張」傳統,得以證明同屬福建移民之宗親關係。「烈美堂」是張廖子孫為了紀念他們的先祖「廖烈美」而蓋的公祠,藉由這個宗祠來凝聚整個張廖家族後世子孫的向心力。更有趣的事,老二媽廖品娘的祖居地就在這裡,祂是開基祖「廖烈美」的姑母。烈美堂一族有「不食雞頭」的故事,據說廖氏十一世祖廖宗路於束髮時,外祖家為祝獨占鰲頭之例,乃殺雞為膳,由於用餐時不慎將雞汁沾污袍掛,袍掛為借用,奉還時物主出言羞辱一番,母黃氏發誓子孫不許吃雞頭,而其父兄廖宗福代為解釋曰:男不可食雞頭,女則不拘。

A17-BIMGP7776-烈美堂前西平公園(原大魚池)  A18-IMGP7778a-臺中市三級古蹟南屯(舊稱犁頭店)萬和宮老二媽的故鄉-大魚池「烈美堂」

A17-BIMGP7776-烈美堂前西平公園(原大魚池).JPG

A18-IMGP7778a-臺中市三級古蹟南屯(舊稱犁頭店)萬和宮老二媽的故鄉-大魚池「烈美堂」.JPG

    根據史實,早期台中地方原為一片大荒野的「原始景觀」,清領時期在廣東潮州府大埔縣清遠都源高甲赤山村下灣莊客家人「張達京」帶領下,於清雍正十年(1732)與土目潘敦仔等,洽請六館業戶共同訂立「割地換水」墾約,招徠閩、粵移民大舉入墾。「張達京」是大清臺灣府彰化鎮中部地區平埔族岸裡社的首任通事,綽號番仔駙馬。其後代人才輩出,之中曾任台中市議會議長、市長、立法委員與國策顧問的「張啟仲」,以及臺中市議會議長張宏年都是他的後裔。

    位於西屯區港尾里清武巷33號「清武家廟垂裕堂」,是後人紀念廖朝孔的祠堂。廖朝孔是開發西屯區的重要人物,其子孫繁衍分布在這一地區。廖朝孔初居雲林縣二崙,清雍正十二年(1734)接受台中岸裡五社總通張達京邀請,與秦登艦、姚德心、江又金、陳周文等墾首,合組「六館業戶」,以割地換水方式共同開發台灣中部平原,出資開墾「葫蘆墩圳」。當時以廖朝孔為墾首之持有地分布在永興庄一帶,即今西屯區港尾里。

A19-IMGP9443a-西屯區港尾里清武巷「清武家廟垂裕堂」(國道一中清交流道旁),是後人紀念開發西屯區重要人物廖朝孔的祠堂

A19-IMGP9443a-西屯區港尾里清武巷「清武家廟垂裕堂」(國道一中清交流道旁),是後人紀念開發西屯區重要人物廖朝孔的祠堂.JPG

    從西大墩街沿西安街回頭走,在二十多年前新闢的「福星路」角落上座落著「張廖家廟承祜堂」,好像似曾相識。如果記憶中還未消失的話,它的正門應該從西安街205巷入內,今則在福星路上「張廖家廟廣場」側門,緊鄰「星享道飯店」。

    張廖家廟俗稱張廖公廳、廖祖厝或天與公祠,因張廖第六世祖「張廖天與」以「承祜」為號,故亦稱承祜堂。張廖家廟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十一月二十七日經臺中市政府指定為國家三級古蹟,歷經民國八十八年(1999)九二一車籠埔大地震的摧殘,讓即將頹廢的部分建築結構受損,民國九十年修繕竣工後始有今日的樣貌供遊客參觀。

    西屯張廖家廟「承祜堂」的建築結構。張廖家廟是奉祀張廖第六世祖「張廖天與」的祠堂,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起建,日治大正五年(1916)完工,雖屬於粵東式客家常見環形土樓圍屋,但其格局類似閩式建築。筆者曾經到過廣東梅州仁厚溫公祠-圍龍屋參觀,印象中張廖家廟有相似的格局,從側門進入一眼就可看到前埕廣場的「半月池」,深入後院有化胎植栽,象徵陰陽相合、萬物滋生、背山面水的風水格局。根據導覽所敘述,張廖家廟的主體係以傳統三堂二過水加一圍屋之客家常見環形土樓。抬起頭來仰望,屋頂由兩對燕尾屋脊構成,為增強壯大的意象。斗栱形式有方形、八角、碗形、菱形、花瓶形等多樣變化,為它處所少見。進一步窺探其正面外牆,不用斗仔砌而用紅磚實砌;正殿、過水及左右護龍圍屋外牆,粉飾成黑色,成為俗稱的「紅廟、黑祖厝」,是其讓人有感之最大特色。

A20-BIMGP7803a-西屯西安街張廖家廟承祜堂  A21-P1230329a-西屯西安街張廖家廟承祜堂(堂前半月池)

A20-BIMGP7803a-西屯西安街張廖家廟承祜堂.JPG

A21-P1230329a-西屯西安街張廖家廟承祜堂(堂前半月池).JPG

    另一處距離逢甲大學較遠的古厝就是位於西屯協和里(舊名下七張犁)的「張家祖廟」(發祥堂),座落在大肚山山麓,緊鄰台中工業區。根據史料,張家祖廟是祖籍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的馬堂張氏後裔所建的祠堂,奉祀來臺第一世祖「張文通公」。興建於日治時期明治37(1904),是一座坐西朝東、兩進兩廊四護龍的四合院格局建築。進入山門後,左側有一半月池門口塘,祠堂前有寬廣的前埕。一眼望過去,發現屋頂全為硬山形式,兩廳及內外護龍的院門屋頂都有彎曲起翹的燕尾脊。三開間的前廳、正廳與左右次間,均為紅磚斗仔砌牆體。整體觀之,其建築格局與中部地區其他傳統古民宅相似,古樸樣貌不失華麗。

A22-BIMG_0150-西屯「張 家祖廟」發祥堂外觀  A23-BIMG_0138-西屯「張 家祖廟」發祥堂祠堂  A24-BIMG_0073-西屯「張 家祖廟」發祥堂半月池

A22-BIMG_0150-西屯「張 家祖廟」發祥堂外觀.JPG

A23-BIMG_0138-西屯「張 家祖廟」發祥堂祠堂.JPG

A24-BIMG_0073-西屯「張 家祖廟」發祥堂半月池.JPG

    最後讓我們來瞭解西大墩街範圍內所發現的兩處史前遺址,其一、位於臺中市七期重劃區內的「惠來遺址」(惠來遺址公園),其二、位於臺中市十二期重劃區內的「西大墩遺址」(西大墩公園)

    臺中市七期重劃區內的「惠來遺址」(惠來遺址公園),俗稱「小來公園」,最早於西屯區惠來路與市政路附近的臺中市衣蝶百貨大樓興建工程基地發現,民國91(2002)518日之出土文物,經科博館考古鑑定屬於新石器時代的牛罵頭文化、營埔文化、番子園文化及漢人文化層,分布的年代距今約一百年到三千六百年間。民國99(2010)16日正式公告為臺中市首座市定遺址。

A25-BP1250379-台中市西屯區小來公園惠來遺址  A26-BP1250376-台中市西屯區小來公園惠來遺址

A25-BP1250379-台中市西屯區小來公園惠來遺址.JPG

A26-BP1250376-台中市西屯區小來公園惠來遺址.JPG

    臺中市十二期重劃區內的「西大墩遺址」(西大墩公園),最早於西屯區環中路二段、福科路與福科二路間附近的農田發現,民國100(2011)830日指定為臺中市市定遺址。根據考古鑑定,西大墩遺址最早的文化層可推到繩紋陶時代,由古至今分別為牛罵頭文化層、番仔園文化層,以及歷史時期的文化遺留,涵括將近四千年的時間範圍。

A27-BIMGP7818-西大墩遺址公園  A28-BIMGP7821-西大墩遺址公園

A27-BIMGP7818-西大墩遺址公園.JPG

A28-BIMGP7821-西大墩遺址公園.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意山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