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社大清水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參訪實錄

陳韋佐旅記 2018.9.11

台北市中山社大「臺灣史蹟生態遊學」首度跨越大甲溪,主要參加平埔拍瀑拉族沙轆社祖廟普善寺每年農曆82日的祖靈祭,這天是他們族人的過年,雖然目前人口不多,傳統文化如果不予以重視與延續恐有被消滅之憂,因此文化部列為積極輔導對象。很巧這天(911)正是社大戶外遊學日子,學員個個抱著滿懷期待心情,快快樂樂來參與盛會。

一群人融入在沙轆社祖靈祭的過年活動中,場面氣氛特別熱鬧。發現對拍瀑拉社傳統習俗有興趣者不乏其人,現場約略數一數,有鑽研平埔族群文化工作者與大學教授;有研修拍瀑拉族沙轆社祖靈祭活動的靜宜大學學生,負責掌鏡全程照相錄影存證。更有來自各地平埔族親,以來自埔里「大肚城」的「大肚城發展協會」張麗盆理事長及埔里盆地「眉溪四庄噶哈巫族」的潘寶鳳小姐為代表。

    在這個特殊日子裡,會場中很高興遇到「清水牛罵頭文化協進會」吳長錕理事長。記得2018421日筆者帶領國立員林高中北區校友會校友造訪「清水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時,剛好吳理事長在「一號棟視聽室、特展室」執班,跟他初相逢。吳理事長是促進清水牛罵頭文化的社區營造推手,久聞其大名,可惜找不到機會拜訪他。當場要了名片,並表達吳智慶老師有意帶中山社大學員來此戶外遊學的心願。

    回台北後,筆者將名片轉交給吳老師繼續聯絡,兩位人文專家在沙轆社祖靈祭會場相遇,顯得一見如故,相談甚歡。當天下午時間吳理事長因有要事無法在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親自接待我們,隨即聯絡牛罵頭文化協進會張文昌執行長負責導覽事宜。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位在清水鰲峰山之鰲峰路,午後時刻一行人抵達園區,大門口右側仍保留著陸軍營區的衛哨亭,一旁之文化意象雕塑以牛罵頭文化層出土的紅、褐色陶器為代表。

    在園區大門正前方右側有一緩坡長階梯通往大街路,那是日治時期作為日本神社的「後參道」(神社崎),「清水街震災紀念碑」就立在後參道一旁。

A01.清水牛罵頭文化協進會吳長錕理事長將供品攝影作記錄  A02.吳老師與吳理事長一見如故、相談甚歡  A03.文化園區大門口以牛罵頭文化層出土的紅、褐色陶器之雕塑代表文化意象

A01-清水牛罵頭文化協進會吳長錕理事長將供品攝影作記錄.JPG

A02-吳老師與吳理事長一見如故、相談甚歡.JPG

A03-文化園區大門口以牛罵頭文化層出土的紅、褐色陶器之雕塑代表文化意象.jpg

    從來沒到過清水鰲峰山的好奇學員,在尚未進入園區一窺堂奧之前,總覺得置立於眼前紅、褐色相間雕塑很是特別,紛紛擺好美姿留下倩影。當魚貫進入園區,一時為開闊廣場所震懾,殊不知這是昔日陸軍砲兵飛彈部隊清水營區操演場,而中央的平台就是操演場司令台,回想日治時期這所在就是日本神社位置。回頭往左側空間望眼看過去,昔日神社四周的舊矮牆依然如故。駐足牆垣邊,注目遠方可清楚看到大肚溪台中火力發電廠高聳煙囪。

    揮筆至此,對於牛罵頭遺址的史實必須有個交待,算是為參訪園區開啟入門之鑰。探究歷史,西元1895(清光緖21)台灣進入日治時期以後,日本人在這裡先行闢建運動場,之後因環境優美而興建「清水神社」。西元1937(昭和12)1123日神社鎮座,西元1942(昭和17)1030日列格為鄉社。二戰後國民政府廢止神社,在1950年代成為陸軍砲兵飛彈部隊營區,直到19977月軍方裁併營區將土地還給臺中縣政府,2002年文化局將牛罵頭遺址指定為縣定古蹟,後將此區列為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回顧牛罵頭遺址發現歷程,當年日本人在鰲峰山興建神社時,偶然間挖掘到一些史前的石器及陶器,於西元1943(昭和18)日本學者「國分直一」在大肚臺地西緣及大肚溪北岸進行考古調查時,正式確認此處就是牛罵頭文化遺址,其年代距今約45003500年前之間。

    筆者充當參訪聯絡人,暫時邁開腳步往「山步館」咖啡廳前進,會晤今天將為社大學員全程導覽的張文昌執行長,已經在「牛罵頭文化協進會」辦公室等候多時。

A04.社大學員在清水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大門前團體照  A05.昔日陸軍砲兵部隊清水營區操演場及司令台  A06.昔日神社四周的舊矮牆依然如故

A04-社大學員在清水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大門前團體照.jpg

A05-IMG_0218-昔日陸軍砲兵部隊清水營區操演場及司令台.jpg

A06-昔日神社四周的舊矮牆依然如故.JPG

    筆者閱讀過張執行長幾篇有關清水人文史實文章,學有專精,由他來講述牛罵頭遺址文化最恰當不過,受益非淺。我們全員聚集在衛哨亭前榕樹下聆聽張執行長開場白的一段話,述說「牛罵頭文化協進會」成立源由,對地方文史保護與促進奉獻綿薄之力。

    清水何以稱作「牛罵頭」,張執行長言簡意賅的說,牛罵頭,是來自平埔族語的譯音,清水昔為平埔族牛罵頭社的居地。本地的史前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牛罵頭文化,在漢人大量移入前原為巴布拉族(拍瀑拉族、PaporaVupuranGomach社的聚居地。張執行長手拿「Gomach」解說板,「牛罵頭、寓鰲頭」的註解讓我們提前進入導覽主題。

    張執行長展開手中摺頁,讓我們一瞧昔時日本神社真面目,應該是典藏啟用典禮時巨幅照片,當時併排好多黑頭車,盛況空前。

A07.衛哨亭前榕樹下聆聽張執行長導覽  A08.張執行長手拿「Gomach」解說板進入導覽主題  A09. 張執行長展開大張昔時日本神社畫報

A07-衛哨亭前榕樹下聆聽張執行長導覽.jpg

A08-張執行長手拿「Gomach」解說板進入導覽主題.JPG

A09-張執行長展開大張昔時日本神社畫報.jpg

    順著導覽路線,我們移步到操演場右前方,地面上橫躺著一塊碩大長條如巨石般景物,解說牌說明是「潭子疑似遺址聚興駁坎」。這是從台中市潭子區聚興里、慈濟潭子醫療大樓西北側所搶救發掘之文化層與出土遺物堆積地層,其文化內涵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營埔文化轉變為金石並用時代番仔園文化早期的階段。本基地剝取之現象為砌石結構,略呈弧形結構,屬於單一現象,似乎為擋土設施。

    越過草皮,前方水塔側置放著封存之界牆,有「列冊遺址南勢坑界牆」,出土位置在台中市沙鹿區自由路,舊名三角子,土質為洪積紅壤;有「列冊遺址惠來界牆」,出土位置在台中市西屯區龍富段8687地號北側,本基地剝取之現象界牆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牛駡頭文化時期;有「疑似遺址頭家厝界牆」,出土位置在台中生活圈2號線環中路高架橋潭子區段,所搶救發掘之史前及清領時期文化層現象及其凹溝,其文化內涵屬於金石並用時代番仔園文化早期。

    再往前走,在「一號棟視聽室、特展室」的營舍前方空地集中安置於參拜道兩側之清水神社石燈構件,置放著照明參拜道的石燈底座與部份護欄,「清水街」的字樣依然清晰。

A10.潭子疑似遺址聚興駁坎  A11.水塔側置放著封存之界牆  A12.置於參拜道兩側之清水神社石燈

A10-潭子疑似遺址聚興駁坎.jpg

A11-水塔側置放著封存之界牆.JPG

A12-置於參拜道兩側之石燈.jpg

    來到操演場中央的營區司令台,是神社的基台遺跡,目前司令台兩側各立置著一隻清水神社石造狛犬。環顧四周景物,昔日的神社及附屬建築則都已遭拆除,並改建為軍用營舍。張執行長向學員娓娓道來清水神社石狛的真意,左狛犬閉嘴(張執行長站立的後方),以梵音代表「吽」,右狛犬張嘴,以梵音代表「阿」,兩字合起來象徵宇宙中的萬物。這裡提供一幅廣袤一萬坪神域的清水神社風景照片,是典藏當時清水日本神社的圖像。現在位置方圓區域的原營區建築物與原神社狛犬,在2013年以「鰲峰山營區及原清水神社遺構」之名公告為歷史建築。

A13.張執行長詳解清水神社石狛的真意(左側狛犬)  A14.典藏清水日本神社照片  A15.操演場之清水街石獅(右側狛犬)

A13-張執行長詳解清水神社石狛的真意(左側狛犬).JPG

A14-典藏清水日本神社照片.jpg

A15-操演場之清水街石獅(右側狛犬).jpg

    多數學員迫不及待走上今名為「一號棟視聽室、特展室」之營舍建築,入內參觀文物,增長知識。隨後,張執行長將學員拉到「2號棟展館」,觀看當時人類活動痕跡,並在有空調的室內空間,坐在舒適座椅上稍稍休息。

    張執行長為我們進行2號棟展館展覽文物介紹,大家聽他講解古人在陶器製作的史料,聽得津津有味。走動在2號棟展館內發現多數人類活動痕跡,有互動式影片作導覽解說,有模擬史前人類建築屋舍留下的柱洞遺跡,琳琅滿目、歷歷在目。

A16.2號棟展館展示人類活動痕跡  A17.張執行長進行2號棟展館展覽文物介紹  A18.聽古人在陶器製作的史料講解真津津有味

A16-2號棟展館展示人類活動痕跡.jpg

A17-張執行長進行2號棟展館展覽文物介紹.jpg

A18-聽古人在陶器製作的史料講解真津津有味.JPG

    在2號棟展館展覽後方緊鄰崗哨遺跡的小土丘與沒入的戰備水池一旁有「沙鹿區南勢坑遺址文化層斷面(灰坑剝取物)」的實體,移置園區內保存並對外展示。仔細端詳沙鹿南勢坑史前遺址展示圖,再觀看沙鹿南勢坑史前遺址文化層斷面,非考古者也能知其梗概。好在有張執行長的現場解說方知一、二,真正到味。

    沙鹿南勢坑史前遺址展示圖共列了5張圖片,包括發現南勢坑史前遺址的施工現場、南勢坑史前遺搶救、灰坑剝取物切取、現場加固、吊放暫置港區藝術中心保養,讓我們充分瞭解考古的歷程工序。沙鹿南勢坑史前遺址文化層斷面沙鹿區南勢坑遺址(灰坑剝取物)主要由壤土與文化遺物的集合體構成,其文化層由上而下(由早到晚)共有三個不同時期的堆積,年代經碳14測定距今1000年到650年前。由解說板說明,對照現場遺物讓我們更深一層認識古老地層所蘊涵古人類生活脈動的意義,深具特殊文物價值。

A19.沙鹿南勢坑史前遺址展示圖  A20.沙鹿區南勢坑遺址文化層斷面保存在園區內  A21.沙鹿南勢坑史前遺址文化層斷面沙鹿區南勢坑遺址(灰坑剝取物)

A19-IMG_0176-沙鹿南勢坑史前遺址展示圖.jpg

A20-沙鹿區南勢坑遺址文化層斷面保存在園區內.JPG

A21-IMG_0187-沙鹿南勢坑史前遺址文化層斷面.jpg

    從沙鹿南勢坑史前遺址的生態遺留物說明,有包括鹿上下顎、齧齒類動物上下顎、鹿角、貝類、魚骨等。張執行長手拿2張動物圖像對大家展示並解釋,現今已經在台灣不存在的2種動物,似像不像我們生活環境中常看到的動物,居然當時活生生的在這個地方出現。雖然不知其名,但現今地球上還存在,有機會再跟他討教以補遺。不過也讓我們增長見聞,上了一堂珍貴的生物課。

    緊鄰「4號棟展示館」,整列盤根結錯的榕樹是園區的一大亮點,歷史應該不算久遠。張執行長稱,在1950年代成為陸軍砲兵飛彈部隊營區時,還是矮矮榕樹,從前棟都可以看到後棟作息情況,經過無數歲月,枝葉茂盛,竟長成這番模樣。

A22.今已經在台灣不存在的2種動物  A23.似像不像我們生活環境中常看到的動物  A24.整列盤根結錯的榕樹是園區的一大亮點

A22-今已經在台灣不存在的2種動物.JPG

A23-似像不像我們生活環境中常看到的動物.JPG

A24-整列盤根結錯的榕樹是園區的一大亮點.JPG

    張執行長帶我們進入四號棟後方的探坑現地展示,這位置仍然保持原狀,屬於出土文物原址典存,讓我們更能瞭解其文化層所代表意義。

    隨後轉入「4號棟展示館」,發現己經還原的出土文物真象,包含紅、褐色繩紋陶器,石刀、石鏃、網墜、石片器等農、漁獵用具。在現場我們看到遺址葬墓模型,也看到其他解說文字與牛罵頭遺址界牆剝取物,在在顯現牛罵頭先民的生活型態。更看到張執行長對清水名人楊肇嘉所撰述文章,題名為「走尋臺灣獅:跟著楊肇嘉遊清水」。

    楊肇嘉何許人?根據维基百科,楊肇嘉是台灣政治人物、社會運動家,臺中清水人。日治時期投身台灣民族運動,鼓吹地方自治,多次被日本政府「關切」。

楊肇嘉為知名門閥士紳,其為人急公好義,於日治時期助成無數台灣青年,如獎勵青年畫家(如幫助李石樵參加「帝展」)、資助飛行家、鼓勵文學青年翻譯《紅樓夢》等。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台後,擔任臺灣省政府民政廳長,1962年起擔任總統府國策顧問。

    據筆者所知,楊肇嘉的女婿是前富邦人壽董事長蔡萬才先生,也就是富邦金控公司蔡明忠董事長的外公。每次到「大雪山森林遊樂區」,都會登上天池邊的景觀亭,名為「瑞雪亭」,這三個字是楊肇嘉先生所題字。

A25.四號棟後方探坑現地展示(出土文物原址典存)  A26.四號棟遺址葬墓  A27.四號棟牛罵頭遺址界牆剝取物

A25-探坑現地展示.JPG

A26-四號棟遺址葬墓.jpg

A27-四號棟牛罵頭遺址界牆剝取物.JPG

    距離「4號棟展示館」幾步路地方是景觀台,位於草坪西側。登上木棧平台俯視清水市區,包括台中港海岸線皆能一覽無遺。而位於山腳下大街路上的史蹟建築物應該是我們必須參訪的地方,包括紫雲巖(觀音亭)在內,可惜受限於時間無緣造訪。

A28.牛駡頭遺址文化園區景觀台  A29.從景觀台俯視清水市區  A30.俯看大街路上的紫雲巖(觀音亭)

A28-牛駡頭遺址文化園區景觀台.jpg

A29-從景觀台俯視清水市區.jpg

A30-俯看大街路上的紫雲巖(觀音亭).JPG

    基於社大學員的求知欲,筆者特將清水大街路的人文史蹟做概略敘述供參。首先大家必訪景點是大街路上的紫雲巖,香火鼎盛,在地人稱「觀音亭」。紫雲巖創建於清康熙元年(1662),主祀觀世音菩薩。根據資料,廟方保存有清同治3(1864)「慈庇兵戎」的古匾,此匾與戴潮春事件有關。

    進入正殿合十參拜,梵音不絕於耳,心情跟著舒暢起來。走往正殿後方花園,假山上立著一座清乾隆34(1769)的古碑「特調臺灣北路理番分府加五級紀錄五次記大功二次沈 為發感恩社民番業佃秀水庒勒石遵諭」,另一座是明治39(1906) 的堤防重修紀念碑「牛駡頭觀音廟後堤防復舊碑記牛駡頭區街長蔡敏南立」。

    順便一提,在紫雲巖的廟埕榕樹下有一攤阿婆粉圓,網友都有介紹,買了一碗品嚐,涼爽不甜合口味。

A31.大街路紫雲巖(觀音亭)  A32.觀音廟後花園假山的2座石碑  A33.乾隆34(1769)的古碑及明治39(1906) 的堤防重修紀念碑

A31-大街路紫雲巖(觀音亭).JPG

A32-觀音廟後花園假山的2座石碑.JPG

A33-乾隆34年(1769)的古碑及明治39年(1906) 的堤防重修紀念碑.JPG

    位於大街路「臺灣自來水公司清水營運所」對面清水街口有一天然湧泉,經社區營造整治後美輪美奐,殊不知它就是「清水」之名由來。埤仔口是鰲峰山下斷層之湧泉口,水量豐沛,水質清澈,是清水歷來生活與灌溉的重要水源,也是清水的重要象徵。1929年日本當局在埤仔口泉水源頭處設立自來水廠,供應清水地區的民生用水,成為清水現代化重要的一步。放流的泉水,不但是婦女們洗衣的重要水源,也成為她們交換訊息的最佳場所。

    根據臺中縣清水鎮靈泉社區發展協會「埤仔口」解說牌,靈泉里舊地名為「埤頭庒」,大正九年(1920),因鰲峰山麓下「埤仔口」為清水斷層線上之湧泉處靈泉清澈可鑑,因以得名靈泉,因此將舊地名「牛駡頭」改名「清水」。大街路是清代清水第一街,日治時代仍是熱鬧的主要街道。

    在「大街路」上有幾座有歷史的廟宇值得介紹,鄰近紫雲巖的是開基福德祠,是街上最早的土地公廟,廟宇屋脊的雙龍抱元寶剪黏,象徵廣納四海財源,最受在地生意人喜愛與膜拜。

A34.清水區清水街天然湧泉  A35.日治昭和4(1929)水廠與埤仔口  A36.清水開基福德祠

A34-清水區清水街天然湧泉.jpg

A35-日治昭和4年(1929年)水廠與埤仔口.jpg

A36-清水開基福德祠.JPG

    順著大街路往南走,其一、清水成功宮,看似一座寶塔,除了奉祀國姓爺鄭成功外,還有地藏王菩薩。其二、三山國王廟,香爐上鐫刻著「調元宮」,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是早期客家人墾殖清水最佳見證。

    接著漫步登上當地人稱為「神社崎」的288階後參道(經過整修),回顧過往時空背景真耐人尋味。當接近平面道路前,後參道右旁安置著「清水街震災紀念碑」,記錄昭和10(1935) 421日清晨6時台中墩仔腳大地震的悲慘故事。當年台灣中部大地震,震央位於今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水庫及關刀山一帶,又名關刀山大地震。其芮氏7.1規模的大地震,讓清水街災情慘重,屋毀人傷亡,共有326名居民罹難,立碑以悼念亡者。近看震災紀念碑,基座較舊應該是當年原物,基座上方矗立的大理石碑柱較新,想必是後來所重建的。

A37.清水成功宮  A38.清水三山國王廟(調元宮)  A39.後參道清水街震災紀念碑

A37-清水成功宮.JPG

A38-清水三山國王廟(調元宮).JPG

A39-後參道清水街震災紀念碑.jpg

    張執行長在觀景台處結束今天最完美、最精彩的導覽解說,我們個個衷心感謝與敬佩,深覺獲益良多。社大學員齊聚觀景台上拍團體照,為清水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之遊學旅程作見證。

    跟隨張執行長腳步來到司令台右後方的34號棟拍瀑拉文化基地、山步館咖啡廳,這是一處委託臺中市牛罵頭文化協進會經營管理的溫馨空間。拍瀑拉文化基地規劃主題展覽與多元體驗,山步館咖啡廳提供咖啡餐飲、文創商品及DIY體驗服務,是園區參觀的另一種享受。基本上牛罵頭文化協進會的導覽解說是不收費的,只求牛罵頭文化的推廣,但團體必須預約。大家聚在山步館咖啡廳休息,品嚐現煮的咖啡,也算對協進會的一點回饋。

A40.張執行長結束今天最完美、精彩的導覽解說  A41.社大學員齊聚觀景台上拍團體照  A42.34號棟拍瀑拉文化基地、山步館咖啡廳

A40-.張執行長結束今天最完美、精彩的導覽解說.JPG

A41-社大學員齊聚觀景台上拍團體照.jpg

A42-3、4號棟拍瀑拉文化基地、山步館咖啡廳.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意山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