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遊學之拍瀑拉沙轆社過年祭參訪實錄

陳韋佐旅記 2018.9.11

人文學者吳智慶老師對於台灣平埔族群的歷史研究涉獵很深,筆者曾經在其帶領下參加很多場各地平埔族社番過年祭,例如埔里盆地眉溪四庄(牛眠山、守城份、大湳、蜈蚣崙)的噶哈巫族、台北市北投區的北投社。我們中山社大戶外遊學的範圍一般框在新竹以北,從來未曾跨越大甲溪,基於對每年農曆82日於台中市沙鹿區拍瀑拉族過年活動(祖靈祭)的興趣,吳老師特別指示筆者先行拜訪拍瀑拉族沙轆社文化促進會潘明燈理事長。當時機成熟,社大學員首度浩浩蕩蕩將遊學課程拉到中台灣。2018911日晴朗日子,我們抵達多數人並不很熟識的環境,進行另類民俗采風。為了讓社大同學對拍瀑拉族沙轆社的歷史文化有更深層認識,謹概述該社相關歷史的研讀心得供參究。

根據歷史記載,拍瀑拉族沙轆社源於中部地區跨部落「大肚王國」,王國統治期間約在16世紀中葉到西元1638年以前,直到西元1732年(清雍正10年)而止。荷蘭時期的領域範圍主要在今天的臺中市、彰化縣北部和南投縣的一部分,可能只是一鬆散的部落聯盟,政體並無文字證據證明具有組織和有效率的統治形式。屬拍瀑拉族的「王」,轄下統治1920社,包含拍瀑拉、巴則海、道卡斯、洪雅、巴布薩等不同語族。西元1722年(清康熙61年),時任巡臺御史黃叔璥的《臺海使槎錄》書中有以下的記載:「大肚山形,遠望如百雉高城,昔有番長名大眉。」,在在說明17世紀臺灣中部確實有一個「番長」存在。

根據十七世紀荷蘭統治時期所遺留下來的文獻資料,清水隆起海岸平原有四大平埔拍瀑拉族聚落社群,由北而南包括牛罵(今清水)、沙轆(今沙鹿)、水裡(今龍井)與大肚(今大肚)等四社。西元1661年鄭成功軍隊曾遭受大肚王國頑強抵抗,西元1670年沙轆社抵抗鄭氏侵略,遭鄭將劉國軒強力圍剿屠殺至僅剩六人,幾乎滅族,史稱劉國軒屠村事件。西元1731年(清雍正9年),發生「大甲西社番亂」(抗清事件),清軍利用岸裡社「以番制番」策略鎮壓,西元1732年起各族人陸續逃離原居地,遷往埔里北部一帶,大肚王國即告瓦解。其後於西元1823(清道光3)前後,中部平埔族人因生活困難,轉而大舉遷往埔里盆地。

沙轆社被稱做「迴馬社」,後又被改成「遷善社」有其歷史背景。清康熙巡台御史黃叔璥、吳達禮巡視各番社時來到沙轆社,族人以歌舞迎賓並蒸煮類似麻糬的「都都」招待巡視的長官,黃叔璥等人在受到熱情接待後非常高興,一行人巡視至此即南返不在北上,因此沙轆社被稱做「迴馬社」(取材自弘光科技大學通識學院計文德教授所述文章)。沙轆社於清雍正年間常與漢人發生衝突、事端不斷,並參與大甲西社民變,被清廷平服,乾隆初年被迫改名為「遷善南北社」,意思是要他們改過遷善不再造反作亂。這次的大改造之後,拍瀑拉族的文化逐漸沒落。如今我們走到台中市沙鹿區四平街123號的玉皇殿旁普濟寺,南面牆上有一方「遷善社示禁碑」。該碑誌雖是西元1886(清光緒12)所立碑,但字跡還很鮮明,從碑文中可探知當時原民平埔族人與漢人雜處,兩族之間的習俗不同常發生衝突,事端不斷。

接近上午八時拍瀑拉族沙轆社祖靈祭時間,中山社大一群學員己經抵達位於沙鹿新生街巷內的祖廟普善寺,即沙鹿區洛泉里新生街番地。三芝北海岸遊覽車從國道2下沙鹿交流道,直駛台灣大道七段的「沙鹿高工」。目前沙鹿高工校地以前是沙轆社祖廟的舊址,西元1952(民國41),仕紳李卿雲先生創設沙鹿高工,於整治校地時,挖掘出數百具男女遺骨及「番王印」一枚,證實這裡曾經是拍瀑拉族沙轆社的聚落。

遠遠地看到拍瀑拉沙轆社圖騰意象的招牌,轉進狹小彎曲巷弄的小路很不方便,眼前就是中部地區極為罕見的拍瀑拉(PAPORA)族沙轆社祠堂,為樓房形式祠廟。一樓供俸遷善南北社祖先牌位,二樓供俸地藏王菩薩與玄天上帝。在祠廟前庭擺放剛剛完成的拍瀑拉沙轆社杆欄屋模型。這座祠廟為民國61年因台中港特定區都市計畫,將舊祠堂遷建隱藏於此,由遷善南北社派下子孫定期祭祀。

A01.拍瀑拉沙轆社圖騰意象的招牌  A02.拍瀑拉沙轆社祖廟普善寺  A03.拍瀑拉沙轆社杆欄屋造型

A01-拍瀑拉沙轆社圖騰意象的招牌.JPG

A02-拍瀑拉沙轆社祖廟普善寺.jpg

A03-拍瀑拉沙轆社杆欄屋造型.JPG

    記得今年418日初次到拍瀑拉沙轆社潘明燈理事長的捷安特自行車店拜訪時,親口告訴筆者,他的父親擁有一枚大肚王國拍瀑拉沙轆社番王印,今天從他的手中看到真品,如今已經成為「沙轆社拍瀑拉故事館」鎮館之寶,更見證沙轆社的史實。沙轆社祠堂內擺放著各式各樣文物及近年祭祖活動所拍攝的相片,其中掛在牆壁上所展示的是拍瀑拉沙轆社傳統服飾。

    穿過祠堂來到普善寺後方,立著遷善南北社之「遷善社同興公靈位」墓碑,墓碑後即是埋葬祖先遺骨的墳塚。該墓是民國67(1978)中,在當時的中棲路(今台灣大道七段)道路拓寬時挖出達出數十麻布袋的人骨,就原住民有將親人葬在自家床下或門邊的習俗,判定是拍瀑拉族所葬的遺骨,遂遷葬到今普善寺後方。進一步瞭解,普善寺二樓供奉地藏王菩薩的目的,就是為了護佑這些先人的骨骸。

A04.大肚王國拍瀑拉沙轆社番王印  A05.拍瀑拉沙轆社服飾  A06.普善寺後方遷善南北社同興公靈位

A04-大肚王國拍瀑拉沙轆社族番王印.JPG

A05-拍瀑拉沙轆社服飾.JPG

A06-普善寺後方遷善南北社同興公靈位.JPG

    從潘明燈理事長口中,將來至埔里「大肚城」的「大肚城發展協會」張麗盆理事長視為至親,雙方過從甚密。民國96(2007)沙轆社與遷移至埔里的拍瀑拉族人開始互相交流,隔年的216日張麗盆、毒瑞雄、施萬恩三位族人也相約前來普善寺尋根,此後年年不曾間斷。從張麗盆理事長曾經自述的一段話「我叫張麗盆,我的戶籍五代先人姓張、鄭、味,張、鄭是入贅的漢祖,味姓是平埔先祖;因此,在光榮的平埔拍瀑拉族大肚社後裔身上,我流有清漢先祖血液,我是台灣人,我住在埔里鎮大城里的大肚城社區。」,由此可知,拍瀑拉族遷移埔里盆地的歷史脈絡。

    一早就看到初見面的張麗盆理事長母女,遠從埔里前來普善寺參加沙轆社的祖靈祭,一手拉著族人長輩噓寒問暖,站在一旁聽她們對話的言語,感覺她們是一家人久別重逢。張麗盆理事長母女與潘明燈理事長各自手持親人穿著傳統服飾的紀念照合影,後來潘明燈理事長的父親也同時出現會場,兩家人高高興興地留下倩影。

A07.從沙鹿社區遷移埔里的拍瀑拉族人大肚社後裔張麗盆向年長親人致意  A08.埔里拍瀑拉族人大肚社後裔張麗盆母女與潘明燈理事長合影  A09.埔里拍瀑拉族人張麗盆母女與潘明燈理事長父子合影

A07-從沙鹿社區遷移埔里的拍瀑拉族人大肚社後裔張麗盆向年長親人致意.JPG

A08-埔里拍瀑拉族人大肚社後裔張麗盆母女與潘明燈理事長合影.JPG

A09-埔里拍瀑拉族人張麗盆母女與潘明燈理事長父子合影.JPG

    坐在會場一旁的沙轆社婦女穿著傳統拍瀑拉族服飾,面帶微笑,她們一早已經將今天祖靈祭要祭祀的貢品準確妥當。祭典開始之際,首先,潘明燈理事長帶領族人吟唱拍瀑拉族「沙轆社的勇腳」歌曲,作詞/野洛林,作曲/張啟文(2017.4.29完成)。族人個個以台語歌聲吟唱拍瀑拉族沙轆社的勇腳曲譜,唱出拍瀑拉族沙轆社族人的心路歷程。

A.10.穿著傳統拍瀑拉族服飾的沙轆社婦女  A11.潘明燈理事長帶領吟唱拍瀑拉族沙轆社的勇腳曲  A12.拍瀑拉族沙轆社的勇腳曲譜

A10-穿著傳統拍瀑拉族服飾的沙轆社婦女.JPG

A11-潘明燈理事長帶領吟唱拍瀑拉族沙轆社的勇腳曲.JPG

A12-拍瀑拉族沙轆社的勇腳曲譜.JPG

    祭祖儀式開始,由潘明燈理事長主祭,手捏一小撮魚鱗、一小撮米飯及米酒,並唸祈福之語,向祖先祭拜。擺在供桌上的祭品相當有該族民俗特色,祭品以55的倍數為主,通常是5份生豬肉、5條有鱗生魚、5塊豆乾、15個飯糰與1瓶米酒。

    每年農曆82日是拍瀑拉族過年的日子,除了舉行平埔族祖靈祭之外,還有「牽田」歌舞及「走標」習俗。依記載資料,「牽田走標」原稱做「走躔」,是一種賽跑型的祖靈祭,是一個讓部落健壯的男人在5處步標中競跑,又稱為「番仔走田」,取得標旗的優勝者,可選取族中美女為妻,當天晚上眾人還會到優勝者家中舉辦慶功宴,一起喝酒、唱歌、跳舞直到深夜。該活動在西元1901(明治34)的《台灣日日新報》就有文字記載。今年的「走標」活動安排為沙鹿區盛會,於915日舉行,可惜我們無緣觀看。

A13.農曆82日拍瀑拉族過年祭祖潘明燈理事長主祭  A14.祭品中生豬肉、有鱗生魚等都以55的倍數為主  A15.沙轆社族親前來祖先牌位前祭拜

A13-農曆8月2日拍瀑拉族過年祭祖潘明燈理事長主祭.JPG

A14-祭品中生豬肉、有鱗生魚等都以5或5的倍數為主.jpg

A15-沙轆社族親前來祖先牌位前祭拜.jpg

    今天的拍瀑拉族過年儀式計畫名稱是「情牽拍瀑拉鼓舞沙轆社」,屬於107年文化部推動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自主參與類,主要是傳統鼓藝暨平埔拍瀑拉婦女民俗牽田研習成果發表會,執行單位-台中市沙轆社文化促進會。當祭祖儀式完畢,接著就是傳統鼓藝的助興,是成果驗收的一環。男女邁力擊鼓聲音響徹雲霄,熱鬧非凡。

    緊接著是今天特別有意義的重頭戲,由潘明燈理事長主持「沙轆社拍瀑拉故事館」揭幕,館址設於普善寺一樓,獲得滿堂彩掌聲。全程都由靜宜大學同學掌鏡錄影,真是難得一幕。

A16.拍瀑拉族沙轆社傳統鼓藝  A17.館址設於普善寺一樓的沙轆社拍瀑拉故事館  A18.潘明燈理事長主持沙轆社拍瀑拉故事館揭幕

A16-拍瀑拉族沙轆社傳統鼓藝.JPG

A17-館址設於普善寺一樓的沙轆社拍瀑拉故事館.JPG

A18-潘明燈理事長主持沙轆社拍瀑拉故事館揭幕.JPG

    我們中山社大學員全程參與活動,見證「沙轆社拍瀑拉故事館」的啟用,並親身體驗平埔拍瀑拉族文化永續傳承的可貴。當鼓聲落下,穿著傳統服飾的婦女,就在寺前跳起「牽田」歌舞,來表達拍瀑拉族過年的喜氣。同時也邀請在場貴賓加入行列,圍成兩圈,全體激昂的歡呼聲讓現場歡樂氣氛high到最高點。

A19.台北市中山社大學員參予沙轆社拍瀑拉故事館揭幕儀式  A20.穿著傳統服飾婦女在寺前跳起「牽田」歌舞  A21.到訪遊客一同跳起「牽田」歌舞

A19-台北市中山社大學員參予沙轆社拍瀑拉故事館揭幕儀式.JPG

A20-穿著傳統服飾婦女在寺前跳起「牽田」歌舞.JPG

A21-到訪遊客一同跳起「牽田」歌舞.JPG

    前些年跟隨吳老師參加埔里噶哈巫族的番仔過年,認識生長在埔里盆地眉溪四庄的潘寶鳳美女,巧遇她也來參與沙轆社祖靈祭活動,即使不太認識也相見甚歡。

    祖靈祭活動接近尾聲,潘明燈理事長與吳智慶老師、學員陳韋佐(此次活動聯絡人)合影留念。離開之際,所有台北市中山社大「臺灣史蹟生態遊學」學員齊聚在普善寺沙轆社祠堂前留下文史采風珍貴畫面。

A22.埔里噶哈巫族潘寶鳳來參與沙轆社過年祭  A23.吳智慶老師、學員陳韋佐與潘明燈理事長合影  A24.吳智慶老師集合台北市中山社大學員全體合影

A22-埔里噶哈巫族潘寶鳳來參與沙轆社過年祭.JPG

A23-吳智慶老師、學員陳韋佐與潘明燈理事長合影.jpg

A24-吳智慶老師集合台北市中山社大學員全體合影.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意山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