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基隆獅球嶺砲臺與獅球嶺隧道探幽紀實

陳韋佐旅記 2018.7.6

趁著好天氣來趟基隆獅球嶺砲臺探幽尋夢,並造訪獅球嶺隧道遺址。一早搭乘國光1801從內湖成功路交流道上車,國道北上直奔基隆港,約20分鐘即抵達飛鳶廣場。廣闊海港在藍天白雲下顯得格外耀眼,日常停泊在東岸碼頭區的觀光遊輪已經出航,讓港澳景致一時好像缺少了綠葉陪襯。靠近西岸碼頭停泊了「藍色公路」遊艇,趨近服務處,打探「基隆港海上觀光行程」,接受櫃台先生殷勤介紹。目前「藍色公路」行程只有「基隆港深度旅遊」,從小艇碼頭出發,巡弋東岸碼頭,航向正濱漁港光華塔,再作西岸碼深度導覽,船上會詳盡介紹基隆港築港歷史,一趟航程約50分鐘。另一個行程是「基隆嶼」,目前島上正積極整建各項安全設施,暫時不開放。櫃台先生提醒我注意官方的觀光旅遊訊息,明年初春當島上特有種「百合花」盛放時,應該是時候。十多年前,我曾經從碧沙漁港上船出海,登島慢步於環左側步道,當時無緣登臨島上制高點的燈塔,滿心期待。

基隆火車站新建工程逐步完成中,站體已經在使用,舊站仍舊保留原貌,旅遊觀光服務中心設在內面。今天探秘行程希望走訪「獅球嶺隧道」遺址,即基隆人口中的「劉銘傳隧道」。詢問之下,答案仍舊是隧道內土石崩落市政府沒有開放,只能從洞口觀望。

A01.基隆港景致、西岸藍色公路小艇碼頭、舊基隆火車站

 

A01-DSC_1648.JPG

A02-DSC_1651.JPG

A03-DSC_1445.JPG

    基隆火車站前原國光客運站主體結構拆除工程正在進行中,新設轉運站就在舊基隆火車站前圓環,往返台北及其他地區的國道客運班車密集,交通便利。鋼骨結構的新基隆火車站巍峨矗立,深富藝術美感。售票大廰位在二樓,循階而上,新穎便民設施讓人感覺基隆港正與時進步繁榮中。鐵道與高架道路並行,右側鄰孝四路旁設有寬敞停車場,讓開車遊客有個方便駐車空間。

A02.國光客運轉運站、新基隆火車站、鐵道與高架道路並行

A04-DSC_1656.JPG

A05-DSC_1657.JPG

A06-DSC_1454.JPG

  從新基隆火車站前廣場出發,沿著孝四路前行,啟動我的獅球嶺砲臺探覓腳步。走在騎樓下方,緊依著高架道路斜牆,轉進公園街。

A03.孝四路、公園街

A07-DSC_1658.JPG

A08-DSC_1660.JPG

A09-DSC_1662.JPG

    前行約100公尺,在公園街底遇到高架路橋,可看到路橋邊掛著「明德綜合攤販集中場」招牌,其下方涵洞即是往砲臺方向。從公園街底右轉穿過涵洞,可看到橫跨溪流的水泥橋。對岸顯目的「光華地下道」指引著前進方向,精心佈置的基隆旅遊景點圖片,讓地下道的場景更加亮麗。

A04.「明德綜合攤販集中場」招牌下方涵洞、光華地下道

A10-DSC_1674.JPG

A11-DSC_1675.JPG

A12-DSC_1676.JPG

    步出「光華地下道」,所在大樓是成功一路上的「基隆市公有成功市場」。斜對面中油加油站旁矗立著往獅球嶺砲臺路標,沿著中山高速公路路橋右下方道路直行「獅球路」。

A05.光華地下道出口、基隆市公有成功市場、中油加油站旁獅球嶺砲臺路標

A13-DSC_1679.JPG

A14-DSC_1684.JPG

A15-DSC_1686.JPG

    經過華二街街角佛具店,在騎樓中行走,方知這裡是市場,大多是果菜攤。中山高路橋下方是居民活動中心,路的右側大樓是「基隆市仁愛區行政中心」。接著進入「書院里」社區,路口樹立著「歡迎蒞臨好山好景書院里」看板,並有禁行汽車交通標誌。這是一條通往獅球嶺砲臺的巷道,地址編號為獅球路48巷。

A06.華二街街角佛具店、果菜攤市場、書院里社區獅球路48巷口

A16-DSC_1689.JPG

A17-DSC_1697.JPG

A18-DSC_1700.JPG

    獅球路48巷口有明顯往獅球嶺砲臺路標,巷道狹窄,僅容機車與行人通過。眼前是一座名為「三姓宮」廟宇,其左側為百年「平安宮」牌樓(第一座山門),穿過牌樓繼續往砲臺前進。在這一轉角處緊鄰中山高基隆端,右側「中興隧道」,往台北方向;左側「大業隧道」,進入基隆港方向;中間矗立著國道梅花1旗桿座,成為「國道中山高速公路」北端起點醒目地標。

A07.獅球路48巷口獅球嶺砲臺路標、百年「平安宮」牌樓、「國道中山高速公路」北端起點醒目地標與隧道口

A19-DSC_1703.JPG

A20-DSC_1705.JPG

A21-DSC_1707.JPG

    經過百年「平安宮」牌樓,不久就看到「書院社區」的石碑,其對面「獅球嶺咖啡」引導遊客從一旁階梯登山前進。

A08. 「書院社區」石碑、「獅球嶺咖啡」旁登山階梯

A22-DSC_1708.JPG

A23-DSC_1410.JPG

A24-DSC_1710.JPG

    這條登山階梯是前往百年「平安宮」的捷徑,石階坡道陡直,好在兩側都設有扶手欄杆。接近獅球路48143號民宅,對面山坡有一屬名「春田莊」的涼亭,可在此稍稍休息歇腿。涼亭前坡道石階兩側有一對看似古老石獅座,有點碎裂,模樣還是很可愛。

    這座古樸涼亭與石獅子頗有來歷,當地人稱作「平安亭」,也有人稱為「拜亭」。外觀看來,平安亭內側已經做了鋼架支撐,避免木樑繼續坍塌,磚造柱子繼續龜裂。然而長年來老榕樹氣根不斷侵蝕屋脊,維護上困難重重,十分危險。仔細觀察涼亭前階梯兩旁的一對石獅子,胸前如意牌上依稀可見「光緒元年」(1875)字跡,別具歷史意義。

A09.坡道陡直的石階、「春田莊」涼亭-「平安亭」、石階兩側一對百年石獅座

A25-DSC_1711.JPG

A26-DSC_1713.JPG

A27-DSC_1717.JPG

    從「春田莊」涼亭直上百年「平安宮」,進入步道石階前右側是一水泥舖蓋的山區道路,可通往位於崇德路頂的獅球嶺隧道遺址。前往平安宮步道石階旁,有一座「基隆獅球嶺平安宮宮道重脩記」石碑,落款民國76(1987)樹立。

隱密於樹蔭底下的宮道石階仍舊保留原有的石燈座,鐫刻年代是日治大正十四年(1925)。二戰後台灣光復,國民政府將大正年號改為民國,現又改正回來,塗抹痕跡耐人尋味。

A10.前往平安宮步道石階旁「基隆獅球嶺平安宮宮道重脩記」石碑、宮道石階仍舊保留日治時期的石燈座

A28-DSC_1721.JPG

A29-DSC_1722.JPG

A30-DSC_1723.JPG

    進入「平安宮」宮前牌樓(第二座山門),門額上有前基隆市長陳正雄題字「開基祖獅球嶺土地公平安宮」。平安宮創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平安宮」是目前基隆最大的土地公廟,供奉土地公及土地婆,並還保有舊時的神像遺跡,古意盎然,別具意義。

A11.「平安宮」宮前牌樓門額「開基祖獅球嶺土地公平安宮」

A31-DSC_1747.JPG

A32-DSC_1726.JPG

A33-DSC_1729.JPG

    平安宮至今已歷經七次整建,日治大正10(1921)經過大規模重建,因年久失修廟身已呈頹圮,旋於民國79(1990)6月將1921年所建形制拆除重建。所拆下來的原建築構體,如大殿前斜坡石雕的「御路石」及原有石柱都堆放在宮前牌樓一偶。大正13(1924)4月的獅球嶺道路改築捐款名錄石碑與大正10(1921)「獅球嶺平安宮重修誌」石碑也都立在宮前廣場右側,見證歷史。

A12.拆卸下的御路石及石柱、獅球嶺道路改築捐款名錄石碑、「獅球嶺平安宮重修誌」石碑

A34-DSC_1746.JPG

A35-DSC_1731.JPG

A36-DSC_1736.JPG

    土地公廟「平安宮」的建築結構完全依循「大廟」級格式,富麗堂皇規模在基隆市上百座土地公廟中獨佔鼇頭,創廟歷史也最久遠。佇足在廟埕鳥瞰基隆港市,風景絕佳,這裡曾是清代基隆八景之一的「獅頂匝雲」所在位置。

    進入三川殿頂禮膜拜後隨即前進獅球嶺砲台,走出第二座山門(牌樓),獅球嶺公園的牌字向遊客招手,經過榕樹成蔭的平坦步道,前方正是獅球嶺砲台所在區域。

A13.「大廟」級格式土地公廟「平安宮」、獅球嶺公園的牌字、榕樹成蔭的平坦步道

A37-DSC_1739.JPG

A38-DSC_1749.JPG

A39-DSC_1751.JPG

    清風徐徐吹來,讓人感覺特別舒爽,心境當然特別的好。路途中設有一座涼亭供人歇息,名為「樂觀亭」。仔細閱讀屋簷下懸掛的「樂觀亭紀要」,敬佩創建人劉聰明先生的無私奉獻。「樂觀亭」位置視野極佳,在未走進近距離砲台之前,在這裡欣賞基隆港市風光,並捕捉難得影像,不也樂乎!

A14.在「樂觀亭」歇息仔細閱讀屋簷下懸掛的「樂觀亭紀要」

A40-DSC_1752.JPG

A41-DSC_1753.JPG

A42-DSC_1759.JPG

    趨近「樂觀亭」前方欄杆,行道樹圍籬不高剛好不擋住視線,山崖下方正對著國道一高速公路,各型汽車忙碌奔馳的景象一覽無遺。基隆市區林立的高樓、基隆港區進出船舶、東西岸碼頭區及遠在東海上的基隆嶼,都近在咫尺,景致迷人。隱藏在叢林中的土地公廟「平安宮」在此得以一窺全貌,異常突出。

A15.基隆港市、國道一高速公路與平安宮全景

A43-DSC_1754.JPG

A44-DSC_1757.JPG

A45-DSC_1762.JPG

    終於踏進獅球嶺砲臺領域,在未進行砲臺尋覓之前,砲台彈藥庫前屬於獅球嶺早起會的獅球山莊正是解手方便的好所在。 山莊前方水泥道路是前去八堵方向,遇到的山友告訴我,目前路況不是很好。

    彈藥庫為回字型的雙重牆體,前有兩道拱門,開口朝南。入內觀看場景,牆體與屋頂還算完好,不過必須提醒來此參訪遊客注意虎頭蜂窩,靠近兩道拱門的屋頂上各有一個正形成中虎頭蜂窩。從牆右側逐級而上,方能看到砲臺主體結構,呈扇形砲座與碉堡指揮所一目瞭然。

A16.獅球嶺早起會的獅球山莊、呈回字型雙重牆體的彈藥庫

A46-DSC_1763.JPG

A47-DSC_1764.JPG

A48-DSC_1774.JPG

    獅球嶺砲臺始建於清光緒10(1884),位於基隆港南方獅球嶺山頂,標高150公尺。因位居地勢高的內陸山頂,登臨砲台區之後發現可俯瞰整個基隆市區及港區,視野最遠可見漂浮在東海上基隆嶼。無怪乎昔時作為基隆港的重要防線,能有效掌握整個港區船隻進出及移動狀況。考據歷史,砲台經歷了光緒10(1884)的清法戰爭與光緒21(1895)的乙未抗日戰爭。

    清光緒19(1893)砲台配備一尊5吋英國前膛砲,隔年再配置12吋前膛加農砲及6吋加農砲各一門,以加強防衛火力。在日治時期,於1934年到1945年間火力有所變動,分別佈署2門加農砲及一門加農砲、一門野砲。

    現存砲台遺跡包括彈藥庫、呈扇形砲座與一碉堡式石造指揮所,主要材質都是砂岩,近觀與摸摸看可感受得到。若與基隆其他砲台相比,獅球嶺砲臺算是小號,但可貴之處在於它的地理位置。

一般稱所在位置的主砲台為西砲台,而鄰近不到2公里處還有一座隱密的東砲台,被雜草遮蔽在叢林中。從彈藥庫旁石階直下,即可一窺究竟。

A17.扇形砲座、石造指揮所、前往東砲台

A49-DSC_1778.JPG

A50-DSC_1779.JPG

A51-DSC_1783.JPG

    為了讓遊客方便抵達東砲台,基隆市政府設置了安全步道,有欄杆扶手。在林蔭蔽天的步道上行走,空氣清爽,不覺得累,不過若是遇到下雨或雨後,就得小心濕滑路面。沿途雖有類似休憩涼亭,但是設備不周,安全堪虞。

A18.安全步道有欄杆扶手且林蔭蔽天

A52-DSC_1315.JPG

A53-DSC_1316.JPG

A54-DSC_1314.JPG

    步出欄杆步道後,接下來的一段土石路面,就快要到東砲台了。會經過一處T字型交叉口,山友很貼心在樹幹上掛了路標,直行是東砲台方向,左行可到達三坑火車站。

    隱蔽在叢林中的東砲台真的很隱蔽,首先面對的構體是彈藥庫,外緣與內部壁面爬滿了旋藤植物,綠意盎然。上方平台上已經不見砲座遺跡,僅存砲座基石讓人緬懷。一旁的方型凹槽積滿掉落竹葉,應該是昔日的儲水槽。更上方是指揮所,站在這個位置原本視野是最佳的,可惜受前方樹木擋住無法盡覽基隆市港風光。

A19.前往東砲台土石路面、彈藥庫外緣與內部壁面爬滿了旋藤植物

A55-DSC_1311.JPG

A56-DSC_1271.JPG

A57-DSC_1288.JPG

A20.昔日的儲水槽遺跡、昔日的砲座基石遺跡、昔日的指揮所遺跡

A58-DSC_1231.JPG

A59-DSC_1242.JPG

A60-DSC_1292.JPG

    離開東砲台,原路返回主砲台處,準備探訪下一個目的地-獅球嶺隧道。遇到一位天天往來獅球嶺砲臺的山友,年紀接近八十高齡,住在基隆長庚醫院附近,腳勁了得。跟著她的腳步,步下平安宮宮道,然後左轉進入書院里的水泥步道。位在獅球嶺山腰的步道,擋土牆上刻畫著令人玩味的在地自然意象。

A21.平安宮宮道、獅球嶺山腰步道擋土牆的在地自然意象

A61-DSC_1748.JPG

A62-DSC_1785.JPG

A63-DSC_1786.JPG

    書院里社區設置在獅球嶺山腰的旅客休息站,長方型涼亭應該也是社區活動中心的一種公共建設。特別強調「文化落實環保」,並設置「簡易堆肥所」,令人嗅到不一樣的社區營造氛圍。尤其4896號之10住家牆上所繪製的祝賀圖與菜根譚一則題字更讓人感佩。

    距離旅客休息站沒幾步路,跟隨山友腳步右轉進入山間步道,前進獅球嶺隧道。

A22.書院社區的旅客休息站、跟隨山友腳步前進獅球嶺隧道

A64-DSC_1788.JPG

A65-DSC_1789.JPG

A66-DSC_1790.JPG

    途中經過「南山早起會」的房舍,走進山邊羊腸小徑,來到叉路口,山友直行前進基隆長庚醫院,我則右下「之」字型階梯。

A23.「南山早起會」房舍、叉路口右下「之」字型階梯

A67-DSC_1791.JPG

A68-DSC_1792.JPG

A69-DSC_1793.JPG

    前方有一座供奉神明的平台,左下側階梯前樹立著「崇德路」路標,指引往獅球嶺隧道口方向。下到階梯盡頭,左旁山腰有一「先生祠」,平面道路就是崇德路。終於抵達基隆市安樂區嘉仁里崇德路129號的「獅球嶺隧道」口,當地人稱作「劉銘傳隧道」。趨近觀望,隧道是建在林蔭樹叢間,原供遊客參觀的設施還在。目前因隧道內風化嚴重,加上部分排水孔淤塞,隧道內有部分區域坍方,為了安全起見,民國98(2009)58日起停止開放。現場看不到進行修復工程,重新開放時間遙遙無期,只好等待吧!

    獅球嶺隧道全長約235公尺,位於公路「自強隧道」上方處,為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民國74(1985)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第三級古蹟,隸屬於交通建築,是臺灣第一個被列入古蹟的鐵路建築物。隧道工程從清光緒14(1888)春動工,費時30個月,於光緒16(1890)夏才鑿通。到了日治時期,因進行基隆至台北鐵道路線改良工程,在獅球嶺隧舊線東一公里處另鑿竹仔藔隧道接替,明治31(1898)3月竹仔寮隧道完工,從那時起獅球嶺隧道舊線終究遭廢棄,僅通車7年即走入歷史。

    民國38(1949)國民政府遷台,由於該隧道地理位置隱密,因而闢建為軍事管制區,並將南端隧道出口劃為管轄範圍。所站位置其實只是其北端出口,封閉中,看不到南端出口石壁上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親題的「曠宇天開」匾額及對聯題字。

A24.往「崇德路」路標、獅球嶺隧道口外觀

A70-DSC_1794.JPG

A71-DSC_1797.JPG

A72-DSC_1802.JPG

 

    從崇德路走出,來到安樂路一段與樂一路口,右望是「自強隧道」,前去方向是大武崙情人湖。這裡的公車站牌是「自強隧道」,若要往火車站方向,則要走到對面搭公車。

完成一趟環繞「獅球嶺砲臺」與「獅球嶺隧道」古蹟健行之旅,我並沒有搭乘公車回火車站打算,繼續徒步前進,發現距離火車站並不遠。

A25.安樂路一段與樂一路口「自強隧道」公車站

A73-DSC_1806.JPG

A74-DSC_1804.JPG

A75-DSC_1807.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意山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