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舊內湖庄歷史建築與內湖大埤走遊

                                                                                                                                             陳韋佐 旅記2022.07.23

台北市內湖區的地理環境變化太大了,如今高樓大廈林立,科技公司紛紛進駐,商業繁榮,與我三、四十年前進來時有天壤之別的感慨。雖然依山傍水的天然景觀完全沒變,可是經濟起飛後,超高的房價真讓人扼腕。大家常說,趨高之房價行情,一般薪資階級怎麼追也追不上。

好在三十多年前就來此定居,周邊的環境優美亮麗,爬山、踏青、健身、舒活筋骨之各種活動,都能隨心所欲,滿足個人需求。內湖區是個有自然、歷史和人文景觀的行政區域,當然需要慢慢去瞭解、去體會,方能進一步對比它的前世與今生。

話說清朝末年,就有內湖庄地名,歸屬於淡水廳。192010月日本統治時期,內湖庄合併內湖鄉與南港鎮兩區域,隸屬於台北州七星郡。196777日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196871日内湖鄉與南港鎮分別劃入臺北市,內湖鄉的行政轄區則成為「內湖區」迄今。

如今走在車水馬龍的內湖路二段街道,就會看到一座日治時期,名為「內湖庄役場會議室」的歷史建築。維基百科有詳細介紹它的來歷,現址建築係於1930年竣工,而它的前身是位在其對面,即現在內湖分局位置。1945年國民政府遷台,臺北縣政府將會議室易名為「內湖鄉中山堂」。1968年內湖改隸臺北市,中山堂再更名為「內湖區公所禮堂」。1983年內湖區公所遷移,原禮堂則改稱為「內湖區民活動中心」至今。日治時期内湖庄第一任庄長為郭華讓。

1917年郭華讓家族親人郭華溪在鄰近小山坡上蓋了一座洋宅,成為他的故居所在。即今座落在獅頭山麓的內湖郭氏古宅,也是一座歷史建築,今名「郭子儀纪念堂」。郭氏古宅俗稱「內湖紅樓」,也是郭氏宗親會聚會所。因戰亂之關係,郭氏古宅一度租給佃農當住所,也曾成為宮廟宮址,後荒廢多年。

從外觀來看,其建築形式依維基百科介紹係以西式山牆為基礎,裝飾西式、漢式、台式花草,有洗石子、泥塑及彩色瓷磚裝飾。浮雕山牆呈中式馬背形屋脊狀,周身遍刻花瓶,藻梲雄獅造圖案,並有仿日本家徽標誌。入門探頭,室內木造樓板使用眾多木樑支撐樓板重量,懸掛著台灣傳統天公爐及燈籠的燈梁。

從郭氏古宅右前方登山小徑,循階穿越大片竹林,次生林林相豐富,山頂上可見海拔60公尺的圖根點。臨岩崖邊俯看碧湖全景,炙陽揮灑湖面,碧波盪漾,景色怡人。

清領及日治時期,內湖庄廣袤大地專靠兩座灌溉農田的蓄水池塘,一是十四分埤(今大湖公園),另一是內湖大埤(今碧湖)。以水景型態出現的社區公園,美其名為「碧湖公園」,依山傍水,山巒疊翠。公園入口矗立著一座人偶雕像,舞姿曼妙,與隔鄰戲曲學院相互輝映,異曲同工。一進公園大門,大片草木綠意盎然,此時正是享受浮身涼快的時刻。沿著環湖步道漫步於萬里晴空之下,首先照面的是中國式涼亭,九曲橋格局,仿佛置身於蘇州園林之中。湖岸周遭植栽各種不同的行道樹,有流蘇、柳樹、落羽松、白千層、阿勃勒、鳳凰木、朱槿、杜鵑、矮仙丹等景觀植物,湖光山色美不勝收。

位於碧湖山山腳下,湖畔的一景「碧湖公園管理中心」,其特異彩麗的西式建築,獲得「小白宮」美譽,是知名的打卡景點。湖面上新近的「人工浮島」,已經有不少白鷺鷥棲息影子,紅冠水雞悠游在其四周。湖岸周邊的釣魚區,隨時可以看到喜好垂釣的釣客,悠然自得,過得浮生三日閒。

登碧湖山小山丘,規劃有六條登山步道,從任何一處登山口拾級而上,都能夠倘佯在蓊鬱的林蔭下。環山步道裡設有幾處休憩涼亭,雖然沒有透空的景觀視野,但覺環境清幽,空氣中瀰漫著芬多精,甚覺清爽自在。這裡確是周邊社區的後花園,民眾遊憩、登山運動及舒暢身心的理想場所。

B01-IMGP6169.JPG

B02-IMG_8463.JPG

B03-IMG_8468.JPG

B04-IMG_8476.JPG

B05-IMG_8473.JPG

B06-IMG_8474.JPG

B07-IMG_8480.JPG

B08-IMG_8484.JPG

B09-IMG_8486.JPG

B10-IMG_8487.JPG

B11-IMG_8495.JPG

B12-IMG_8496.JPG

B13-IMG_8499.JPG

B14-IMG_8504.JPG

B15-IMG_8502.JPG

B16-IMG_8505.JPG

B17-IMG_8508.JPG

B18-IMG_8509.JPG

B19-IMG_8510.JPG

B20-IMG_8511.JPG

B21-IMG_8515.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意山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