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石崁到大邱田越嶺遊走記錄

陳韋佐 旅記 2021.03.29

    鄰近台北都會區近郊的五指山系滿佈登山健行路線,政府單位也積極規畫完成無數條親山步道的建置,因此在任何時候都可在山野間遇見市民的蹤影。內湖區有特別得天獨厚條件,透過捷運或公車都可近距離接近山林,享受休閒健身的樂趣。我們以公車小1、小2及小3 為例,公車小1經過東湖,沿著內溝溪而行,可以攀爬明舉山及內溝尖山;公車小2行經內湖金龍路、碧山路、碧山巖開漳聖王廟、石崁,可以攀爬忠勇山、大崙頭山、大崙尾山、開眼山及白石湖山;公車小3進入大湖山莊街後,穿進大湖街、長青路直達翠柏新村,再轉搭汐止市巴往五指山國軍示範公墓前進,可連接陽明山國家公園。

    趁著天氣涼爽日子,搭上公車小2來到石崁,預先規畫的健行路線是從石崁翻越開眼山、龍船岩,抵達大邱田後搭公車小3回大湖公園。這條山徑很熟,以前曾經走過,在我的「中意山林」部落格留下多編不同路線的記錄。當初的行徑比較冒險,在茂密的開眼山雜木林中,有時必須踩踏泥濘通過,然而可喜的是看到林間蓊鬱的植物生態,並有凸出的巨大石壁岩洞。

    從石崁公車站走進內湖石崁黃氏古厝,幾步路而已。這裡的民居還有多戶,山路駁坎下方是經整地所構築的新房舍,昔日親眼所見。正對黃氏古厝下方是所謂的白石湖山谷,曾經深入作田野調查,多數居民種植各類蔬果。

    黃氏祖籍在今福建省南靖縣漳州,先祖渡臺後由新北市的中和地區再輾轉移居本地,渡台迄今,已有九世代六大房的大家族。因此,在白石湖方圓之內大多是世居的漳州人,香火鼎盛的碧山巖供奉的開漳聖王神祇,作為漳州人守護神,就不足為奇了。

    石崁黃氏古厝的門牌是內湖區碧山路62號,宅院就在疊石闢建的擋土牆上方,有石階斜坡方便上下。這座古厝原是日治時期大正元年(1912)所建的閩南三合院式兩落護龍住宅,舊址為「臺北州七星郡內湖庄新里族白石湖80番地」。從庭院環視四周,能夠確定的是宅院方位,坐北朝南,面對的山頭是圓覺尖山。三合院正廳採一進多護龍格局,面寬五開間,正面作凹壽,左右護龍配置對稱。

趨近一看,大廳門楣上方的匾額有「江夏居」剪黏嵌字。我在201396日來訪時,現住戶黃家40來歲子孫,他說近年黃氏古厝才剛剛補強修復正廳屋頂上的古瓦片,長輩說門額上昔日的「紫雲居」字樣是不正確的,故改嵌以「江夏居」,跟內廳祖宗牌位「江夏堂」相同。「紫雲」兩字也是「江夏衍派」的黃氏別稱。再仔細看看正廳門兩側牆堵及氣窗,由牆堵的顏色分辨,應該是近年修復後的傑作。顯明的氣窗,外方內圓外觀,其四角有蝙蝠刻畫圖樣,當然表示天官賜福之含意。窗孔中間構置著三支仿竹節石條,雕工頗為精緻,整體看起來不失古樸文雅風味。

    基本上,黃氏古厝所採用的建材為砂岩石條、紅磚、紅瓦,大廰上方可見福州杉的桁樑。將視角轉向左側護龍,在屋簷垂脊底下但見露出的土埆結構牆面,可見它的基座是以砂岩石條疊砌,而牆面結構是所謂的「土埆牆」或「夯牆」。這是最早期古民居傳統建築的作法,我老家彰化「田中央」鄉下也有相似的建築,作為農具等儲藏室,年代久遠已經頹圯,不見蹤影了。小時記憶中,「土埆牆」的製作方法,是於稻穀收成後,將稻梗絞碎並加水搗勻、晒乾,然後加上米殼及土塊,再攪拌石灰或黑糖之類的粘稠物,一併放入預先釘好的木框內即成方塊的土埆。家族中有經營燒磚的工廠,在田中鎮員集路上,小時候時常到磚廠玩,在太陽底下曬成形生磚與曬方塊土埆如出一轍,如今記憶猶新。

    再者,屋簷垂脊底下的土埆牆面有名為「穿瓦衫」的建築構面,不要以為是裝飾物,其實不然,在台灣各地古厝都能夠看到它的痕跡,就見怪不怪了。「穿瓦衫」的作用在於防止土埆牆的雨淋與風化,因此在外層披一層稻草束再刷上白灰後,再以竹釘,釘一層中央有孔之「板瓦」或「魚鱗瓦」,就是俗稱的「穿瓦衫」。

B01-DSC_3061-內湖石崁黃氏古厝大廳  B02-DSC_3062-黃氏古厝左護龍屋簷下土埆牆面與穿瓦衫

B01-DSC_3061-內湖石崁黃氏古厝大廳.jpg

B02-DSC_3062-黃氏古厝左護龍屋簷下土埆牆面與穿瓦衫.JPG

    繞過黃氏古厝左後方就是前往龍船岩步道起點,轉角處有二個民宅特有景物,與黃氏族人在此落腳生根的歷史有關。第一個景物是古厝左側護龍屋後的「石敢當」遺跡,族人如今晨昏都還在燒香祭拜,極為虔誠。「石敢當」主要作用是在鎮煞,當我們抬頭仰望開眼山上岩壁,就可瞭解其鎮煞的目標。然而另有一說,早期在荒涼林野間多盜賊出沒,也是具有防衛之用途。稍後走到往開眼山的稜線步道上,途中有一處突出的岩壁,其正下方直接對著黃氏古厝,可想而知先人擔心的是什麼。

    緊鄰「石敢當」的第二個景物是古厝左側護龍屋後的「八卦井」,其旁邊還有一棵百年以上的蓮霧老樹,現今還可吃到它的果實。估計約有一人高度的八卦型「八卦井」,井底同地面,井壁以石材砌成,已經荒廢了。「八卦井」設置在正身左後方,如同常見的大宅院前方設置半月池一樣,應該有地理風水考量吧!

B03-DSC_3063a-黃氏古厝左側護龍屋後「石敢當」  B04-DSC_3072-黃氏古厝左側護龍屋後「八卦井」

B03-DSC_3063a-黃氏古厝左側護龍屋後「石敢當」.jpg

B04-DSC_3072-黃氏古厝左側護龍屋後「八卦井」.JPG

     「石敢當」的正對面是親山步道起點,一旁是「龍船岩步道碧山路支線」石碑,載明地點是碧山路62號登山口,也就是黃氏古厝的地址。路標指向開眼山(Mt.Keiyan)850M/25分鐘;龍船岩(Mt.Longchuanyan)550M/15分鐘,看來兩者距離都很近。進入步道後發現,有小溪流水從左側山間流向山谷,經過大片的柚子果園及菜圃。步道石階倚在左側山坡邊緣,右側則是山谷,兩側盡皆雜木林。坡道石階平緩好行,巧遇一隊來進行生態見習的學員,看大家的年紀好像來自於某個社區大學。他們行進很慢,因為前導老師不斷指點學員辨識周遭的草木名稱。避開他們後,接著經過一座有應公小廟,旁邊置放著金斗甕。

B05-DSC_3078-龍船岩步道碧山路支線起點柚子果園  B06-DSC_3081-坡道石階平緩好行巧遇一隊生態見習學員  B07-DSC_3086-經過有應公小廟旁邊置放著金斗甕

B05-DSC_3078-龍船岩步道碧山路支線起點柚子果園.JPG

B06-DSC_3081-坡道石階平緩好行巧遇一隊生態見習學員.JPG

B07-DSC_3086-經過有應公小廟旁邊置放著金斗甕.JPG

    山間坡道石階在林蔭遮蔽下路面有點濕潤,有些石塊上面長滿青苔,這也造就了蕨類植物的生長環境,從步道右邊斜坡地的大片「芒萁」即知一二。接近步道的十字口鞍部處,左邊平台上有一座土地公廟,設有石板座椅供人歇息納涼。土地公廟的前方平台非常潔淨,應該有人定時在管理打掃。土地公廟的上左坡道石階前往開眼山,右側土石路前往龍船岩,中間平緩步道通往大邱田地區「武濟宮五路財神廟」。

B08-DSC_3087-步道右邊斜坡地的大片「芒萁」  B09-DSC_3089-步道十字口處左邊平台上土地公廟

B08-DSC_3087-步道右邊斜坡地的大片「芒萁」.JPG

B09-DSC_3089-步道十字口處左邊平台上土地公廟.JPG

    循著土地公廟後方斜坡進入開眼山步道,沿途路況錯綜複雜,有時是舖建的石階,有時是崎嶇不平的岩塊路面。以前隻身闖進開眼山叢林,有些路徑必須以攀爬方式才得以通過。若遇到濕漉漉地面還得涉水,還好只是沾濕鞋面而已。當時很慶幸能夠一睹開眼山原生植物生態,茂密叢林中枝葉異常茂盛,也有隱藏在密林間不為人知的石壁洞與蓮山寺。開眼山的前方山徑可通往白石湖山,從開眼山叢林穿出之後,赫然發現竟是常來頂禮膜拜關聖帝君的大湖街「興善宮」。「興善宮」位於內湖區的大湖街底,此去是汐止區長青路,公車小3經過汐止國家公園別墅、長青山莊,終點是翠柏新村。

    由於路途遙遠,只打算走開眼山的前段稜線步道,抵達石敢當上方的突出岩壁位置後即折返到鞍部土地公廟處。前段稜線步道的景觀也是開眼山精華所在,一路綠樹遮蔭,沿途花草隨風招展,芒萁與淡竹佈滿大地。從突出岩壁所在,探頭望向石崁聚落,歷歷在目。

B10-DSC_3092-開眼山稜線石階步道佈滿芒萁  B11-DSC_3094-開眼山步道稜線上的突出的懸崖巨石俯瞰黃氏古厝  B12-DSC_3096-從突出岩壁所在探頭望向石崁聚落

B10-DSC_3092-開眼山稜線石階步道佈滿芒萁.JPG

B11-DSC_3094-開眼山步道稜線上的突出的懸崖巨石俯瞰黃氏古厝.JPG

B12-DSC_3096-從突出岩壁所在探頭望向石崁聚落.JPG

    回到鞍部土地公廟處,這個位置視野非常良好,幾乎將白石湖地區與四周山巒景致一覽無遺。接著從鞍部土地公廟位置採右行踏進龍船岩,林蔭下的平緩步道極為好走,任憑清風吹爽倒也愜意。靠近邊坡地方羅列著大塊岩礁,與林木交雜,相互輝映。

    進入龍船岩區域,不規則排列的巨大岩石橫堵於前,經大自然剖切兩半的岩石,留出只容一腳的狹窄空間,很難通過。不過從石縫中鑽出的翠綠枝葉,在隨風搖曳中,風姿極為優美。圓滑的岩石頂端是多數人不會錯過的拍照體驗,以前也曾躍躍欲試登上去。越過巨岩斜面,眼前叢林間盛放的花朵搖曳生姿,為大地增添色彩。

    從開眼山到龍船岩均走在稜線上,龍船岩屬於石英砂岩地質,因外形像一艘龍舟,故當地人都稱它為「石船」。巨大岩石的一邊是90度懸崖,一邊是45度的峭壁。爬上去後坐穩,以360度視角展望,遠處的大崙頭山、大崙尾山、開眼山、白石湖山、忠勇山、大湖公園等,都清晰可見。望向跟前腳下的山谷,綠樹茂密,令人心曠神怡。

B13-DSC_3101-鞍部土地公廟位置採右行踏進龍船岩  B14-DSC_3098-鞍部土地公廟位置將白石湖地區景致盡收眼底  B15-DSC_3135-前往龍船岩林蔭下的平緩步道

B13-DSC_3101-鞍部土地公廟位置採右行踏進龍船岩.JPG

B14-DSC_3098-鞍部土地公廟位置將白石湖地區景致盡收眼底.JPG

B15-DSC_3135-前往龍船岩林蔭下的平緩步道.JPG

B16-DSC_3120-經大自然剖切兩半的岩石留出只容一腳的狹窄空間  B17-DSC_3113-石縫中鑽出的翠綠枝葉風姿極為優美  B18_石船上自然剝裂兩半的巨岩

B16-DSC_3120-經大自然剖切兩半的岩石留出只容一腳的狹窄空間.JPG

B17-DSC_3113-石縫中鑽出的翠綠枝葉風姿極為優美.JPG

B18_石船上自然剝裂兩半的巨岩.jpg

B19-石英砂岩地質的龍船岩巨石(舊名石船)  B20-DSC_3116-眼前叢林間盛放的花朵搖曳生姿為大地增添色彩

B19-石英砂岩地質的龍船岩巨石(舊名石船).jpg

B20-DSC_3116-眼前叢林間盛放的花朵搖曳生姿為大地增添色彩.JPG

    「龍船岩步道碧山路支線」在鞍部土地公廟處直行是五路財神廟支線,越嶺通往大邱田地區。五路財神廟支線的親山步道可分二段來敍述,因為每段各有截然不同樣貌,

    繼續從鞍部土地公廟處出發,前段舖成平坦的石砌道路,大多是緩坡,起伏很小。道路兩側林木蓊鬱,遍佈芒萁蕨類植物。茂密的枝葉隨風搖曳,陽光穿透林蔭的光影異常亮麗。在清風吹拂下,感覺特別涼爽。路途中特別注意到設有幾處「水測基點」,用不鏽鋼做的圓筒釘住地面,例如上書「22-SO-1 40M」的字樣,應該是作為防止邊坡滑落的測量基點吧!

B21-DSC_3145-五路財神廟支線前段以石砌舖的成平坦緩坡道路  B22-DSC_3148-前段道路兩側林木蓊鬱遍佈芒萁蕨類植物

B21-DSC_3145-五路財神廟支線前段以石砌舖的成平坦緩坡道路.JPG

B22-DSC_3148-前段道路兩側林木蓊鬱遍佈芒萁蕨類植物.JPG

    走完石砌道路終點,接著進入原始的土石道路,以石樁作為分野。眼前所見大片茂密竹林,應該是農家的林地,範圍好像很廣。駐足良久,竹葉左右擺動,

沙沙響音乍現,打動沉靜的大地。走了一段距離,進入墓園區域,踩踏在滿佈泥濘的產業道路中。前幾天的雨水水漬顯然還未退去,經過雨水滋潤的岩石板塊橫堵在路中央,讓人寸步難行。

    墓園錯落在林野間、山坡地上,接近清明時節,已經可見墓主人的家族前來祭祖掃墓的蹤影。喜歡登山的人士當不會錯過這個叉路點,因為這裡是前往「石崁山」的登山口,循著稜線更可達「牛稠尾山」,小徑叉路口有路標指引。

B23-DSC_3154-石砌道路終點是土石道路以石樁作為分野有大片茂密竹林  B24-DSC_3156-墓園錯落在林野間、山坡地上己有後人祭祖掃墓的蹤影  B25-DSC_3159-墓園區域產業道路中滿佈泥濘也是前往「石崁山」的登山口

B23-DSC_3154-石砌道路終點是土石道路以石樁作為分野有大片茂密竹林.JPG

B24-DSC_3156-墓園錯落在林野間、山坡地上己有後人祭祖掃墓的蹤影.JPG

B25-DSC_3159-墓園區域產業道路中滿佈泥濘也是前往「石崁山」的登山口.JPG

    終於走出「龍船岩步道碧山路支線」-五路財神廟支線親山步道,與土石路接壤的路面以水泥鋪設,想當然而是標準的產業道路,可供汽車通行。開闊的天空給人一種心情釋放的感覺,眼前明亮田園在記憶中已經不同凡響。過往初闢的郭家景觀農舍已經用圍籬隔開,看不到昔日的景觀視野,只能調出昔日影像來回想。郭家景觀農舍的對面有大片果園與菜圃,整理得井然有序。果樹上已可看到剛剛冒出來的果實,一畦畦菜園中長滿翠綠蔬菜,看它的品種好像還不到收成時候。

    來到產業道路的丁字路口,由樹立的路標看出來,往左邊道路通往「桂香草莓園」,也是前進到石壁洞與蓮山寺的山間林道。

B26-DSC_3163-與土石路接壤的水泥路面是標準的產業道路有田園景觀  B27-DSC_3166-一畦畦菜園的翠綠蔬菜好像還不到收成時候  B28-DSC_3174-丁字路口往左邊道路通往「桂香草莓園」及石壁洞、蓮山寺

B26-DSC_3163-與土石路接壤的水泥路面是標準的產業道路有田園景觀.JPG

B27-DSC_3166-一畦畦菜園的翠綠蔬菜好像還不到收成時候.JPG

B28-DSC_3174-丁字路口往左邊道路通往「桂香草莓園」及石壁洞、蓮山寺.JPG

    從丁字路口往右邊道路前進才是通往大邱田地區,五路財神廟座落在山谷之間,方圓盡是有機農場。進出五路財神廟有二條道路連通,入口都在通往五指山的大湖街道路上。

    「武濟宮五路財神廟」是座簡易廟宇,外觀看起來年代並沒久遠,也許如招牌所說是當地人從奉祀起算有200年歷史吧!曾經問過附近人家,昔日在目前廟址是有一塊巨岩,旁邊有主祀武財神趙公明的草寮,現在已經失去蹤影。

B29-DSC_3173-從丁字路口往右邊道路前進大邱田地區  B30-DSC_3177-大邱田武濟宮五路財神廟  B31-DSC_3193-財神廟附近大邱田向日有機農場

B29-DSC_3173-從丁字路口往右邊道路前進大邱田地區.JPG

B30-DSC_3177-大邱田武濟宮五路財神廟.JPG

B31-DSC_3193-財神廟附近大邱田向日有機農場.JPG

    來到座落大湖街旁的大邱田福德宮,寬廣的廟庭是供善男信女及遊客休息的地方,也是公車小3的「大邱田」站牌位置。這座土地公廟是大邱田地區居民的守護神,香火鼎盛,常有信徒前來點香膜拜。仔細觀察福德宮的地理位置非常特別,廟後倚著幾塊嶙峋巨岩,右側是草木扶疏的邊坡。福德宮前是前往大邱田主要聚落的道路,路標指引往大邱田許氏古宅、鄉村休閒農場、358漆彈中心及清香休閒農場。斜坡道路走下去,交叉路口的左側往許氏古宅、鄉村休閒農場及358漆彈中心;右側往清香休閒農場。

    大邱田地區早年由許氏家族前來開墾定居,形成主要聚落。大邱田與東湖內溝里相近,中間隔著內溝溪底(上游)的「水尾潭」,有林間小徑相連通。東湖內溝里北天宮許三郎宮主與大邱田地區許氏家族同血脈。昔日在許氏古宅庭前遇到的年輕人是許三郎宮主的姪孫輩,兩者經筆者相互印證無誤。許三郎宮主是筆者十多年的好友,對當地人文地理如數家珍,他在北天宮(主祀玄天上帝)創設「竹夢園」,山坡竹林中小屋擺設很多親手編製的竹藝品。當中最引以為傲的佳作是巨型竹編太師椅,以自種的印度巨竹精心編製完成。

    大邱田許氏家族世居這裡已經很久,古樸宅第是由石砌而成的三合院建築。跟石崁黃氏古厝一樣,正廳建在台基上,以壘石作為駁坎擋土牆。許氏古宅前方種植大片柚子,這裡打著「鄉村休閒農場」名號,有提供附近中小學戶外教學的服務。近年來也擴增休閒設施,設358立漆彈中心,年輕人算是有腦筋趕上流行時代。

    鄉村休閒農場及358漆彈中心的場地很廣,打造著透明帳篷提供給中小學生舒適的休閒與學習環境。林蔭下除了長條木椅的設施外,保留著各式各樣的花草樹木供學生識別,以前農家使用的農具也擺放在園區各角落邊上,古樸而自然樣貌充分達到教育目的。

    與鄉村休閒農場相鄰的是清香休閒農場,梯田景致與網式栽培的有機蔬果是生態教育的一環。季節採草莓活動提供給中小學生遊樂,從留下來的珍貴畫面,每位小朋友都笑逐顏開,歡樂無窮。

B32-DSC_3191-座落大湖街旁的大邱田福德宮  B33-DSC_3194-大邱田許氏古宅、鄉村休閒農場、358漆彈中心及清香休閒農場 B34-DSC_3202-大邱田許氏古宅三合院建築外觀

B32-DSC_3191-座落大湖街旁的大邱田福德宮.JPG

B33-DSC_3194-大邱田許氏古宅、鄉村休閒農場、358漆彈中心及清香休閒農場.JPG

B34-DSC_3202-大邱田許氏古宅三合院建築外觀.JPG

B35-DSC_3209-大邱田鄉村休閒農場及358漆彈中心(打造透明帳篷)  B36-DSC_3210-大邱田鄉村休閒農場及358漆彈中心(林蔭下長條木椅)  B37-DSC_3215-大邱田清香休閒農場

B35-DSC_3209-大邱田鄉村休閒農場及358漆彈中心(打造透明帳篷).JPG

B36-DSC_3210-大邱田鄉村休閒農場及358漆彈中心(林蔭下長條木椅).JPG

B37-DSC_3215-大邱田清香休閒農場.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意山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