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街日治時期五座主要民生市場與周邊重點人文古蹟巡禮

2020.11.12. 陳韋佐 旅記

每年1115日是座落西屯區(西大墩)逢甲大學歡欣鼓舞的日子,今(2020)已經邁入第五十九週年,目前已經培育出接近20萬名畢業校友,足跡遍布海內外各階層,為社會做出貢獻。回想創校迄今的千百學子必須走出「舊臺中車站」改札門,再轉搭公車方能踏進文華路母校。每每來回奔馳於西屯路專心課業,有誰能夠注意到周遭市容建築環境。隨著歷史腳步,一直有「文化城」美譽的臺中市逐漸進化轉型中,從新穎臺中車站巍峨鋼骨主體可以感受到「臺中市」要脫胎換骨了。站前舉目所望,筆直的「臺灣大道」已經取代了舊「中正路」與「中港路」,大道兩旁有多少古蹟是否依然安在,值得吾輩深思探討。從民生消費市場開始,自日治時期迄今雖然改變不多,但是保留下來的古蹟多少也變了樣。以清領時期的「臺中省城」範圍及日治時期市街改正後的市中心為本,現有「臺中市公有零售市場」有五座,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分屬不同行政區域,所在地方也都有日本的「町」名,在其周邊也留下了多數日治時期的舊歷史建築。

將腳步輕移,讓我們依序來看臺中市五座主要民生市場的前世今生,就從「舊臺中車站」前的第一市場開始。當你再回到臺中,出了嶄新臺中車站後,眼前那有第一市場痕跡,市場內的「蜜豆冰」攤位也不知去向。其實輝煌多時的第一市場已經於1987年拆除改建成一綜合商業大樓「第一廣場」,2016年再更名為「東協廣場」。回顧臺灣日治時期歷史,這裡是「榮町」的第一座新式傳統市場-「榮町消費市場」。

B01-第一「榮町」市場原址與綠川櫻橋通(臺灣大道)

B01-第一「榮町」市場原址與綠川櫻橋通(臺灣大道).JPG

其周邊保留下來的舊古蹟建築及常民生活空間擇要者如下:

(1).舊臺中車站(19173月完工的第二代車站「臺中驛」,車站主體為紅磚造,屋頂為洋式木構造銅板瓦)

    根據歷史記錄,所稱舊臺中車站應該從日治明治38(1905)5月設站開始探討,當時的站房就跟現在許多小站一樣,例如大家熟知的台鐵幾座尚存日式木造日本瓦建築的平房小站,當時稱作「臺中停車場」,屬於第一代。明治41(1908)4月臺灣縱貫鐵路全線通車,當時在新高町臺中公園為慶祝鐵道開通建立「湖心亭」為紀念地標。後來的第二代是從大正6(1917)3月完工啟動的「臺中驛」開始,站體與月台同為「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辰野金吾式建築,即今我們所見的樣貌,被列為二級古蹟。直到20161016日臺中鐵路高架化工程通車,第三代新臺中車站啟用,第二代方始功成身退。

(2).跨越綠川的拱形橋樑-「櫻橋通」 (即臺灣大道)與「新盛橋通」(即中山綠橋)。

    「櫻橋通」即中正路,現改稱臺灣大道,昭和元年(1926) 臺中市實施地號調整及改稱町名,以綠川上的橋名作為路名。綠川「櫻橋」於大正4(1915)興建完成。「中山綠橋」係跨越綠川的拱形橋樑,興建於明治41(1908),原稱「新盛橋通」,是當年日本政府為慶祝臺灣縱貫鐵路全線通車,在臺中公園舉辦慶祝典禮而修築。

B02- 19173月完工的第二代車站「臺中驛」(舊臺中車站)    B03- 綠川拱形橋樑新盛橋通(中山綠橋)

B02-1917年3月完工的第二代車站「臺中驛」(舊臺中車站).JPG

B03-綠川拱形橋`新盛橋通(中山綠橋).JPG

(3).日治臺中規模最大的眼科診所-宮原眼科(1927年日本眼科博士宮原武熊所興建)

    宮原眼科坐落綠川旁,是由紅磚瓦構成的建築。根據網路資訊,經過九二一大地震的摧殘,一度成為雜草叢生的廢墟,令人慘不忍睹。直到「日出」經營團隊耗時一年半,結合兩位建築師、一位古蹟修復博士方始共同打造出現代感的日出宮原眼科。復古包裝的「日出」糕點(例如鳳梨酥)是最受大家歡迎的伴手禮,宮原眼科冰淇淋也是遊客必點的冰品,深受大人及小朋友喜愛,人手一杯站在廊下品嚐的滋味超好的。

(4).臺中市成功路90巷內青草街,至今仍保留原貌。

    成功路青草街原屬於第一市場的一部份,自從1978年第一市場慘遭祝融之災改建為東協廣場後,原來的青草街依然固我,至今仍保留原貌。數一數,經過繼光街商圈,往巷內走進去,雖有七間青草店販賣青草藥、青草茶,若要與萬華龍山寺青草巷相比,似乎過於清涼。

B04-日治時期臺中規模最大的眼科診所宮原眼科  B05-成功路巷內青草街

B04-日治時期臺中規模最大的眼科診所宮原眼科.JPG

B05-成功路巷內青草街.jpg

(5).興建於1936年的株式會社彰化銀行本店,在日治時期為彰化銀行本店。

    在臺灣大道與自由路轉角處座落著仿羅馬式建築,如今依然維持日治時期雄偉的外觀及文藝復興時期典雅的裝飾。這就是臺灣人創立的第一家銀行-彰化銀行,創立於明治38(1905)

(6).彰化銀行隔鄰,從日治時代佇立至今,保存良好的百年建築「全安堂」-臺灣太陽餅博物館。

    彰化銀行隔鄰有一座外觀不遜色的清水磚及水泥飾面街屋建築,具辰野式建築特色的紅磚立面,這棟街屋稱作「全安堂」,落成於明治42年(1909年),創立者為盧安。根據網路記述,這棟街屋曾經是太陽餅業者開業所在地,後來因中區沒落等因素而歇業。而後由臺灣太陽餅博物館執行長陳瑛宗等人接手,於民國10452日開幕。這間博物館是為紀念太陽餅的發明人,人稱阿明師魏清海老先生。館內介紹太陽餅等糕點的製程及相關展覽、藝文活動,賣店內的太陽餅係以直系傳承下來的手藝製作,自吃或送禮兩相宜。

B06-臺灣大道上興建於1936年的彰化銀行本店  B07-彰化銀行隔鄰,百年建築全安堂-臺灣太陽餅博物館

B06-臺灣大道上興建於1936年的彰化銀行本店.JPG

B07-彰化銀行隔鄰,百年建築全安堂-臺灣太陽餅博物館.JPG

(7).台中歷史最悠久的的臺中公園興建於日治時期的「新高町」,當時公園內的大土丘(砲台山)為台中古名「大墩」的發源地,其週邊為台中早期發展地區之一。

a.公園內「日月湖」是綠川流經形成的天然水塘

b.市定古蹟「湖心亭」建於日月湖水塘邊,是臺中市的精神象徵,也是臺中市政府的府徽意象來源。

c.公園內其他較有價值的歷史建築有-望月亭、更樓、放送頭和神社鳥居等。

    從自由路進入臺中公園,第一眼所看到的是「日月湖」中的間歇性噴泉水柱,環湖行道是成列碩大的「金龜樹」,「湖心亭」、中正橋與湖畔小船編織成一幅美麗畫面。「湖心亭」屋簷是群鴿日夜棲息的地方,中正橋橋上是觀賞群鴿翱翔的最佳位置。繼續往前走,小山丘上矗立一座「望月亭」。它的原址在自由路公園入口處附近,臺灣省城大北門(坎孚門)的門上樓,稱為「明遠樓」。根據歷史資料,明治36(1903) 臺中公園落成,當時台灣地方士紳請願留城門作為紀念,便於1028日,將門樓移到公園內的砲台山旁現址。台灣光復後,1948年經重新整修改名為「望月亭」。登亭後將會發現清光緒17(1891) 臺灣知縣黃承乙所題的「曲奏迎神」匾額,是臺中公園內歷史最悠久的紀念物。

    從「望月亭」右側坡道走下來,「更樓」就位在眼前。根據網路資訊,「更樓」是台中仕紳吳鸞旂公館之正門門樓,於清光緒15(1889)建造,位置在當時的新庄子,即今東區大智路30號一帶。1983年時「更樓」被遷建在臺中公園現在位置,經仔細端詳,部份字畫已經剝落,還好仍留存許多對聯文句,富涵詩意。二層式中式更樓建築物造型古樸,相信是台灣碩果僅存的更樓遺蹟。

B08-新高町臺中公園內日月湖與湖心亭  B09-新高町臺中公園內望月亭  B10-新高町臺中公園內更樓

B08-新高町臺中公園內日月湖與湖心亭.JPG

B09-新高町臺中公園內望月亭.JPG

B10-新高町臺中公園內更樓.JPG

        緊依「日月湖」,位在「湖心亭」對面廣場樹立著「放送頭」(廣播擴音台),在台北二二公園內也可看得到。建造於昭和10(1935),台灣光復後由中國廣播公司台中廣播電台接收,一直使用到1960年代才停用。

        在「更樓」後面有孔子立像,循著兩列半毀不全的石燈座前進即達,這處是日治時期「台中神社(縣社)」位置,昭和17(1942)時主體被拆除,改立兒玉源太郎紀念銅像座,二戰後被拆除。現在的孔子像是1973年由台中與日本的獅子會共同捐贈立於兒玉源太郎基座上。原台中神社(縣社)的石橋、銅馬、狛犬、鳥居等,目前都放倒在臺中公園內遺址原地。

    從「望月亭」左側坡道走下來,當會看到2015年由臺中市舉辦的臺灣燈會「吉羊康泰」主燈,仍舊安座在廣闊草坪上。其後方有座小山丘,登上一看,立著「抗日忠勇將士民眾紀念碑」,旁邊的碩大老樹名叫「爪哇合歡」。根據歷史記錄,這座「砲台山」原是東大墩孤丘(海拔89公尺),為日治時期的臺中市第一高峰。追溯歷史,明治41(1908)日本政府為紀念台灣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對於台灣的貢獻,在此立了大理石雕像。台灣光復後,於1947年拆除大理石雕像,改建為抗日紀念碑。「砲台山」名稱由來有兩種說法,其一為清康熙年間,台灣鎮總兵藍廷珍平朱一貴事件時,於大墩街旁置高點處架設兩門砲,而得砲台山之名。其二為1895年時日本攻打台灣,在此地架設三座大砲以防止台灣反抗軍,之後就稱為砲台山。

B11-新高町臺中公園內放送頭  B12-新高町臺中公園內神社鳥居  B13-原砲台山位置今為抗日忠勇將士民眾紀念碑

B11-新高町臺中公園內放送頭.JPG

B12-新高町臺中公園內神社鳥居.JPG

B13-原砲台山位置今為抗日忠勇將士民眾紀念碑.JPG

沿著臺灣大道來到三民路十字路口,可從外觀瞧見自大正六年(1917)11月創設迄今都還保留原貌建築的第二公有零售市場,日治時期的「新富町」三丁目位置,故稱為新富町市場。這座市場的特色是以品質精美及較高售價物品為當時的新富町日本人服務,因此又有「日本人市場」的雅稱。市場主體建築屬三翼放射狀建築型態(第一市場與它同樣式),中央以一座歷史建築「六角樓」為其核心。「六角樓」開放自由參觀,進門就可目睹原始模型,還陳列各種當時代的老舊文物,不時有幼稚園師生前來戶外教學。其門口周邊商店建築物仍舊保留原始風貌,前埕擺設整列的看板,將過往台中市街舊歷史畫面及市場內美食攤位一一展現。在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的思維下,充滿了文化、歷史、人情及庶民美食。

市場內有座市場攤販的信仰中心-「武德宮」,1946年建造,主祀關聖帝君,配祀媽祖。這座市場的庶民美食-古早味滷肉飯極為響叮噹,夏暑之際再配上台中獨有的「蔴薏湯」,更加美味可口。另有排隊美食,菜頭糕、冰紅茶、福州丸等,位在三民路市場入口。繞出市場後,周邊還有幾家水果攤商,顯得落寞許多,不像二十多年前的繁榮景象。這裡原本是台中重要的水果批發地區,因場地不足、交易問題等因素,於1997年轉移至中清交流道附近的新果菜市場。

市場周邊休閒景點為「柳川河岸景觀步道」,在夜晚燈光投射下,越夜越美麗。

B14-臺灣大道上第二市場入口的古早味滷肉飯攤商  B15-第二新富町消費市場的核心「六角主樓」  B16-第二市場周邊的柳川河岸景觀步道

B14-臺灣大道上第二市場入口的古早味滷肉飯攤商.JPG

B15-第二新富町消費市場的核心「六角主樓」.JPG

B16-第二市場周邊的柳川河岸景觀步道.JPG

漫步在柳川東街上聽潺潺流水聲,不久來到位於昭和12(1937)12月創設迄今的臺中市第五公有零售市場,日治時期稱「旭町消費市場」,位置在現今西區大明街。從外觀看起來跟一般傳統市場沒什麼兩樣,可是環繞一周後發現屋簷上露出日式建築之黑色屋瓦,堪為歷史見證。市場的國民美食都位於樂群街上,手工蚵仔麵線最受饕客青睞。

B17-第五市場傳統市場外觀及街上國民美食  B18-第五「旭町」消費市場日式建築之黑色屋瓦

B17-第五市場傳統市場外觀及街上國民美食.JPG

B18-第五「旭町」消費市場日式建築之黑色屋瓦.JPG

緊鄰的「臺中文學館」是近年來很夯的文學主題公立博物館,位置在柳川東路與自立街交會處。這塊日治時期警察宿舍群是由檜木搭建的古老日式風格建築,建造於昭和7(1932),包含六棟館舍-常設館、主題特展館、研習講堂、主題餐廳、兒童文學區及行政中心。以「臺中文學」為主題,推廣在地文化,讓文學走進日常生活中。目前經常作為音樂演奏及各種演講、表演場地,文風頂盛。尤其在盤枝結錯的巨大老榕樹下欣賞經典表演,實在是人生一大享受。每座館舍都有不斷更新的主題可供參觀,還有常設兒童文學展,真正成為文青休閒好去處。一直與「臺中文學館」日式建築相伴的老榕樹是最大景觀夯點,被形容為感覺有神仙居住的老榕樹。榕樹公要不是座落在這處,應該已經成為鄉民的祭拜神祇。

B19-臺中文學館是日治時期警察宿舍群由檜木搭建的古老日式風格建築  B20-臺中文學館表演場地及現場音樂演奏  B21-被形容為感覺有神仙居住的老榕樹

B19-臺中文學館是日治時期警察宿舍群由檜木搭建的古老日式風格建築.JPG

B20-臺中文學館表演場地及現場音樂演奏.JPG

B21-被形容為感覺有神仙居住的老榕樹.JPG

從第五市場再出發必然挖到寶,因為臺中市西區擁有許多日治時期古蹟建築物,多數仍在使用中,尚未從歷史文化舞台退下來。位於林森路33號的台中刑務所演武場建於昭和12(1937),當初是提供作為刑務所(今臺中監獄)司獄官練武之場地。進門首見是主館-惟和館,採和洋折衷磚造的日式建築,原為柔道、劍道使用空間。20123月起臺中市政府委託財團法人道禾教育基金會經營,定名為「道禾六藝文化館」。

B22-林森路上台中刑務所演武場   B23-台中刑務所演武場傳習館及老榕

B22-林森路上台中刑務所演武場.JPG

B23-台中刑務所演武場傳習館及老榕樹.JPG

 

穿過府後街頹廢的古老建築「臺中地方法院舊宿舍群」及「臺中刑務所官舍群」,無意間踏進清領時期的臺灣府儒考棚(又稱臺灣省城儒考棚)。臺灣府儒考棚位於西區府後街38-8號,即臺中州廳(原臺中市政府)的後方,也緊鄰臺中市警察局第一分局(三民路一段178),目前修建中。第一分局也是一座歷史建築,建於昭和九年(1934)。根據網路資訊,臺灣府儒考棚建築主體為五開間,均為福州木構架工法之官署格局作法,原為清光緒17(1891)新建省會臺灣府小北門街內建築群之一,是臺中市目前僅存之清領時期建築遺構。進入儒考棚前廣場可以看到仿南京、江南貢院考棚,是科舉考生的科考「號舍」,讓遊客可以觀景體驗古時候在考棚空間內寫文章及夜晚臥床的情境。

B24-府後街上臺中地方法院舊宿舍群  B25-清領時期臺灣府儒考棚之仿考生科考「號舍」  B26-建於昭和九年臺中市警察局第一分局

B24-府後街上臺中地方法院舊宿舍群.JPG

B25-清領時期臺灣府儒考棚之仿考生科考「號舍」.JPG

B26-建於昭和九年臺中市警察局第一分局.JPG

    根據歷史資料,位於西區民權路99號的臺中州廳(原臺中市政府)是清治末期清廷所興建「元誠考堂」的現址,「元誠考堂」在日治大正元年(1912)陸續拆除,今僅存上述西側的儒考棚。現在所見的宏偉建築是在昭和13(1938)完成,整體設計為仿法國馬薩風格,正立面具有明顯的「馬薩」式屋頂。一樓入口玄關有多立克式柱子,設有「車寄」(意指車子靠近的地方),這是日治時期官署建築的重要特徵。主體為L型平面二層樓建築,建築正面向東,中央有塔式突出建築,正立面左右各段「角樓」用以完整銜接兩翼建築物,二樓則採愛奧尼克柱式,退縮的陽臺強化立面的陰影效果。

    根據歷史資料,位於西區民權路97號的臺中市役所興建於明治44(1911),為臺中市第一棟鐵筋混凝土建築,採用包括磚構造、木構造、鐵筋混凝土構造及鋼構等組合而成,建築形式為「辰野式」仿巴洛克風格。從外觀,聳柱式入口為第一眼接觸印象,再環顧左右是挑高二層柱列式的門廊,仰頭所見的華麗圓頂是用八組木屋架組成的,山牆則加以勳章飾,十足美觀。建成的時候作為「臺中廳公共埤圳聯合會事務所」,1945年台灣光復以後,幾經不同機關使用。2016年重新開放委外由古典玫瑰園經營,作為餐廳與小型藝文展覽空間。室內空間、桁架都保留原貌,讓人感受到滿滿的文藝氣息,是個休閒聚會、用餐的好去處。

B27-民權路上臺中州廳(原臺中市政府)  B28-民權路上臺中市役所

B27-民權路上臺中州廳(原臺中市政府).JPG

B28-民權路上臺中市役所.JPG

    接著放開腳步來到位於「舊臺中車站」後站地區,即舊臺中後火車站、二十號倉庫建築群、二十號倉庫建築群旁的復興路寄宿舍等。在2016年新臺中車站還沒落成啟用之前,前往復興路的旅客都必須經由後站進出。跟上述倉庫建築打照面,如今這些留存的老舊建築已然成為臺中市的歷史建築,引人懷念。舊後站原為糖業鐵路車站,1950年代整建成現在的建築體,現況看起來有點頹廢。不久的將來,一旦「臺中車站鐵道文化園區」打造成型,舊臺中車站周邊從大智路到民族路之間的新舊鐵道空間將是一大旅遊亮點,必然成為臺中市鐵道文化與經濟的新地標。根據網路資訊,逢甲大學USR大學社會責任團隊在這塊文創新領域會留下著墨影子,非常期待。

B29-舊後站原為糖業鐵路車站為1950年代整建的建築體  B30-舊後站旁二十號倉庫建築群

B29-舊後站原為糖業鐵路車站為1950年代整建的建築體.jpg

B30-舊後站旁二十號倉庫建築群.jpg

    從「舊臺中車站」後站走出來,越過復興路就是位於臺中市南區的「舊臺中酒廠」。根據歷史資料,該酒廠創立於大正3(1914),是座民營酒廠「赤司製酒場」,1947年後轉為台中酒廠。2009年更名為「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2018730日再更名為「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目前是台灣唯一公辦公營的文資園區。踏進廣闊園區,逐一走遍各展館,當發現製酒文化在這裡落地生根。繞行之下,除了觀賞到日治時期的歷史建築外,原封不動的製酒機具設備,足以滿足遊客的求知欲。

B31-舊臺中酒廠更名為「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  B32-復興路的舊臺中酒廠是日治時期歷史建築  B33-舊臺中酒廠建築物設雅堂館供人參觀並瞭解釀酒文化

B31-舊臺中酒廠更名為「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JPG

B32-復興路的舊臺中酒廠是日治時期歷史建築.JPG

B33-舊臺中酒廠建築物設雅堂館供人參觀並瞭解釀酒文化.JPG

    與「舊臺中酒廠」緊鄰的是臺中市第三市場,詳細地址是臺中市南區台中路90號,兩區有小巷連通。市場門口樹立著「玉聖宮」牌坊,該座媽祖廟於1947年建立在市場內,是當地民眾的媽祖信仰中心。日治時期所保留下來的部分市場結構體,目前只能在玉聖宮左側巷子牆壁觀看得到。經詢商家,確證此事。根據網路資訊,臺中市第三市場初建歷史可追溯至大正11(1922)開設的櫻町消費市場,其後才是建於敷島町的第三座新式傳統市場,昭和七年(1932)再移至現在位置。

B34-第三市場目前繁榮景象  B35-第三「敷島町」消費市場部分市場結構體牆壁在玉聖宮左側巷子裡

B34-第三市場目前繁榮景象.JPG

B35-第三「敷島町」消費市場部分市場結構體牆壁在玉聖宮左側巷子裡.JPG

    沿著新臺中車站高架軌道下方往北走,經過站前國道客運轉運站,前方就是以前的陸軍干城營區,筆者民國65年間服役所在地。經過新臺中車站左側道路,攤販雲集,是個路邊雜陳市場,原「建國市場」遷移前後的台灣居民路邊攤文化產物。再往前方南京路前行,來到位於東區南京路34號的第四公有零售市場,現況只留存歷史建築,沒有市場街景,目前正在整修中。根據資訊,預計規劃為漫插畫家進駐基地,後來計畫改為青年文創基地或小農市集,相信很快會以新面貌問世。第四市場位於臺中市東端的干城町,建於昭和六年(1931),當時名為干城町消費市場。在第四市場對面是臺中市東區石頭灘干城福德祠,廟前立碑記述「本祠起源史無記載,應於清代肇造,清雍正二年(1724)墾首藍天秀、張嗣徽入墾,漢族移民隨之遷入」。碑文說明「石頭灘」名稱由來,並刻石為土地公神尊開基建廟。仔細觀察供桌上的石爐刻記為日治大正三年(1914),推估該廟迄今已有百多年歷史。

B36-新臺中車站左側道路路邊雜陳市場  B37-第四「干城町」消費市場現況非營運中傳統市場正整修中  B38-南京路上建於昭和六年的第四「干城町」消費市場外觀

B36-新臺中車站左側道路路邊雜陳市場.JPG

B37-第四「干城町」消費市場現況非營運中傳統市場正整修中.JPG

B38-南京路上建於昭和六年的第四「干城町」消費市場外觀.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意山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