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兄弟旅遊八天山東行采風紀實(5)

陳韋佐旅記 2019.01.03

【第五天】20181231-星期一

    經過昨午東嶽泰山的洗禮,夜宿泰安市銀座佳悅酒店。晨起約七點半鐘,酒店前停車場停滿私家車,遠處連綿起伏山脈讓大地更加綺麗。今早第一個探訪景點是曲阜市孔廟,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祭祀孔子的廟堂,佔地達20公頃,台北孔廟真的小巫見大巫,一直心嚮往之。

    九點正,我們就出現在孔廟景區入口城樓門前,高高的「萬仭宮牆」(是清乾隆皇帝親筆御書)門額映在大家眼瞼。此時已經有不少遊客,我們集合在「萬仭宮牆」前拍攝團體照,以資紀念。隨後穿越「仰聖門」,前方牌坊鐫刻著「金聲玉振」四大字,李導希望從此地起跟著他的腳步走,因為範圍實在太廣了。孔廟共有九進院落,孔廟外大門「仰聖門」為中軸線起點,它是明清時期曲阜的正南門,門上有「萬仞宮牆」四大字,門後則為「金聲玉振」牌坊。

    緊接著走到所謂的第一道門-「櫺星門」,建於明永樂年間,門前立有著名「下馬碑」。曾經造訪過台南孔廟,在東「大成坊」外北側也立有一塊「下馬碑」,就在南門路上,「全臺首學」金字橫匾的左下側,是相同規制的沿襲。從「櫺星門」放眼望去的牌坊是「太和元氣」,再過去是「至聖廟」。

    當我們來到「聖時門」跟前,這裡是所謂的第二道門,李導說這時才真正進入孔子廟。出了「聖時門」,廣闊的高大林木叢震懾大家,紛紛趨近細瞧,千年以上的古樹原來是「圓柏」,高聳入天際。古老「圓柏」都圍掛著名牌,標示它的樹籍。沿著中軸線慢步欣賞左右兩邊「圓柏」樹林的風姿,不知不覺走到第三道門-「弘道門」,在此周遭最顯目的景物是圓柏巨大樹瘤,隨處可見。駐足「弘道門」左前方解說牌,其上書寫著「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語出自論語衛靈公編。

    再來是「大中門」,其左前方解說牌書寫著「大中門始建於宋代,是北宋時孔廟的大門,明弘治十三年(西元1500)重修,清乾隆時,高宗御書匾額。」。經過「大中門」後,李導已經在「明永樂碑亭」前等候我們,告訴我們前進到孔廟「大成殿」後折回,集合地點的出口位置,也就是前往下一景點「孔府」出口方向。從這個起點開始,就是歷代所建碑亭,存放著歷代君王讚頌孔子的碑記,總共有55塊。因為太多了,限於編輻僅能擇幾塊代表性碑記分享。

    繼續前進,環視四周碑亭無數,讓人不知從何啟始參觀。所站位置屬於明代的碑亭院落,廣闊的圓柏林下錯落著皇帝御碑,記述對孔子的讚頌文。眼前直立的是「明成化碑」,由「贔屭」馱負,屬一般規制。贔屭相傳是龍生九子之一,貌似龜而好負重,力大可馱負三山五嶽,屬於靈禽祥獸。仔細看所立解說牌,該碑立於明成化四年(西元1468),明憲宗御制碑文,極力贊頌孔子及其思想,是曲阜諸碑中對孔子推崇最高的一幢。其書法渾厚莊嚴,收放得體,多為楷書臨摹的範本。

    緊鄰的是「明洪武碑亭」,所立解說牌顯示,該亭始立於明洪武四年(西元1371),弘治十二年(西元1499)毀於火災,弘治十六年(西元1503)重立。現存碑亭為民國年間重建。當環繞碑亭四周,有幾塊碑記,其中一塊的文字清晰可辨,碑記上寫著「恭謁闕里廟庭行釋………正德己卯秋八月……」,由所述內容方印證曲阜孔廟原稱「闕里廟」。

    接著走到「奎文閣」,樓閣由木頭蓋成,不使用任何一根鐵釘,結構異常的堅固。根據資料敘述得知,奎文閣是收藏歷代帝王所賜書籍字畫的藏書樓,建於宋天禧二年(西元1018)。圍牆旁有一座明清所立的「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石碑,是當年歷代帝王抵達孔廟時,必須在此下轎下馬,以表示對孔子的尊敬。

    奎文閣的後方是「十三碑亭」,位於孔廟第六進院落的東西兩門之間,即在我們踏進「大成門」前東西兩側院內。專為保存封建皇帝御製石碑而建,習稱「御碑亭」。十三碑亭均為木構,呈正方形,重檐八角,彩繪斗拱,總計歷代君王讚頌孔子的碑記共有55塊。

    孔廟主體建築「大成殿」以中軸線上的「大成門」為主,大成門前龍柱巧奪天功,英姿煥發。過了大成門就是「杏壇」,根據資料敘述得知,這個區域是第七進院,為孔子生前講學授徒之處,為孔廟三大主體建築之一,由孔子第45代孫所建。杏壇建於宋天聖二年(西元1024),現今所見「杏壇」二字是由乾隆皇帝所題。這裡栽植一大片古老「杏樹」,杏壇內立著一塊「杏壇碑」,鐫刻碑文內容正好遇到一位導遊在解說。

    終於來到「大成殿」跟前,可以真正來向孔子頂禮膜拜。大成殿建築面寬九間,四周繞有簷柱28根精雕龍柱,刻工精巧,為世間罕見。多數遊客在殿前參香,抬頭一望殿前懸掛著「生民未有」匾額,殿內立有孔子彩塑立像。大成殿內是由32根木柱支撐,天花藻井鑲有金箔,四周懸掛著歷代皇帝所頒賜的匾額。

B173-曲阜市孔廟_舊城牆(萬仭宮牆)  B174-曲阜市孔廟_金聲玉振牌坊  B175-曲阜市孔廟_櫺星門牌坊

B173-曲阜市孔廟_舊城牆(萬仭宮牆).JPG

B174-曲阜市孔廟_金聲玉振牌坊.JPG

B175-曲阜市孔廟_櫺星門牌坊.JPG

B176-曲阜市孔廟_太和元氣牌坊  B177-曲阜市孔廟_至聖廟牌坊  B178-曲阜市孔廟_聖時門牌坊

B176-曲阜市孔廟_太和元氣牌坊.JPG

B177-曲阜市孔廟_至聖廟牌坊.JPG

B178-曲阜市孔廟_聖時門.JPG

B179-曲阜市孔廟_圓柏古樹  B180-曲阜市孔廟_弘道門  B181-曲阜市孔廟_圓柏巨大樹瘤

B179-曲阜市孔廟_圓柏古樹.JPG

B180-曲阜市孔廟_弘道門.JPG

B181-曲阜市孔廟_圓柏巨大樹瘤.JPG

B182-曲阜市孔廟_大中門  B183-曲阜市孔廟_明永樂碑亭  B184-曲阜市孔廟_明成化碑

B182-曲阜市孔廟_大中門.JPG

B183-曲阜市孔廟_明永樂碑亭.JPG

B184-曲阜市孔廟_明成化碑.JPG

B185-曲阜市孔廟_明洪武碑亭  B186-曲阜市孔廟_明洪武碑亭碑記  B187-曲阜市孔廟_奎文閣

B185-曲阜市孔廟_明洪武碑亭.JPG

B186-曲阜市孔廟_明洪武碑亭碑記.JPG

B187-曲阜市孔廟_奎文閣.JPG

B188-曲阜市孔廟_十三碑亭之一  B189-曲阜市孔廟_大成門  B190-曲阜市孔廟_大成門之龍柱

B188-曲阜市孔廟_十三碑亭之一.JPG

B189-曲阜市孔廟_大成門.JPG

B190-曲阜市孔廟_大成門之龍柱.JPG

B191-曲阜市孔廟_杏壇  B192-曲阜市孔廟_古杏樹  B193-曲阜市孔廟_杏壇碑文解說

B191-曲阜市孔廟_杏壇.JPG

B192-曲阜市孔廟_古杏樹.JPG

B193-曲阜市孔廟_杏壇碑文解說.JPG

B194-曲阜市孔廟_大成殿  B195-曲阜市孔廟_大成殿之生民未有匾額  B196-曲阜市孔廟_大成殿孔子像

B194-曲阜市孔廟_大成殿.JPG

B195-曲阜市孔廟_大成殿之生民未有匾額.JPG

B196-曲阜市孔廟_大成殿孔子像.JPG

    按進入孔廟前約定時間,我們從孔廟的右中側門轉入孔府連絡道的紀念品商街,直達孔府大門。孔府又稱「衍聖公府」,是孔子家族世襲後代居住的宅院。北宋宋仁宗至和二年(西元1055)封孔子的嫡系46世孫為「衍聖公」,並在曲阜建起衍聖公府,之後孔府便一直是歷代衍聖公的府第,直至最後一位衍聖公隨國民政府遷往台灣為止。孔府曾多次重修和改建,今日我們所見的孔府建築是明代孔子55世孫衍聖公孔希學在世時,洪武十年(西元1377)所建,其後於清代續有重修。

    孔府佔地 12,000 多平方公尺,根據資料敘述得知,內共有廳、堂、樓、軒等各式建築 463 間,居中為主體建築部分,分為官衙和內宅部分,兩旁是家廟和學院,後方的則是花園。經過重光門,意即「恩賜重光」,就進入孔府大堂-官衙,這所在是衍聖公辦理公務和接見訪客的地方。內面可以進入參觀,保留中式客廳擺設、牌坊匾額、石碑雕刻等。官衙的桁樑木構異常鮮明,工法精巧華麗。

    內宅是衍聖公及其家眷私人日常起居生活的地方,可看到一些書房、日用居室等地方。孔府後花園景致跟以前所造訪的江南庭園相比差了許多,信步參觀花園內「鐵山園壁畫」後,側過鐵山園圍牆,就從後門出口走出孔府,眼前看到遊客馬車正載客往前緩緩而行。

B197-曲阜市_孔廟與孔府連絡道(商街)  B198-曲阜市孔府_大門(聖府)  B199-曲阜市孔府_聖人之府

B197-曲阜市_孔廟與孔府連絡道(商街).JPG

B198-曲阜市孔府_大門(聖府).JPG

B199-曲阜市孔府_聖人之府.JPG

B201-曲阜市孔府_重光門(恩賜重光)  B202-曲阜市孔府_官衙(大堂所在)  B203-曲阜市孔府_官衙桁樑木構

B201-曲阜市孔府_重光門(恩賜重光).JPG

B202-曲阜市孔府_官衙(大堂所在).JPG

B203-曲阜市孔府_官衙桁樑木構.JPG

B204-曲阜市孔府_大堂(擺置文物-1)  B205-曲阜市孔府_大堂(擺置文物-2)  B206-曲阜市孔府_大堂(擺置文物-3)

B204-曲阜市孔府_大堂(擺置文物-1).JPG

B205-曲阜市孔府_大堂(擺置文物-2).JPG

B206-曲阜市孔府_大堂(擺置文物-3).JPG

B207-曲阜市孔府_二堂(擺置文物-1)  B208-曲阜市孔府_二堂(擺置文物-2石碑)  B209-曲阜市孔府_二堂(擺置文物-3)

B207-曲阜市孔府_二堂(擺置文物-1).JPG

B208-曲阜市孔府_二堂(擺置文物-2石碑).JPG

B209-曲阜市孔府_二堂(擺置文物-3).JPG

B210-曲阜市孔府_前堂樓庭院太湖石  B211-曲阜市孔府_前堂樓屋簷  B212-曲阜市孔府_從前堂樓庭院仰望貪奎樓

B210-曲阜市孔府_前堂樓庭院太湖石.JPG

B211-曲阜市孔府_前堂樓屋簷.JPG

B212-曲阜市孔府_從前堂樓庭院仰望貪奎樓.JPG

B213-曲阜市孔府_前上房  B214-曲阜市孔府_前上房(古文物1)  B215-曲阜市孔府_前上房(古文物2)

B213-曲阜市孔府_前上房.JPG

B214-曲阜市孔府_前上房(古文物1).JPG

B215-曲阜市孔府_前上房(古文物1).JPG

B216-曲阜市孔府_前堂樓(對聯)  B217-曲阜市孔府_前堂樓(松筠永春匾額)  B218-曲阜市孔府_後堂樓

B216-曲阜市孔府_前堂樓(對聯).JPG

B217-曲阜市孔府_前堂樓(松筠永春匾額).JPG

B218-曲阜市孔府_後堂樓.JPG

B219-曲阜市孔府_後花園(鐵山園壁畫)  B220-曲阜市孔府_後花園(鐵山園圍牆一隅)  B221-曲阜市孔府_後門出口遊客馬車

B219-曲阜市孔府_後花園(鐵山園壁畫).JPG

B220-曲阜市孔府_後花園(鐵山園圍牆一隅).JPG

B221-曲阜市孔府_後門出口遊客馬車.JPG

    午後接近3點時刻我們來到「台兒莊運河古城」,停車場位於古城西門外,由此進入遊客中心,「畫舫」已經停泊於碼頭等候遊客登臨。遊客進入台兒莊運河古城景區有2種選擇,一是坐景區大巴,另一是坐「畫舫」暢遊於運河上。雖然距離古城景區碼頭不是很遠,能夠一覽運河美麗風光也是一種旅遊體驗。沿岸的「台兒莊大戰紀念館」、「徽派建築」與垂柳落在運河的波影讓人心曠神怡。

    上了古城景區碼頭,觸目所及的景象是「天下第一莊」台兒莊古城樓。京杭運河環繞著台兒莊古城,是世界上最長的古代運河。明萬曆34(西元1604)因京杭運河台兒莊段管理維護之需,河道總督曹時聘奏請在台兒莊段運河沿線設立郵驛、公署等機構,台兒莊開始成為區域商貿重鎮,清朝年間因商家繁盛而受乾隆皇帝封為「天下第一莊」。經仔細打量城樓的建築結構,台兒莊城牆是以磚頭疊砌,資料顯示目前的磚牆是清咸豐7(西元1857)所改建。之前,清顺治4(西元1647)時,蔣鳴玉等所建的台兒莊為土城,翌年竣工。土城南傍運河,東西2.5公里,南北1.25公里。目前的台兒莊古城景區是2009年至2013年期間經重建後的樣貌,因早在19383月的台兒莊大戰時已嚴重毀損、化為廢墟。古城佔地2平方公里,位於中國山東省棗莊市東南,處於京杭大運河的中心點。

    乘坐「畫舫」時,從河面上已經一睹橫跨運河廊橋之風采,踏入景區後更能貼近觀望,所展現出詩情畫意的氛圍。其對面「參將署」,是明代所設公署機構的建築,群鴿盤旋在屋脊之上任意翱翔,將景區點綴得有聲有色。接著來到「水陸通衢」牌坊前,算是要進入街景區域,李導在「參將署碼頭」旁交待自由活動注意事項與集合搭車時間。抬頭望向牌坊,醒目的「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歡迎您」大字迎著台灣來的貴賓。隨後大家跟著領隊腳步進入古城,清代街景樣貌呈現眼前,徽派建築、客家建築,甚至歐式建築都一一是我們即將探索對象。

 B222-台兒莊運河古城西門處碼頭「畫舫」  B223-運河沿岸之台兒莊大戰紀念館  B224-運河沿岸之徽派建築

B222-台兒莊運河古城西門處碼頭「畫舫」.JPG

B223-運河沿岸之台兒莊大戰紀念館.JPG

B224-運河沿岸之徽派建築.JPG

B225-「天下第一莊」台兒莊古城樓  B226-古城內橫跨運河之廊橋  B227-古城內參將署

B225-「天下第一莊」台兒莊古城樓.JPG

B226-古城內橫跨運河之廊橋.JPG

B227-古城內參將署.JPG

B228-古城內「水陸通衢」牌坊  B229-古城內京杭古運河之舟楫  B230-古城內之清代街景樣貌

B228-古城內「水陸通衢」牌坊.JPG

B229-古城內京杭古運河之舟楫.JPG

B230-古城內之清代街景樣貌.JPG

    如同江南水鄉風情,傳統雅致的山東台兒莊古城仍保留著清代街景樣貌,小橋流水在沿岸垂柳的映襯下更顯得詩情畫意。街樓古色古香,值此季節浮在河面的薄冰清晰可見,整體畫面之美麗意境可圈可點。

    慢步在清代街景裡,隨處都可以將時光拉回到當時期,市井各種行業百態描繪得淋漓盡致。有如真人塑像擺置在街角,展示的是鞋匠工藝、弦音吟唱和剃頭師傅等等,栩栩如生,煞是有趣。

B231-古城內清代街景_ 運河小橋流水  B232-古城內清代街景_街樓古色古香  B233-古城內清代街景_河面薄冰

B231-古城內清代街景_ 運河小橋流水.JPG

B232-古城內清代街景_街樓古色古香.JPG

B233-古城內清代街景_河面薄冰.JPG

B234-古城內清代街景_鞋匠工藝  B235-古城內清代街景_弦音吟唱  B236-古城內清代街景_剃頭師傅

B234-古城內清代街景_鞋匠工藝.JPG

B235-古城內清代街景_弦音吟唱.JPG

B236-古城內清代街景_剃頭師傅.JPG

    在李導帶領下一行人來到「中國運河招幌博物館」,樓閣分列兩側,居中矗立一座龍口噴泉,上書「大河行舟」碑文。進入館內可以嗅出一股商業氣息,在傳統商販的進門處都會擺上招財進寶的吉祥物,這裡所擺置的是「招財舉寶佛」。

    第一眼看到「招幌」兩字真不曉得是何意義,還好經探索資訊得知原本就是中國店鋪的招牌和幌子。招幌又稱幌子,是現在廣告的雛形,分別是店鋪和行業的標誌,是中國商業習俗的表現形式之一。招幌博物館以「城匯商脈·誠聚商萃·承繼商魂」為宗旨,展陳民國前各式招幌,復原古運河流域著名中華老字號,再現當時市井商販貿易場景。引領遊客穿越時空,追憶盛世繁華,重溫古城舊夢,體驗京杭大運河絢麗多姿的商業文化風情。

    進入招幌博物館參觀,所還原的古商販貿易場景無法盡述,依個人觀點較吸引我的有中和堂藥舖、京廣雜貨舖、打鐵舖、樂器舖、拉影片箱和兒戲玩藝等。

    出了招幌博物館,走到「昇平」牌坊跟前,一旁直立著石碑古文物,鐫刻著「山東第一閘」五大字,趨前一觀,門額上書「台莊閘官署」,應該也是明代所設公署機構。

    緊鄰的「蘭婷書寓」,曾是一座古時候接待達官貴人的青樓,進門處櫃檯有一位站立的「媽媽桑」(現在俗),上頭有青樓姑娘花名掛牌。

B237-中國運河招幌博物館  B238-中國運河招幌博物館_大河行舟碑  B239-中國運河招幌博物館_招財舉寶佛

B237-中國運河招幌博物館.JPG

B238-中國運河招幌博物館_大河行舟碑.JPG

B239-中國運河招幌博物館_招財舉寶佛.JPG

B240-中國運河招幌博物館_中和堂藥舖  B241-中國運河招幌博物館_京廣雜貨舖  B242-中國運河招幌博物館_打鐵舖

B240-中國運河招幌博物館_中和堂藥舖.JPG

B241-中國運河招幌博物館_京廣雜貨舖.JPG

B242-中國運河招幌博物館_打鐵舖.JPG

B243-中國運河招幌博物館_樂器舖  B244-中國運河招幌博物館_拉影片箱  B245-中國運河招幌博物館_兒戲玩藝

B243-中國運河招幌博物館_樂器舖.JPG

B244-中國運河招幌博物館_拉影片箱.JPG

B245-中國運河招幌博物館_兒戲玩藝.JPG

B246-古城內清代街景_台莊閘官署  B247-古城內清代街景_蘭婷書寓  B248-古城內清代街景_蘭婷書寓青樓姑娘牌

B246-古城內清代街景_台莊閘官署.JPG

B247-古城內清代街景_蘭婷書寓.JPG

B248-古城內清代街景_蘭婷書寓青樓姑娘牌.JPG

    台兒莊戰役發生在19383月,古城內清代街景一角將當時守軍奮鬥的模擬實景呈現給遊客觀看。其四周都是當時巷戰遺跡,彈痕累累,千瘡百孔。走過「望河樓」與天主教堂,進入中與街,招幌博物館陳設的「中和堂藥鋪」場景就在這裡。舉目所見盡是殘樓遺跡,牆壁上的彈孔痕跡歷歷在目。

    再深入商店街,霍然發現很熟悉的台灣味,有台灣味燒烤攤、台灣客棧和台灣珍珠奶茶店,可惜今天不開張。接近集合時間,往回走看到「魯南皮影戲」正在表演,聚集多數遊客駐足觀賞。同時在城樓拱門前觀賞民俗舞表演,再與民俗劇團相照面,結束台兒莊古城之知識饗宴。

B249-古城內清代街景_台兒莊戰役模擬實景  B250-古城內清代街景_望河樓  B251-古城內清代街景_台兒莊戰役中與街遺跡(中和堂)

B249-古城內清代街景_台兒莊戰役模擬實景.JPG

B250-古城內清代街景_望河樓.JPG

B251-古城內清代街景_台兒莊戰役中與街遺跡(中和堂).JPG

B252-古城內清代街景_台兒莊戰役殘樓遺跡  B253-古城內清代街景_台兒莊戰役巷戰遺跡  B254-古城內清代街景_台兒莊戰役之彈孔痕跡

B252-古城內清代街景_台兒莊戰役殘樓遺跡.JPG

B253-古城內清代街景_台兒莊戰役巷戰遺跡.JPG

B254-古城內清代街景_台兒莊戰役之彈孔痕跡.JPG

B255-古城內清代街景_台灣味燒烤攤  B256-古城內清代街景_台灣客棧  B257-古城內清代街景_台灣珍珠奶茶店

B255-古城內清代街景_台灣味燒烤攤.JPG

B256-古城內清代街景_台灣客棧.JPG

B257-古城內清代街景_台灣珍珠奶茶店.JPG

B258-古城內清代街景_魯南皮影戲  B259-古城內清代街景_民俗舞表演  B260-古城內清代街景_民俗劇團

B258-古城內清代街景_魯南皮影戲.JPG

B259-古城內清代街景_民俗舞表演.JPG

B260-古城內清代街景_民俗劇團.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意山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