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甲大學北區EMBA聯誼會新舊北投文史探遊

陳韋佐旅記(合經63 MBA92)

逢甲大學北區EMBA聯誼會2018年度有意義的文史探遊在崔昇祥會長帶領下啟航,此次活動報名踴躍,參加校友32名。全程由程嘉珍秘書長及工作團隊負責規劃,擇定嘉珍住家近鄰的新舊北投為參訪範圍,聘請「北投說書人」林智海老師為導覽老師,穿過秘境小巷瞭解北投的古今地理人文。

六月九日早晨九點三十分依然晴空、暑氣逼人,然而北投捷運站廣場已經聚集著EMBA裝逢甲人,等候出發時刻。捷運站光明路出口廣場上設有「燕子步道」鋪面,原以為是裝置藝術的一種,經林老師詳細解說,方知是北投獨有的燕子生態特色。起源於每年清明至端午節期間燕子都會飛來北投地區築巢,家家戶戶屋簷下都會有飛燕蹤影。這個季節觀察燕子餵食雛鳥,設置鳥糞擋板,形成當地商家保護燕子巢的自發性舉動。參與店家在店門口貼上「愛燕之家」標誌,形成人燕和諧共存的「燕子步道」。

A01.北投捷運站光明路出口廣場上設有「燕子步道」鋪面,北投獨有的燕子生態特色。

A01-DSC_1180.jpg

A02-DSC_1182.jpg

經過「燕子步道」鋪面,穿過狹窄巷弄來到一處有如廢墟的古厝,林老師說這座古厝是世居北投的陳氏家族所擁有。陳姓是北投地區最大姓氏,大多是福建泉州安溪移民。陳氏家族約在清康熙末年到乾隆中葉時間從現今之景美移居過來,因此仍舊保有俗稱「尪公」-保儀尊王、保儀大夫的民間信仰。

陳氏家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馬巷廳十二都祥豐里封侯堡山侯亭鄉(簡稱侯亭)。陳氏在侯亭時即已分為五大支派,分別是大長份、相公份、宅裡份、后普份、后壁份。五大份現仍在舊北投比鄰而居,大長份在菁仔宅一帶,相公份在新市街、大同街祖厝一帶,宅裡份在學仔內一帶,后壁份在仁記內、瓦厝內附近。

A02.北投望族「陳氏祠堂」始建於清光緒16(1890)

A03-DSC_1183.jpg

A04-DSC_1196.jpg

A05-DSC_1197.jpg

陳家古厝始建於清光緒16(1890),稱作「學仔內」古厝,以前每年都有子孫來此祭祖,現在空有神龕。進入古厝廳堂,石灰粉刷的牆壁已經脫落,露出大片夯土遺跡,可知原本是土埆厝建築物。古厝所採用木料及雕工非常講究,可惜經過日積月累的白蟻蛀蝕、屋瓦碎裂,外觀看起來幾乎是斷垣殘壁可形容。前基金會陳正雄董事長以曾為在地人而做補充說明,提起小時候常來北投舅公家走動的往事,每片土地都有他踏過的足跡,記憶猶新。今天我們所參訪的陳家古厝,其實就是名建築師陳明男學長(建築56 EMBA93)的祖宅,從中知其梗概,獲益良多。陳學長在五大支派中屬於后壁份,世居北投,每每回到母校人言大樓就會想到他對大樓建築所做貢獻。繞路來到古厝左前方門樓高懸的「陳氏祠堂」,經詢林老師初建年代,答稱也是古厝同時期所興建的。門樓後方的「綿隆號」匾額,代表陳家在興盛時期產業經營的商號,其前方街道繁榮時期商店林立,可謂北投老街,如今門可羅雀。

A03.陳家古厝所採用木料及雕工非常講究,可惜經過日積月累的白蟻蛀蝕、屋瓦碎裂,外觀看起來幾乎是斷垣殘壁可形容。

A06-DSC_1194.jpg

A07-DSC_1185.jpg

 

A08-DSC_1186.jpg

A09-DSC_1193.jpg

A10-DSC_1189.jpg

A11-DSC_1191.jpg

越過光明路,林老師帶我們來到「中正街49巷」,在這裡我們當可發現昔日房舍所使用的建築材料。老舊房屋為保持原貌,並防止傾圯,現今以H型鋼加強穩固,牆面露出的方型石塊,是就地取材的「唭哩岸石」。唭哩岸一帶地質多為砂岩,林老師請我們自己摸摸看,當可感受砂岩特性。繼續前行,一邊已經改建為高樓大廈,另一邊兩層樓建築顯然也已經變了樣,看其外表可推斷為日治大正時期的建物,其中一家經過拉皮整修過後,「亭仔腳」建築的拱廊仍可讓人追憶。林老師特別帶我們參觀「中央南路一段10234號」的平房老厝,仍有人居住,特別要介紹的是,屋主提供書冊置於門前書架上,任人自行取走閱讀,閱畢再自行歸還,宛如一間圖書館。

A04.中正街49巷」保留的「唭哩岸石」牆壁與經拉皮整修過後「亭仔腳」建築的拱廊

A12-DSC_1202.jpg

A13-DSC_1206.jpg

A14-DSC_1205.jpg

A15-DSC_1212.jpg

緊著來到「清江路」,這地帶是北投的公有大菜市場,「文市」市場內約有600個攤位,「武市」市場外臨時攤販就無法估計,這是台灣各地一直存在的市場文化,對環境、交通、社會生態具一定影響力。林老師告訴我們,「清江路」在歷史上有特殊意義,這條路居舊時「淡北古道」的要衝地位,由此西行直到北投區立農街一段321號「慈生宮」。慈生宮主祀五穀先帝(神農大帝),靠近唭哩岸捷運站,建於明永曆23年或清康熙8(1669)

A05.舊時「淡北古道」要衝的「清江路」是北投公有大菜市場

A16-DSC_1220.jpg

A17-DSC_1222.jpg

A18-DSC_1223.jpg

通過北投最大的菜市場,一行人穿梭於車水馬龍間,來到北投公館路公園。市場轉角處有一座「集福宮」土地公廟,由其側邊進入可買到知名的冰涼茶飲,大伙兒在公園邊大花紫薇樹下納涼,分享聯誼會準備的飲品。如果不是林老師特別說明,我們對磺港溪經過地一無所悉,就在我們所立足的公園區域,其地下其實就是磺港溪水流。更重要的地理觀念,前面我們所走過的地方位處「磺港溪前」,稱作「舊北投」;越過公園的地方位處「磺港溪後」,稱作「新北投」。

A06.北投公館路公園地下其實就是磺港溪水流,逢甲人所立位置稱「磺港溪前」,地屬「舊北投」;越過公園的地方位處「磺港溪後」,稱作「新北投」。

A19-DSC_1226.jpg

A20-DSC_1228.jpg

A21-DSC_1229.jpg

A22-DSC_1232.jpg

A23-DSC_1233.jpg

A24-DSC_1237.jpg

我們越過公園進入「公館路63巷」,從此進入「新北投」地域,巷口來往的機車很多,一旁樹下坐著幾位乘涼泡茶人士及幾台機車,一時感覺不出來這就是北投地區獨有的「北投機車快遞」行業。全台唯一「機車人肉宅急便」服務,如今還有一群不老騎士,從繁華時載送小姐到轉型為當地居民的好幫手,匆匆已經馳騁三、四十載,牽起在地情。

A06.「公館路63巷」是「新北投」地域,連接溫泉路,是全台唯一「機車人肉宅急便」服務所在。

A25-DSC_1238.jpg

A26-DSC_1243.jpg

A27-DSC_1251.jpg

接著轉進溫泉路,眼前「天狗庵遺址」標誌異常醒目。所在位置「天狗庵史蹟公園」於2017年成立,解說牌述說著「天狗庵古石階」的歷史。來回走在卵石組成的階梯,彷彿回到北投溫泉開發的濫觴之地,數一數,僅存的古石階遺跡已經走過120多年歲月。西元1895年日本人平田源吾來到北投,意外地發現北投的溫泉有療癒之效,便在此留宿療養膝蓋的舊傷及腳氣病,並於隔年開設了台灣第一家民間天狗庵溫泉旅館。二次大戰結束後,平田家族舉家遷回日本,天狗庵就逐漸荒廢。直到日勝生集團發現此地珍貴的歷史意義,決定在原地興建起純日式溫泉旅館,使得天狗庵兩甲子的歷史幽情,在日勝生加賀屋繼續延續下去。「天狗庵史蹟公園」內設立營造日式庭園氛圍的長廊與涼亭,長廊的看板盡是天狗庵相關的古老照片,讓我們更加瞭解北投溫泉文化的始末。

A07.「天狗庵史蹟公園」是「天狗庵遺址」所在,僅存的古石階遺跡已經走過120多年歲月。

A28-DSC_1259.jpg

A29-DSC_1263.jpg

A30-DSC_1280.jpg

目前北投公園內多項設施與建築物正在整修中,林老師只能在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周邊進行解說,從北投溪北投石談到北投的瀑布,從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的海沙屋改建談到圖書館前噴水池百年遺跡。我們最後參訪的古蹟是橫跨北投溪的石拱橋,至此導覽行程總算愉快結束。林老師秉持台大森林系學養,兼具北投在地人角色,精湛的文史漫談,讓參訪者受益良多。

A08.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周邊北投溪景觀、百年噴水池遺跡及石拱橋。

A31-DSC_1294.jpg

A32-DSC_1285.jpg

A33-DSC_1311.jpg

A34-DSC_1313.jpg

A35-DSC_1305.jpg

A36-DSC_1318.jpg

既然我們半天的北投文史探遊行程,對北投地名由來也要有所交待。北投地區原是平埔族群凱達格蘭族(Ketagalan)北投社居住地,北投(Pataum)在平埔族語中即是「女巫」的意思。將此地稱為女巫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北投地區硫磺溫泉的熱氣終年不斷,讓原住民心生恐懼,認為有女巫在施法術;另一種說法則是傳說有女巫居住此處,祈禱化解硫磺泉帶來的障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意山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