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台中市清水區鰲峰山公園人文史蹟漫走

陳韋佐旅記2017.09.15

 

           清晨從台中市台灣大道秋紅谷搭乘公車前往清水,有便捷交通,距離並不算遠。車行沿著中山路抵達清水站之後,是我開始清水區鰲峰山公園人文史蹟漫走行腳。

踏在日治時期稱作「陸軍路」(今中山路)上,循著歷史軌跡轉進「清水街」,走到底有一天然湧泉,位於「大街路」的丁字路口,對面是自來水廠。此地大家慣稱「埤仔口」,在日治大正9(1920)因靈泉之故將舊稱「牛罵頭」改為「清水」迄今。

    日治時期清水湧泉是小鎮居民的洗衣場,是當時最適宜居住的地方,造就鰲峰山麓下「大街路」成為最繁華街道,清水老街的發展從此延續。閩粵移民大量聚集後,原鄉信仰陸續在這裡深根,從「大街路」上的紫雲巖(觀音亭)、開基福德祠、成功宮、三山國王廟(調元宮),以及日治昭和3(1928)所設立的自來水廠就不難理解。

    越過大街路,從清水鎮鰲峰活動中心右側的石階拾級而上,是往清水公園的坡道,路標指示「日治時期後參道」,由此可知上方就是「清水神社」遺址,所在位置就是目前的「臺中市清水區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探究歷史,清光緖21(1895)台灣進入日治時期以後,日本人在這裡先行闢建運動場,之後因環境優美而興建神社。昭和12(1937)1123日神社鎮座,昭和17(1942)1030日列格為鄉社。二戰後國民政府廢止神社,在1950年代成為陸軍飛彈部隊營區,直到19977月軍方裁併營區將土地還給臺中縣政府,2002年文化局將牛罵頭遺址指定為縣定古蹟,後將此區列為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漫步在當地人稱為「神社崎」的288階後參道(經過整修),回顧過往時空背景真耐人尋味。當接近平面道路前,後參道右旁安置著「清水街震災紀念碑」,記錄昭和10(1935) 421日清晨6時台中墩仔腳大地震的悲慘故事。當年台灣中部大地震,震央位於今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水庫及關刀山一帶,又名關刀山大地震。其芮氏7.1規模的大地震,讓清水街災情慘重,屋毀人傷亡,共有326名居民罹難,立碑以悼念亡者。近看震災紀念碑,基座較舊應該是當年原物,基座上方矗立的大理石碑柱較新,想必是後來所重建。

B01-清水區清水街天然湧泉  B02-大街路日治時期後參道  B03-後參道清水街震災紀念碑

B01-DSC_9023-清水區清水街天然湧泉.jpg    B02-IMG_0229大街路日治時期後參道.jpg    B03-IMG_0223-後參道清水街震災紀念碑.jpg

          步出後參道即是鰲海路,往左望過去就是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行車路線可從中山路(清水高中旁)轉進中航路,在三段接鰲海路;也可從國道3下沙鹿交流道,沿台中國際機場邊中航路前進,在三段接鰲海路。大門口文化意象以牛罵頭文化層出土的紅、褐色陶器為代表,左右兩側仍保留著陸軍營區的衛哨亭。

    踏進園區,就像進入部隊,眼前景物牽引我回味當兵的情境。園區的志工在一旁親切的招呼,有DM供訪客自由索取,內頁有詳細的導覽介紹。眼前廣場是昔日陸軍砲兵部隊操演場,順著導覽路線,從右側親近一碩大長條如巨石般景物,說明「潭子疑似遺址聚興駁坎」。

    回顧牛罵頭遺址發現歷程,當年日本人在鰲峰山興建神社時,偶然間挖掘到一些史前的石器及陶器,於昭和18(1943)日本學者「國分直一」在大肚臺地西緣及大肚溪北岸進行考古調查時,正式確認此處就是牛罵頭文化遺址,其年代距今約45003500年前之間。

    牛罵頭,是來自平埔族語的譯音,清水昔為平埔族牛罵頭社的居地。本地的史前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牛罵頭文化,在漢人大量移入前原為巴布拉族(拍瀑拉族、PaporaVupuranGomach社的聚居地。

B04-清水牛駡頭遺址文化園區  B05-昔日陸軍砲兵部隊操演場  B06-潭子疑似遺址聚興駁坎

B04-IMG_0222-清水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jpg    B05-IMG_0218昔日陸軍砲兵部隊清水營區操演場.jpg    B06-IMG_0131-潭子疑似遺址聚興駁坎.jpg

          遊走在廣場周邊,仔細打量現存遺跡,昔日的神社及附屬建築則都已遭拆除,並改建為軍用營舍。神社的基台遺跡仍在,就是廣場前方的營區司令台。在司令台左右兩側仍舊保存昔日神社的一對石造狛犬,左狛犬閉嘴,以梵音代表「吽」;右狛犬張嘴,以梵音代表「阿」,兩字合起來象徵宇宙中的萬物。

    從司令台往左移動,在營舍前方空地集中安置了神社石燈籠構件,置放著照明參拜道的石燈籠底座與部份護欄,「清水街」的字樣依然清晰。原營區建築物與原神社狛犬在2013年以「鰲峰山營區及原清水神社遺構」之名公告為歷史建築。

B07-操演場之清水街石獅(狛犬) B08-操演場之軍事遺跡司令台 B9-置於參拜道兩側之石燈籠

B07-IMG_0207-操演場之清水街石獅(狛犬).jpg    B08-IMG_0208-操演場之軍事遺跡司令台.jpg    B09-IMG_0215-置於參拜道兩側之石燈籠.jpg

    繞行到司令台右後方,是34號棟拍瀑拉文化基地、山步館咖啡廳,委託臺中市牛罵頭文化協進會經營管理。拍瀑拉文化基地規劃主題展覽與多元體驗,山步館咖啡廳提供咖啡餐飲、文創商品及DIY體驗服務,是園區參觀的另一種享受。

    在司令台正後方25號棟展示館展示內容包括牛罵頭遺址之文化內涵、清水地區人文歷史發展、中部地區遺址出土文物等。進入2號棟展館,人類活動痕跡歷歷在目,有互動式的影片作導覽解說,有模擬史前人類建築屋舍留下的柱洞遺跡,琳琅滿目。

B10-34號棟拍瀑拉文化基地、山步館咖啡廳  B11-2號棟展館人類活動痕跡  B12-史前人類建築屋舍留下的柱洞遺跡

B10-IMG_0206-3、4號棟拍瀑拉文化基地、山步館咖啡廳.jpg    B11-IMG_0189-2號棟展館人類活動痕跡.jpg    B12-IMG_0200-史前人類建築屋舍留下的柱洞遺跡.jpg

          2號棟展館後方是一大塊草坪,中間亭立的樹木一枝獨秀,旁邊就是123號棟背景。另一邊緊鄰4號棟展示館,整列盤根結錯的古榕樹是園區的一大亮點,歷史悠久。草坪西側建有一景觀台,登上木棧平台俯視清水市區,包括台中港海岸線皆能一覽無遺。

B13-由左至右一、二、三號棟背景  B14-牛駡頭遺址文化園區景觀台  B15-從景觀台俯視清水市區

B13-IMG_0140-由左至右一、二、三號棟背景.jpg    B14-IMG_0171-牛駡頭遺址文化園區景觀台.jpg    B15-IMG_0143-從景觀台俯視清水市區.jpg

          從觀景台踏入四號棟展示館只須稍走幾步路,隨即沒入古榕樹蔭底下,體會與時間賽跑之美。進入展館後才發現己經還原的出土文物真象,包含紅、褐色繩紋陶器,石刀、石鏃、網墜、石片器等農、漁獵用具。遺址葬墓模型與其他解說文字在在顯現牛罵頭先民的生活型態,而位於展館後方的探坑更能瞭解其文化層所代表意義。

B16-四號棟展示館  B17-四號棟遺址葬墓  B18-TP3探坑現地展示

B16-IMG_0144-四號棟展示館.jpg    B17-IMG_0158-四號棟遺址葬墓.jpg    B18-IMG_0164-TP3探坑現地展示.jpg

          從探坑走上來,營房壁上的號碼非常顯眼,那是陸軍營舍的編號,仍舊保留,代表歷史的軌跡不能抹滅。走過四號棟展示館後,在草坪東側是六號棟典存室。再前行,樹蔭下空地目前看不出有什麼遺跡,要不是前方解說牌說明此處是營房的崗哨遺跡,誰人能曉。

B19-營房壁上的號碼   B20-六號棟典存室   B21-營房的崗哨遺跡

B19-IMG_0165-營房壁上的號碼.jpg    B20-IMG_0141-六號棟典存室.jpg    B21-IMG_0173-營房的崗哨遺跡.jpg

          緊鄰崗哨遺跡的小土丘,若不是前方有解說牌,當然不知道它是地下碉堡所在,其旁設有戰備水池。沿著小土丘周邊前進,有「沙鹿區南勢坑遺址文化層斷面(灰坑剝取物)」的實體,移置園區內保存並對外展示。仔細端詳沙鹿南勢坑史前遺址展示圖,再觀看沙鹿南勢坑史前遺址文化層斷面,非考古者也能知其梗概。

B22-地下碉堡入口與戰備水池  B23-沙鹿南勢坑史前遺址展示圖  B24-沙鹿南勢坑史前遺址文化層斷面

B22-IMG_0175-地下碉堡入口與戰備水池.jpg    B23-IMG_0176-沙鹿南勢坑史前遺址展示圖.jpg    B24-IMG_0187-沙鹿南勢坑史前遺址文化層斷面.jpg

    離開牛駡頭遺址文化園區,正對面就是拍瀑拉族部落廣場區域。設於鰲峰山公園入口區的部落廣場是運用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周邊閒置空間,串連至拍瀑拉族重要的水源處靈口泉,向內政部營建署申請城鄉風貌補助,塑造當時拍瀑拉族的生活場域,後方主題牆上記載著先民拍瀑拉族篳路藍縷的故事。國際扶輪社在這裡設置有涼亭、拍瀑拉族先民雕像及瞭望台。

    想深度瞭解拍瀑拉族的歷史與生活,當然得花時間細讀部落廣場所立的看板。根據史料,我開始認識臺灣中部有所謂的「大肚王國」存在,清康熙61(1722)出任巡臺御史的黃叔璥所寫的《臺海使槎錄》有這麼一段記載:「大肚山形,遠望如百雉高城,昔有番長名大眉。」,堪稱有力佐證。荷蘭時期,「大肚王國」的領域範圍主要在在大肚溪上中下游流域,今天的臺中市、彰化縣北部及南投縣的一部分,可能是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1732年以前,是由臺灣中部平埔族群的拍瀑拉族與巴布薩族、巴則海族、洪雅族、道卡斯族所共同建立的跨部落王國。鼎盛時期其領域範圍南邊到鹿港,北邊到桃園以南之地。

B25-大肚王國(拍瀑拉族)部落廣場  B26大肚王國(拍瀑拉族)部落廣場  B27-大肚王國(拍瀑拉族)部落廣場

B25-IMG_0220-大肚王國(拍瀑拉族)部落廣場.jpg    B26-IMG_0119-大肚王國(拍瀑拉族)部落廣場.jpg    B27-IMG_0093-大肚王國(拍瀑拉族)部落廣場.jpg

    看完拍瀑拉族的史實看板後,越過上行的斜坡階梯,這裡就是日治時期神社的正參道遺址。正參道側邊經規劃為鰲峰山親鳥公園,從正參道上去的雜木林山頭都是觀賞飛鳥的地方,林道縱橫交織。

    直走鰲海路來到十字路口,左邊是往紫雲巖道路,右邊則是吳厝路,可通往清泉崗空軍基地。越過吳厝路,即進入鰲峰山陽光草坪,除了綠地供人休閒運動之外,園區內設有多樣設施,最適合親子活動及野餐。

B28-日治時期神社正參道  B29-鰲峰山親鳥公園  B30-鰲峰山陽光草坪

B28-IMG_0088-日治時期神社正參道.JPG    B29-IMG_0089-鰲峰山親鳥公園.JPG    B30-MG_0070-鰲峰山陽光草坪.JPG

    循著陽光草坪西側道路前進,居高臨下視野開闊,眼前是一座鋼骨景觀空橋,名為「鰲峰玉帶」。興高采烈地穿過藝術建築,中間還設置有方便座椅,午夜時來此觀清水星空,應該是不錯選擇。空橋跨過「橋頭寮溪」,抬頭仰望前方山頭,那是鰲峰山觀景平台,海拔120公尺。

    隨後進入「虎頭崎古道」,是登鰲峰山觀景平台的階梯步道,可由陽光草坪西側登山,也可由台中市自由車場旁道路直接登山到底。虎頭崎古道曾經是林爽文大將王勳與清軍部隊奮戰身亡的地方。

B31-鰲峰玉帶(景觀虹橋)  B32-仰望鰲峰(虎頭崎)觀景平台  B33-前往觀景平台坡道

B31-IMG_0047-鰲峰玉帶(景觀虹橋).JPG    B32-IMG_0075-仰望鰲峰(虎頭崎)觀景平台.JPG    B33-IMG_0056-前往觀景平台坡道.JPG

    帶著輕鬆腳步慢慢往鰲峰山頂逐級前進,距離不遠,一下子就登臨平台地方,趨近左邊的涼亭,倚著圓弧形鐵欄杆,放眼山谷,鰲峰山公園管理中心近在咫尺。接著踏進對面鰲峰山觀景平台,突出的棚架很是壯觀。從鐵欄杆邊探頭,做180度環視,鳥瞰清水海岸線平原,景觀優美,難怪有這麼多遊客登峰賞景。

B34-鰲峰(虎頭崎)觀景涼亭  B35-從觀景涼亭俯瞰鰲峰山公園管理中心  B36-鰲峰(虎頭崎)觀景平台

B34-IMG_0066-鰲峰(虎頭崎)觀景涼亭.JPG    B35-IMG_0058-從觀景涼亭俯瞰鰲峰山公園管理中心.JPG    B36-IMG_0061-鰲峰(虎頭崎)觀景平台.JPG

    從鰲峰山觀景平台俯視「鰲峰玉帶」全貌,並將雅稱「情人堤」景致納入眼臉。這是一條鵝卵石路,是鰲峰山著名的「石坡」。石砌的「橋頭寮溪」堤防坡,具有防洪功能,也成為民眾遊憩的健康步道。

    再度穿越「鰲峰玉帶」,往鰲峰山公園管理中心的方向前行,經過鰲峰山石瀨頭公園,登上周邊的石砌堤防坡,感受「情人堤」的氛圍。

B37-從觀景平台俯瞰鰲峰玉帶(景觀虹橋)  B38-橋頭寮溪石埠(情人堤)  B39-鰲峰山石瀨頭公園(情人堤)

B37-IMG_0060-從觀景平台俯瞰鰲峰玉帶(景觀虹橋).JPG    B38-IMG_0238-橋頭寮溪石埠(情人堤).JPG    B39-IMG_0243-鰲峰山石瀨頭公園(情人堤).JPG

    在「石坡」上漫走到盡頭,矗立著一座「陸軍構工紀念碑」,算是意外的收穫。接著走到「台中市自由車場」,這個自行車競技場,號稱為亞洲第一座國際標準場地。再前行,就是鰲峰山公園管理中心,大型鋼骨藝術結構,美感十足。與「鰲峰玉帶」同樣造型,可任人悠遊其間。

B40-鰲峰山石瀨頭公園陸軍構工紀念碑  B41-鰲峰山公園台中市自由車場  B42-鰲峰山公園管理中心

B40-IMG_0246-鰲峰山石瀨頭公園陸軍構工紀念碑.JPG    B41-IMG_0244-鰲峰山公園台中市自由車場.JPG    B42-IMG_0270-鰲峰山公園管理中心.JPG

    在鰲峰山公園管理中心對面有兩處景點不能錯過,其一是鰲峰山公園充滿古趣湧泉,其二是鰲峰山公園俗稱的「清水鬼洞」。然而湧泉沒水,鬼洞暫時封閉,有點可惜。

    人稱鬼仔洞的石洞位於溪谷旁,是日治時期的橫山戰備地道,洞內曲折多變化,長度約1公里。據說,這是二戰末期日軍為長期抗戰預作準備的防禦工事,預防盟軍飛機轟炸台灣重要軍事及物資儲備設施。地道內兩面由鵝卵石、鋼筋及混凝土興建,坑道內可見寢室、崗哨、狙擊區、機槍堡等軍事設施。

B43-鰲峰山公園充滿古趣湧泉  B44-鰲峰山公園清水鬼洞

B43-IMG_0272-鰲峰山公園充滿古趣湧泉.JPG          B44-IMG_0276-鰲峰山公園清水鬼洞.JPG

    結束鰲峰山公園的遛覽行程,隨即下山來到「大街路」紫雲巖,香火鼎盛,在地人稱作「觀音亭」。紫雲巖創建於清康熙元年(1662),主祀觀世音菩薩。根據資料,廟方保存有清同治3(1864)「慈庇兵戎」的古匾,此匾與戴潮春事件有關。

    進入正殿合十參拜,梵音不絕於耳,心情跟著舒暢起來。走往正殿後方花園,假山上立著一座乾隆34(1769)的古碑,另一座是明治39(1906) 的堤防重修紀念碑。

    在紫雲巖的廟埕榕樹下有一攤阿婆粉圓,網友都有介紹,買了一碗品嚐,涼爽不甜合口味。

B45-紫雲巖(觀音亭)  B46-紫雲巖-牛罵頭觀音廟後堤防復舊碑記  B47-紫雲巖樹下阿婆粉圓

B45_9036-紫雲巖(觀音亭).JPG    B46-IMG_0011-紫雲巖-牛罵頭觀音廟後堤防復舊碑記.JPG    B47-IMG_0234-紫雲巖樹下阿婆粉圓.JPG

    在「大街路」上有幾座有歷史廟宇值得介紹,

其一、開基福德祠,是街上最早的土地公廟,廟宇屋脊的雙龍抱元寶剪黏,象徵廣納四海財源,最受在地生意人喜愛與膜拜。

其二、清水成功宮,看似一座寶塔,除了奉祀國姓爺鄭成功外,還有地藏王菩薩。其三、三山國王廟,香爐上鐫刻著「調元宮」,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是早期客家人墾殖清水最佳見證。

B48-清水開基福德祠  B49-清水成功宮  B50-清水三山國王廟(調元宮)

B48-DSC_9009-清水開基福德祠.JPG    B49-DSC_9026-清水成功宮.JPG    B50-DSC_9028-清水三山國王廟(調元宮).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意山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