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六張犁石泉巖步道與土地公嶺古道遊學
2017.10.03.陳韋佐旅記
從臺北市信義區公所網站揭示的「古道探索」,資料由吳智慶老師所提供,文中言及昔日臺北平原朝東面開拓的古道由本區經過的有數條:一、淡蘭古道-基隆河三貂嶺隆嶺正道路;二、淡蘭六張犁拳山分道(茶路古道);三、六張犁土地公嶺古道(木柵嶺頭古道);四、三張犁糶米古道;五、由三張犁或中坡里福德街一帶,上拇指山嶺(四獸山區)走山稜東行至南港四分溪一帶(無文獻記載)。
回想三年多前參加中山社大吳老師的「臺灣史蹟生態遊學」課程,走過淡蘭六張犁拳山分道(茶路古道),當時老師就承諾有機會帶學員走走六張犁土地公嶺古道(木柵嶺頭古道)。今日遊學課程從麟光捷運站出發,石泉巖清水祖師廟雖然是舊地重遊,對新生而言有絕對的新鮮感,對舊生而言土地公嶺古道才是重頭戲,老師不失我們所望。
一行人跟隨吳老師從和平東路三段509巷(原臥龍街)進入,很難想像這裡是昔日的茶路古道,發展出福建安溪人的聚落。吳老師作文史解說後,要求學員登上山腰舊民宅,認識故往居住環境,我也在山坡上找到一座尚稱完好的老宅建築。轉進通往石泉巖清水祖師廟(慈恩園)的道路前方,吳老師又不厭其煩地述說作為淡蘭兵備道部份路段的故事。
和平東路三段509巷入口 山坡上一座老宅建築 詳述淡蘭兵備道之史實
走到和平東路三段627巷口,錯落的招牌指引往慈恩園與石泉巖清水祖師廟,上坡道路可開車直行上車,下方則是原始聚落步道。沿步道進入,鐵欄杆圍成的渠道是六張犁溪,流水從山谷而下,夾雜住家廢水有點污濁。經過土地公廟稍稍休息填滿開水,老師說老廟已經翻修,無古樸樣貌,猶記得古早時候有一棵大榕樹,今不復見。轉進車道,霍然發現路側山壁多了一排新屋,是否合法存疑。接近石泉巖清水祖師廟,抬起頭來仰望,廟後山腰正在建築施工,繞過後方才知道是台北港口奉聖宮媽祖在此安座,與祖師廟無關。
和平東路三段627巷往石泉巖 六張犁溪流水 石泉巖清水祖師廟
趨前參拜清水祖師,吳老師指點我們,眼前供桌從日治大正九年遺留至今,字跡還非常清晰。「石泉巖」門額看起來很新穎,上書「光緒丙子年之冬眾等敬立」、「內閣中書舉人陳樹藍」題字,即清光緒2年(1876)。
陳樹藍是大龍峒赫赫有名「老師府」清代舉人陳維英之姪,同治12年(1873)中舉人,授廣東興寧教諭。誥授奉直大夫,軍功花翎,內閣中書前詹事府主政,掌教樹人書院(即今延平北路四段文昌祠)。
祖師廟正廳上祖師聖像頗有歷史,經吳老師解說方知是立廟當時以石泉巖之天然巨石雕鑿而成,鎮殿祖師屬古蹟文物。祖師是由艋舺分爐而來,雕塑仿“落鼻祖師”神韻。
日治大正9年供桌 清光緒2年冬舉人陳樹藍題 以石泉巖之岩石雕祖師像
祖師廟的後方供奉武財神,建有一座小型武財神廟,額上題字是「龍山武財神」。其下層是石泉巖的石出湧泉泉源,石泉巖因而得名。祖師廟的右前方立著兩塊碑,一塊是清同治9年(1870)立的「重修觀山嶺路橋碑」;另一塊是民國74年6月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立的「茶路」碑。仔細瞧「重修觀山嶺路橋碑」上文字,還算清楚,記錄當時出資重修這條古道的捐款芳名錄,為古道的歷史作見證。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所立的「茶路」石碑,清楚介紹這條古道的歷史,述說清嘉慶、道光年間大宗石碇、深坑時茶外銷,茶農肩挑背負,從深坑仔越觀山嶺,經石泉巖,下六張梨,售賣於市肆,有識者因以茶路名之。
祖師廟後之武財神廟 祖師廟後之石出湧泉泉源 重修觀山嶺路橋碑
石泉巖為主祀清水祖師之佛教廟宇,建於清道光24年(1844),明末安溪人隨鄭成功來台,帶著清水祖師的香火搭蓋茅屋供奉。因廟位於觀山嶺古道中途,茶農為祈求免遭土匪襲掠,都會來廟拜拜,久而久之成為來往茶路的茶農與商人們重要的精神支柱及休息站。
經過吳老師的一番解說,學員大致瞭解石泉巖清水祖師廟之梗概,從而進一步認識觀山嶺茶路古道之由來。就圍在古蹟石碑之左右,學員們笑逐顏開歡喜合照。隨後,跟隨吳老師腳步登上石泉巖右側疊石階,在林蔭下逐級而上,一路走來左側盡是墓園,不久就直達觀山嶺之嶺頂。
嶺頂之前方道路車來車往,往左通往吳興街,是三張犁糶米古道;直行是淡蘭六張犁拳山分道(茶路古道),三年多前吳老師已經帶過的路線。
重修觀山嶺路橋碑前合影 跟隨吳老師登觀山嶺 祖師廟後石泉巖步道
從觀山嶺之嶺頂望過去,山腳下的慈恩園靈骨塔歷歷在目,其周遭盡是墓園,越過後台北101大樓就近在咫尺。學員們背倚崇德街編號59電線桿,讓攝影師抓住倩影。嶺頂右側的道路被鐵門圍住,一旁路標指引是「土地公嶺古道」入口。六張犁土地公嶺古道亦稱木柵嶺頭古道,位在莊敬隧道之上方,沿途都在稜線上,另端是嶺頭土地公廟。
觀山嶺遠眺慈恩園及101大樓 學員一同在觀山嶺留影 土地公嶺古道之入口
吳老師帶著學員走在土地公嶺古道之稜線上,在蓊鬱林蔭下不忘指點沿途值得介紹的植物,古道上也遍佈竹林,密集竹葉隨風搖曳。走在夾道草木及姑婆芋間,有一種田野風情感覺。
土地公嶺古道稜線上林木 土地公嶺古道稜線上竹林 土地公嶺古道蓊鬱草木
走在密佈的山野林間不仔細查看總會略過值得探究的景物,還好吳老師及時拉住前行伙伴停駐腳步,撥開枝葉並予折斷,果然露出一棵巨大老榕。吳老師告訴學員,這是一棵台北市市定老榕樹,多年前由老師親自發現提報。
繼續前進不多久,來到土地公嶺古道終點,牌樓上寫著「忠正嶺」,而內面另有玄機。有一座廟中廟,就是「庇祐宮」土地公,旁邊直立著一塊「嶺頭石碑」。近身觀看「嶺頭石碑」上文字,記載著捐款建廟的信眾芳名,時間是清嘉慶已卯年,即嘉慶24年(1819)。
吳老師勘查的市定老榕 土地公嶺古道出口忠正嶺 庇祐宮土地公與嶺頭石碑
探訪臺灣史蹟生態是我們遊學主要目的,用影像作紀錄,我們於是站在庇祐宮與嶺頭石碑前留影見證歷史。庇祐宮與嶺頭石碑位在台北市和平東路四段66巷80弄39號,其實在未重編地址以前是軍功路67巷16之2號。當走下「忠正嶺」牌樓階梯後,跟隨吳老師右轉走下一段柏油道路,再沿階梯欄杆下到和平東路三段的大馬路上。在公車來回奔馳的和平東路三段(原臥龍街),我們終於回到前往石泉巖路口公車站牌,各自搭車離開,結束一整個下午的課程。
庇祐宮與嶺頭石碑前留影 跟隨吳老師接近和平東路三段 回前往石泉巖路口公車站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