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的新北市平溪區菁桐坑礦區漫遊雜記

陳韋佐旅記 2017.08.04

        小時候還沒上小學之前,記得小姑媽陳錦曾帶我來過石碇中民村十八重溪礦工工寮她住家,當時必須越過石橋登上山坡才能抵達。工寮的建築樣式就如文後提及的石底一坑排房,因此勾起我很多回憶。小姑丈蕭郎(今年初剛過世)老家在田中鎮香山里,台灣光復後的四、五十年代就業環境不佳,姑丈舉家遷居北部偏鄉的煤礦產區,當起當時基隆顏家的臺陽煤礦礦工。

        目前十八重溪礦區之舊橋墩、礦坑、台車道與礦工工寮仍由當地公所保留作為重要的文化觀光資產。臺灣煤礦業興盛時期從石碇中民村沿縣道106止於平溪十分寮,再到瑞芳侯硐都是黑金的故鄉,如今留下的遺跡正好轉型為觀光資材,足讓我們親近它,緬懷過去的輝煌歷史。

        多次進出平溪、菁桐與十分寮老街,對於當地的自然人文典故也瞭解不少,也跟隨臺灣山水人文吳智慶老師登臨平溪孝子山,平溪釆風放天燈,收穫良多。網路上介紹平溪礦區的文章許多,但是自己親身造訪的紀錄才真,藉數次漫遊菁桐坑礦區的雜記以饗讀者。

        住家在台北市東湖與菁桐老街(車站)的距離不算遠,開車經國道五下石碇交流道,繼續沿縣道106平溪方向行駛,約40分鐘可達。接近菁桐老街(車站)之前,路左側立著大大看板寫著「大香山觀音禪寺」,一般人不會注意到這個地理環境有何特別意義,其實觀音禪寺的背後隱藏著玄妙神跡。

        順著平緩山坡道路前進,先到樸實莊嚴的「大香山觀音禪寺」,然後從她的右側階梯上山,一會兒就可看到高聳的巖洞。在天然形成的巖洞內可觀賞到形似觀音的立像,美其名為「觀音巖洞」。巨岩下方有一斜長裂縫,可能是某次地震之後所造成。再往上探詢,可尋找到涓涓細流的山泉水,那裡就是基隆河源頭,地處平溪區薯榔村、分水崙一帶山地,更上層,攀山越嶺可通達薯榔尖山頂。

01-觀音巖洞.jpg    02-觀音巖洞之巨岩裂縫.JPG    03-基隆河源頭之一.jpg

 

          離開「大香山觀音禪寺」,一路經過石底一坑、二坑指示牌,後抵菁桐車站、菁桐老街。首先映入眼臉的是密集掛滿的祈願竹筒,傳達旅人對自己及所愛的人之祝福。仿古的日治時代郵筒靜靜地佇立在菁桐鐵道文物館前方,功能依舊,等候您投遞的片札。文物館隔鄰是菁桐鐵道故事館,琳琅滿目的懷舊紀念品吸引多數旅人的青睞。

菁桐老街座落於菁桐火車站後方,這裡原名稱作菁桐坑,是典型由礦坑與鐵道所形成的聚落。整列排屋房舍因觀光產業興起大多經營餐飲小吃店,店主也大多是昔時礦工的後代,鄰居非常和睦,相互幫忙照顧生意。平常日遊客較稀少,只能做星期六、日生意,訪談的店主稱有撐不下去的感覺,只好平常日自己顧店,其他家人外出工作。

菁桐鐵道故事館隔鄰正是臺鐵平溪線菁桐終點站,進入站房可感受到日式建築結構的風采。售票口有人駐守賣票,而習慣悠遊卡的我們只要在進站口感應一下即可。如果剛下火車來到菁桐的乘客,則要在出站口感應悠遊卡。在平溪線列車上,隨車列車長都會一個個驗票。

        菁桐車站建於日治昭和4(1929),是座非常古老典雅的木造車站,專為開採煤礦而闢建。

04-菁桐鐵道故事館(鐵道文物館).JPG    05-菁桐老街.jpg    06-菁桐車站.jpg

 

    踏上菁桐車站月台,過去煤礦業輝煌歲月的軌跡馬上浮現眼前,縱橫交錯的鐵軌依然橫臥,所不同情景是昔日蒸氣火車變成如今的柴油動力機關車。每天在軌道上奔馳的火車載運著來來去去遊客,過足礦坑懷舊的喜悅。另方面,放天燈民俗活動將和樂氣氛帶上高潮,眾人將願望書寫在燈籠,看它冉冉升空的美麗畫面真不虛此行

         矗立於鐵道旁的兩座建築物屬於煤礦生產相關設備,既是貯煤場也是降煤櫃。以往一、 二、五坑及新坑、大斜坑的產煤都集中在這裡運出。從月台前方所見的現存東、西兩側降煤櫃影像,總長連續100公尺,其中段原有煤櫃已經倒塌。進一步探究石底大斜坑及周邊煤礦設備的奧妙,非得跨越鐵軌,循車站對面斜坡階梯而上。

07-菁桐車站月台與貯煤場或降煤櫃.jpg    08-菁桐車站放天燈.JPG    09-石底大斜坑區導覽入口.JPG

    進入昔日菁桐坑礦場區,原降煤櫃的上方已經搭起棚架,轉型作為「景觀台咖啡屋」。降煤櫃斜對面建築物是昔日的選洗煤場,也轉型作為「炭場咖啡屋」。選洗煤場包含翻車機、選炭機、水洗機、循環水池及水櫃等五項主要設施,周邊仍有斷垣頹壁遺跡。

10-貯煤場(降煤櫃)轉型景觀台咖啡屋.JPG    11-選洗煤場轉型炭場咖啡屋.JPG    12-選洗煤場遺跡.JPG

    接下來重點參觀景點是臺陽總辦事處建築群,首先看到的殘破建築物是總辦事處。建於昭和6(1931)左右的事務所是管理臺陽公司所有礦業事務之辦公室,為一層樓和洋折衷式建築,人稱下邊事務所。循坡道走上去的地方是人稱上邊事務所的採礦事務所,總管大斜坑礦務。鋼筋建築結構是民國60(1971)改建的,尚稱完整,走進室內觀看,可惜天花板已經嚴重剝落。牆壁上仍舊立著「社團法人台北縣平溪鄉慈善服務協會」招牌,猜想其充當辦公室應該有一段時間。

13-總辦事處遺跡.JPG    14-採礦事務所遺跡.JPG    15-採礦事務所作為平溪慈善服務協會辦公室.JPG

          在採礦事務所對面是石底煤礦倉庫建築,主要倉庫有三座,分別建於昭和1(1935)18(1943)。近前觀看,臺車軌道的遺跡仍舊清晰,是進出倉庫載運器材的通道,舖軌連接到礦坑口。厠所及淋浴間位於物料倉庫的前方,結構體還很完整。順著臺車軌道接近右側2座物料倉庫,入口的門洞基架完好,右邊砌磚圍牆直立,被盤根錯節的樹根緊緊纏繞著,磚牆上長滿了綠苔。內部屋頂完全崩塌,環視四周盡是鬱鬱蔥蔥的樹木,悽涼中略帶古樸美感。踩踏在凹凸不平的地板上,昔日所配置的建築遺跡都歷歷在目。

16-物料倉庫(景1).JPG    17-物料倉庫(景2).JPG    18-物料倉庫(景3).JPG

 

    左側物料倉庫的建築結構仍舊完好如初,四面牆壁及屋頂並未毀壞,寬敞空間作為礦工更衣間,也是電池間所在。可想而知,入坑前的準備動作都在這裡完成,保障人員安全。

        走出更衣間,斜對面就是石底大斜坑,旁邊僅存天花板與柱子的建築物是配電間。石底大斜坑於昭和12(1937)向石底二坑深部開鑿,歷經2年完成,貫通二坑後,再聯絡一坑及三坑。此後,原石底一、二、三坑及五坑所生產的煤礦全部集中自本坑口運出,再連結到洗選煤場,以簡化坑外運輸,並節約人力。因為大斜坑開鑿完成,帶動周邊中埔地區的繁榮,由俟後擴建的礦工工寮遺跡即知。

19-物料倉庫之更衣間與電池間.JPG    20-石底大斜坑.jpg    21-礦場配電間與輕便鐵道.JPG

    站在石底大斜坑坑口向筆直前方望過去,那眼前的建築物就是捲揚機房(天車間) ,斜坡上原鋪設的輕便鐵道及穿梭於各坑口、捨石區間的纜車道已不見蹤影。捲揚機房的左側是前往捨石山的道路,經過洗選煤場的碎石都被堆積在山谷間,久而久之形成一座尖銳的人造山。當初並沒有植被,經過歲月洗禮,如今林木蓊鬱。

22-捲揚機房(天車間).JPG    23-捨石山道路.JPG    24-捨石山山頭.JPG

      越過捲揚機房,正前方是煤礦紀念公園,是一座具寓教於樂意義的模擬礦坑。站在模擬礦坑的屋頂上視野遼闊,菁桐坑礦區之山間聚落盡收眼底。腳下的圓盤標註著「新北市政府地政局0480加密控制點」。從屋頂左下方階梯下探,進入實際模擬礦坑洞穴,讓遊客感受日治時期礦工掘煤的情境。礦工的基本配備有安全帽、頭盔及挖掘礦坑的工具,此外還有最重要的緊急危難用的氧氣盒。

25-煤礦紀念公園景觀之一.JPG    26-煤礦紀念公園景觀之二(模擬礦坑的屋頂).JPG    27-煤礦紀念公園景觀之三(實際模擬礦坑).jpg

    從煤礦紀念公園下到火車鐵道旁出入口,石階狹而陡,但距離很短,有煤礦紀念公園指標。越過鐵軌,往左是菁桐國小,經過民房幾步路即達,中間有一路標,指引斜坡下就是往中福聚落方向。

        往右走,蒸氣火車加水塔就在眼前,回想以前蒸氣火車在軌道上奔馳的日子,來去的蒸汽火車頭都必須停在這裡加滿水櫃,然後繼續行駛,繁忙情況可想而知。往前走是菁桐礦業生活館,有許多菁桐礦業的歷史圖片在這裡說故事,你可慢慢在冷氣房間裡細細琢磨。

        菁桐礦業生活館位於菁桐車站鐵道旁,原為木造員工宿舍,民國52(1963)經改建、翻新為現今的兩層樓高磚造建築,是記錄菁桐坑聚落百年發展的在地生活館。

    登上月台一覽降煤櫃風姿,其旁擺著小型柴油動力運煤車,還原當年景象。

28-蒸氣火車加水塔.JPG    29-菁桐礦業生活館.JPG    30-運煤車展示.JPG

         來到菁桐車站的鐵道終端,道路旁現為私人停車場位置是昔日的木工場遺址,殘破建築物是以前的變電所。老舊屋舍的牆壁尚稱完好,屋頂已經崩塌。隔鄰目前作為便利商店區域是以前礦工福利社原址,包括平溪分駐所在內。分駐所的建築採天燈造型,表現菁桐坑在地文化,滿滿濃郁的鄉土風味。仔細觀察,在變電所遺跡的上方豎立著「菁桐聚樂社」招牌,有必要瞭解她的歷史典故。

網路資訊細說,菁桐聚樂社成立於日治時期,起因於讓礦工閒暇之餘有個娛樂,在當地聘用老師教學北管,日治晚期,該社活動由於日人禁止鼓樂而中斷。臺灣光復後,該社方始恢復活動,到了民國60(1971)間原有男性成員搬遷或工作離開之故,使該團一度瀕臨解散危機,好在政府提倡民俗育樂及獲得理事會支持,加上貼補家計之需,該社重新增加裝備及女性成員,藉以方便演練。北管流行歌曲為迎神廟會、喜喪事及各種陣頭。

31-木工廠遺址及變電所.JPG    32-平溪分駐所(天燈派出所).JPG    33-菁桐聚樂社.JPG

          驅車進入菁桐坑礦區聚落,在通往平溪的平菁橋頭矗立著模擬礦坑雕像,代表菁桐坑礦區意象,橋的另一端就是白石腳。從平菁橋頭往基隆河下游河谷望過去,觸目所及區域是礦業興盛時期的臺陽礦業公司平溪招待所(石底俱樂部),一般人通稱「太子賓館」。民國75(1986)私人產權移轉後命名為「渠蓮精舍」,直到民國103(2014)再更名為「真樸齋」。走近一看,大門深鎖,門旁貼了一張正名告示,大意說「真樸齋」不是「太子賓館」緣由,因為該建築物建於昭和14(1939),而昭和太子訪臺時間是大正11(1922),何來接待裕仁太子之說。

          越過民生橋,是當年的日式宿舍建築群,屬於白石村所轄。其中「北海道民宿」是由原木造房子整修後經營,而「皇宮茶坊」則是當時的臺陽礦長宿舍。抬頭仰望的山頭是「薯榔尖」,雅稱「小富士山」,勾起日本人的思鄉情懷。

34-菁桐煤礦意象(模擬礦坑).JPG    35-臺陽礦業公司平溪招待所(渠蓮精舍、真樸齋).JPG    36-日式宿舍建築群(北海道、皇宮).JPG

          從日式宿舍建築群繼續前進,走往「青桐煤礦」遺跡方向,途中有一座還能夠使用的水泥砌成溜滑梯。解說牌讓我們完全瞭解,它是臺陽兒童樂園之溜滑梯遺跡。有父母帶來的小朋友試想溜溜看,可惜表面髒兮兮,因而作罷。

          不遠處來到「青桐煤礦」遺址門口,右邊立著解說牌及門柱刻著「青桐煤礦」;左邊之一門柱刻著「平溪鄉召會」,另一門柱刻著「白石庭園」。大門深鎖,不得其門而入。待星期六、日開放時,再來試試看。

          菁桐坑礦區包括薯榔村、中福村及白石村,「青桐煤礦」遺址在白石村。青桐煤礦於民國44(1955)底開坑,初命名為「白石腳煤礦」,後改稱「石底新坑」,至民國46(1957)始改稱青桐煤礦,在石底大斜坑廢坑後成為石底煤礦的主要生產礦場,直至民國76(1987)底結束營運。薯榔尖、石筍尖及鋒頭尖為平溪三尖,其中鋒頭尖(標高609公尺)的登山步道在青桐煤礦遺址右側產業道路,立有解說牌。經過青桐煤礦遺址來到土地公廟前,探頭往溪中觀看,有一座「平溪庄白石橋」遺跡,是昔日薯榔村與白石村鄉民的往來便橋。

37-臺陽兒童樂園溜滑梯遺跡.JPG    38-青桐煤礦遺址.JPG    39-平溪庄白石橋.JPG

    從青桐煤礦遺址往回走,來到往平溪方向的平菁橋頭,整排商店是當初礦工聚落,這裡隱藏著少為人知的人文古蹟,一般遊客少有興趣。還好縣道106上立著路標,循小徑上坡即可看到周氏紀念碑、山神廟及石底坑場殉職者招魂碑。

          走在不起眼小徑上,兩旁青綠樹木點綴其間,回頭望向菁桐車站方位,兩座高聳山頭呈現眼前。左邊是平溪三尖之藷榔尖,標高622公尺;隔著山谷的右邊是平溪三尖之石筍尖,標高520公尺。藷榔尖山腳下為石底一坑口聚落藷榔村,石筍尖因山形如豎立之竹筍而得名。

40-縣道106上周氏紀念碑及山神廟路標.JPG    41-平溪三尖之藷榔尖.JPG    42-平溪三尖之石筍尖.JPG

          山徑右側矗立著一座巨大紀念碑,石碑上鐫刻著「武功周氏追遠紀念碑」,背面有長碑文,字跡模糊看不清楚。碑體為中國式雙龍抱珠的特殊造型,碑石前為日式石燈籠,有昭和十八年(1943)所立字樣。紀念碑是民國35(1946)礦業鉅子周在思重修白石腳祖墳時所立。

          周在思先祖來自大陸的福建清溪,渡海來台以後,便先落腳台北大加蚋堡,於道光29(1849)始移居平溪,定居白石腳經營雜貨店。周在思為汐止礦業名人,周家的起落人生,從汐止「周家花園」(斯園)的坎坷歷史背景就不難得知。我是彰化北上的汐止人,常造訪並遍讀斯園典故,茄苳路上巴洛克「斯園」建築特別是汐止老厝的注目焦點。

          由「之」字型山坡前進,山腰上的「山神宮」及「石底坑場殉職者招魂碑」值得緬懷。山神廟對採礦工人有特殊意義,係昔日臺陽礦業公司為撫慰礦工心靈而建,原位於薯榔村的一坑口,民國44(1955)方遷移至白石腳現址。

          山神廟前的紀念石碑是「石底坑場殉職者招魂碑」,豎立於民國45(1956) 8月,藉以悼念石底煤礦殉職礦工。在採礦高峰年代,臺灣各地礦坑災變時有所聞,對於小姑丈從事的採礦工作家族難免擔心許多,然為養家也是出於無奈。

43-周氏紀念碑.JPG    44-山神廟.JPG   45-石底坑場殉職者招魂碑.JPG

          再回到縣道106,馬路對面有一大片殘破不堪的廢棄廠房,這裡曾經是著名的礦工社區,屬於中埔村。由於中埔地區的地勢有高有低,是石底煤礦營運時職員宿舍及礦工工寮的主要區域。穿過馬路,左側廢棄廠房靠近平菁橋,由民宅旁邊小路直接進去,有一座還算完整的建築物,猜想應該地處上中埔(頂寮仔)。再往前走,大面積的廢棄建築物應該地處下中埔(下寮仔),殘破景象顯得異常悽涼。日治大正時期在這裡陸續興建宿舍、工寮...等,直到民國50(1961)時才運用美援興建所謂的「美援寮」。

          連接中埔村與菁桐車站的通道得依賴「中埔鐵橋」橫跨基隆河,現美其名稱作「情人橋」。離開當年的「美援寮」模範社區後,走在繫滿祝福竹筒的情人橋上,欣賞基隆河河谷景觀,愉悅心情溢於言表。

46-上中埔(頂寮仔)_職員宿舍及礦工工寮.JPG    47-下中埔(下寮仔)_職員宿舍及礦工工寮.JPG    48-中埔鐵橋(情人橋).JPG

          與平溪線列車再度照面後,從菁桐車站出發,目的地石底一、二坑之探索。首先來到石底一坑口,位於靜安路二段(縣道106-59公里)處,經過土地公廟,從橋上遠眺宛若「小富士山」的「薯榔尖」,近觀石底一坑聚落全景。

          石底煤礦一坑是菁桐坑地區最早採煤的礦區,開採於大正12(1923),日本人建有礦業事務所、公會堂與酒保等建築物。現在一坑聚落仍然保留早期之紅磚厝礦工工寮,部份房舍有人居住。石底一坑聚落依地勢分為上座與下座,過橋後的排屋古厝是下座礦工工寮,建於昭和6(1931),當時這裡是提供給礦場電工居住的地方,又稱「電工寮」。

49-薯榔村石底一坑入口.JPG    50-薯榔尖山腳石底一坑聚落全景.JPG    51-薯榔村石底一坑聚落(下座).JPG

          上座礦工工寮有13棟,於民國51(1962)以美援陸續興建完成,剛好是白石腳「青桐煤礦」開採時期。礦工工寮聚落的尾端樹立著一坑遺址與薯榔尖登山步道指標,沿著溪邊小徑行走即可攀登薯榔尖山頭,也可以親見一坑遺跡。

52-薯榔村石底一坑聚落(上座).JPG    53-薯榔村石底一坑聚落(上座).JPG    54-薯榔尖登山步道.JPG

          回到縣道106,走往菁桐車站方向,途中60公里處會遇到石底二坑的路標,從二坑口轉進去,石階斜坡就是石筍尖登山步道,上頭有舊礦坑遺址,並與薯榔尖相連。在石底二坑口附近基隆河谷可以看到當時運煤斜坡流籠索道僅存的基架,見證煤礦輸送的繁忙景象。

55-薯榔村石底二坑入口.JPG    56-石筍尖登山步道.JPG    57-基隆河谷之運煤斜坡流籠索道基架.JPG

          前來菁桐、平溪與十分寮自然人文旅遊賞景,公車795-臺灣好行木柵平溪線也是好選擇。從木柵捷運站搭車,菁桐車站下車遊覽,再轉搭火車到平溪站遊覽,再繼續搭火車到十分站遊覽,最後暢遊十分瀑布,在十分瀑布遊客中心搭乘公車795-臺灣好行木柵平溪線回木柵捷運站。以下是現行平日、例假日時刻表,祝旅途愉快。

58-795臺灣好行木柵平溪線平日班表.JPG        59-795臺灣好行木柵平溪線例假日班表.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中意山林 的頭像
    中意山林

    sanlin819chen26的部落格

    中意山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