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石馬胎古道與內灣南坪古道環線走遊旅記
2021.01.21.陳韋佐 旅記
尖石馬胎古道與內灣南坪古道從2017年5月中視MIT台灣誌#776、#777、#778連續三集開播以後造成很大回響,從此成為遊人前來新竹縣橫山鄉內灣老街延伸的旅遊健行路線。
數十年來,造訪「內灣老街」不知有多少回,如數家珍,然而不曾深入泰雅族部落,更不知其自然人文歷史。從MIT台灣誌#776和#777集中,經過內灣生態解說員黃仕鈞先生、泰雅陳義春牧師與泰雅余玉花女士的介紹,方知梗概。尤其從八八高齡泰雅耆老余少明「尤達斯(台語:阿公)」親身領走下,回顧年輕時走過的痕跡,加深電視機前觀眾對「馬胎古道」開發史與余氏家族落地深耕的點滴情境。隱蔽在深山中的「馬胎部落」,馬胎的泰雅族語:馬對,行政區域屬於新竹縣尖石鄉義興村。從義興大橋出發,馬胎古道的終點在義興村第八鄰,每年螢火蟲季時方圓之內草叢中黑翅螢閃爍發光,自然生態頗為迷人。
來內灣老街旅遊的交通可搭乘台鐵內灣線,起站在「北新竹車站」,每天六點開始來回「北新竹車站」與「內灣車站」之間,車程約一個鐘頭。
今晨從內湖出發,走北二高下芎林交流道,往竹東、橫山方向,接著進入「120縣道」。過了「內灣大橋(吊橋」,在「120縣道」路側停妥車子,再回走「內灣老街」。
天氣晴朗、陽光普照,且將北北基綿綿陰雨拋至九霄雲外。2021年冬末梅花綻放時節,踏入「內灣老街」,迎向彩雲下的「內灣車站」。已經是正午時候,非假日來往老街的行人不多,新穎車站已經沒有先前古樸樣貌,然而現代化風格彩繪著獨有的藝術氣息。站前公園整排梅花盛放,樹蔭下撒落的梅樹倒影異彩發光。信步走上街道,擺著在地客家美味的攤販向沿路遊客兜售,有點冷冷清清。
B 01-1611363616310-彩雲下的內灣車站 B 02-1611363695344-內灣車站前梅花盛放 B 03-1611363629739-內灣老街一景
走出「內灣老街」,眼前平行的兩座橋樑是「內灣大橋」與「內灣吊橋」,都橫跨在溪水淙淙的油羅溪上,可通往「南坪古道」出入口。「內灣吊橋」全長約147公尺,是遊人必遊景點。多年來吊橋底下景致依然沒變,橋的前端舊民宅還在,依偎於公路下方;清澈油羅溪岸邊溪埔地仍可見一畦畦菜圃,居民就地種植各種蔬果。
依內灣生態解說員黃仕鈞先生講述,這條從尖石山區沿著曲折山谷順流而下的「油羅溪」原沒名稱,日治時期日本人在「馬胎古道」伐木常發生機具故障與人員身體不舒服,認為是山神在懲罰而設案祭拜,祈求山神「請多多指教」,日文是「よろしく」。之後泰雅族人相互間問起去那裡,答稱日本人說「よろしく」地方。因此就留下了「油羅山」與「油羅溪」之命名。我們引用日文發音,「よろしく」唸作「油羅溪谷」,它不是客家話,也不是原住民話。
油羅溪清澈溪流盛產各種魚類,在非封溪期間會看到釣客窩在岸邊垂釣,自得其樂。油羅溪也是飲用水之水源,在內灣吊橋上游水域就設有水源取水口。
B04-IMGP5775-橫跨油羅溪之內灣大橋、內灣吊橋 B05-1611364094932-油羅溪谷潺潺流水與釣客(下游內灣大橋、內灣吊橋) B06-IMGP5406-油羅溪右岸自來水源取水口
沿著120縣道前進,俯望油羅溪河床,岩石錯落,潺潺水流經過時水花湧現。接近「義興大橋」時,油羅溪河床上殘留似舊橋墩遺跡,是否正確,不得而知。從義興大橋一眼望向油羅溪上游,往尖石120縣道直指彩雲下山頭,好似「尖石山」。
B07-IMGP5408-油羅溪河床岩石錯落 B08-IMGP5419-油羅溪河床上殘留似舊橋墩遺跡 B09-IMGP5418-油羅溪上游往尖石(120縣道)
從「120縣道」轉進「竹59鄉道」前進尖石鄉義興村「馬胎部落」,首先經過橫跨油羅溪的「義興大橋」。拱型橋樑置中,雙向道路各置兩邊,藍藍天空下不失壯麗。過橋後,醒目的義興村馬胎部落意象招牌歡迎遊客蒞臨。橋端左轉「竹59鄉道」,是往「馬胎部落」方向。前方600公尺的指引可達「北角森林」,意即通往「北角吊橋」位置。北角吊橋橫跨油羅溪,總長為220公尺,從「120縣道」進入,可連結馬胎部落。北角吊橋為全台第二長吊橋,採用「紅橋門架與鋼纜懸吊系統」設計,特殊形貌吸引多數遊人前來體驗搖蕩過橋之樂趣。
B10-IMGP5425-橫跨油羅溪之義興大橋(竹59鄉道) B11-1611364132817-過義興大橋(竹59鄉道)往馬胎部落(義興村) B12-IMGP5423-過義興大橋(竹59鄉道)往馬胎部落(義興村)
油羅溪左岸義興大橋端的「馬胎古道」起點是個有歷史故事的地方,依八八高齡泰雅耆老余少明先生現場接受訪問講述,方圓地方以前是義興村第六鄰,客家人在橋端大平台搭屋聚集,形成客家庄,當初馬胎部落泰雅原住民只有兩戶。客家人都會到到馬胎部落後方砍竹子,也向馬胎部落泰雅原住民租地種生薑,下山來這裡賣。目前這一大塊平台已經空蕩蕩,當初住在這裡的客家人大多遷移到較為繁榮的內灣,也有遷移到中壢那邊定居的。
目前馬胎古道路徑比起三年前中視MIT台灣誌紀錄片還要好走,經過整修,路程每50公尺都有路標標記。新的礫石路面、山坡駁坎與護欄相當完整,加上邊坡的芭蕉,路況完美。
從起點漫步走到距離200公尺處,從山坡上垂下一條彎曲藤木,樣子很像跳繩,極為可愛。沿途樹上也都有所發現,藤木與山棕家族滿山遍野。從內灣生態解說員黃仕鈞先生在南坪古道的走訪發現,其名稱叫做「血藤」。紀錄片中呈現血藤開花的生態奇景,極為少見,難能可貴。由此景觀讓我憶起多年前在三義西湖度假村的親身經歷,逢甲大學合經63級甲班的同窗好友,尊稱周大姊,花蓮國稅局退休後隱居於此,帶領另位全臺健走路過的鄭裕博同學,加上我共三人,一起攀爬西湖度假村後山。在山郊野外的丘陵中竟然發現多數開花中「血藤」,有生以來第一次認識這種植物。周大姊送我編結好的「血藤子」當作紀念,我也將摘下來的「血藤子」拿回家隨身把玩。
B13-IMGP5426-油羅溪左岸義興大橋端馬胎古道起點(方圓地方以前是義興村六鄰) B14-IMGP5428-馬胎古道0K+100-150間有護欄並構築石籠防土石流 B15-IMGP5435-馬胎古道0K+200密佈血藤及山棕植物
平坦的礫石路面走起來特別舒坦,沿邊坡倚立的巨岩,很清楚長滿地衣,這裡的生態環境不用說非常清新無污染。遠離人聲沸揚的都市來到人煙稀少的山林小徑,可以不懼新冠肺炎,掀開口罩,盡情呼吸新鮮空氣。
300到350公尺間的溪谷佈滿大大小小滾落岩石,周邊遍布各種翠綠草木。這條清澈河流是油羅溪的支流,沿溪岸小徑直達馬胎部落。它沒有正式名稱,經詢泰雅陳義春牧師也答不出所以然,只不過是年輕戀愛時的回憶溪谷。早年的溪谷現在已經舖成水泥橋,易於通行。
B16-IMGP5442-馬胎古道0K+250路橋前巨岩地衣顯現清新無污染空氣 B17-IMGP5448-馬胎古道0K+300溪谷巨石下遍布各種草木 B18-IMGP5459-馬胎古道0K+350越過溪谷水泥橋
越過水泥橋後,緊接著踏上以枕木與礫石構築的陡坡階梯步道,一旁安置著古老搬運木材的運輸工具-「木馬」,象徵這裡曾經是「木馬道」。從八八高齡泰雅耆老余少明先生口中,瞭解他曾經在馬胎古道上拉木馬搬木下山時腿受重傷(沒骨折)住院治療,留下無法抹滅的傷疤。
前進約莫50公尺距離,變成原始土石路面,路側橫堵著一塊巨石,其上長滿蕨草。往前接近800公尺地方,仰頭上望是一大片麻竹林,這裡是余家來馬胎落腳的初居地。八八高齡泰雅耆老余少明先生在MIT台灣誌受訪時指點說明,大約4、5歲時,他的爸爸(余家第一代先祖)舉家從泰崗遷居於此,初落地時以麻竹構築草寮。其下方有條小徑可通到溪邊,方便取水。依所在位置的環境現況,經詢泰雅陳義春牧師,所指地方確實在這裡無誤。
B19-IMGP5477-馬胎古道0K+650-700間枕木與礫石構築陡坡階梯步道 B20-IMGP5501-馬胎古道0K+700土石步道路側巨岩長滿蕨草 B21-IMGP5508-馬胎古道0K+800泰雅余家第一代先祖從泰崗移居時初落地麻竹構築草寮
踩踏土石路面再往前推進,發現倒樹橫臥路中,宛如山門,周邊草木青翠。自然景色引起遊人的注目,紛紛駐足捕捉倩影。終於來到馬胎古道的中途站,依路標標示為900公尺,設有大型觀景台供遊人歇腿休息。這裡是馬胎古道與南坪古道分叉點,南坪古道是回程時的路線,往馬胎部落則要繼續前行。
B22-IMGP5513-馬胎古道0K+850路中倒樹橫臥 B23-IMGP5522--馬胎古道0K+900處觀景台 B24-IMGP5518-馬胎古道0K+900與南坪古道交會繼續前行
在MIT台灣誌紀錄片中余家耆老提到他人生歷程中有2個特別回憶場景,一個是古道中途的堆疊石頭駁坎處,當時周圍有田園,為防大雨過後的土石鬆動崩坍;另一個是他所謂的「媽媽座」,當時媽媽背負百斤重物坐下來休息地方。相片中是否同個地點不很明確,泰雅陳義春牧師說應該有標記。
前進到950公尺處,高聳的樹幹插入天際,枝葉茂盛,鳥巢蕨附生佔滿樹枝,藤木攀旋而上。這是古道上重要的地標性植物,即百年「茄苳樹」,因可長到千歲故又稱「重陽木」。這棵茄苳樹的樹型優美,樹幹徑看起來約有3位成人合抱的尺寸。
B25-IMGP5526-馬胎古道0K+900-950余家耆老口述駁坎處 B26-IMGP5527-馬胎古道0K+900-950余家耆老口述媽媽座處 B27-IMGP5538-馬胎古道0K+950百年茄苳樹
馬胎古道的方圓盡是原生林,植物種類非常豐富,路途中望向小山丘,有一棵類似曾經見過的「檸檬桉樹」。整座叢林中因為潮濕地質環境關係,隨處都有「鳥巢蕨」蹤影,高掛在樹端。溪谷中岩壁的景象非常醒目,千萬年來經歷大自然洗禮,靜靜地守候著「馬胎古道」這片林野。
B28-IMGP5543-馬胎古道0K+950-1K+00檸檬桉樹 B29-IMGP5545-馬胎古道0K+950-1K+00鳥巢蕨 B30-IMGP5547-馬胎古道0K+950-1K+00溪谷岩壁
馬胎古道1公里處座落著「情人(藤索)吊橋」,這是橫跨溪谷的單索吊橋,方便進入馬胎部落。走在會搖擺的吊橋上,讓人有既惶恐又興奮的感覺。吊橋僅容2~3人單向通行,遊人都得等待。吊橋上游的溪谷巨石錯落,美其名為「情人谷」。泰雅陳義春牧師與余玉花女士小學時產生愛苗的所在,回想當初年輕時的對對佳偶坐在石頭上談情說愛情境多麼迷人。余玉花女士說起這塊定情地有一段美好故事傳頌,從這裡定情結婚的夫妻都能夠白頭偕老,愛情彌堅。
B31-IMGP5557-馬胎古道1K+00情人(藤索)吊橋 B32-IMGP5559-馬胎古道1K+00情人(藤索)吊橋 B33-IMGP5554-馬胎古道1K+00情人谷
倘佯在情人谷與情人吊橋的氛圍中,猛然發覺這裡不但是談情說愛的地方,也是一處水源地。清澈溪水往下游奔流,接水的水管從此點沿著馬胎古道,再轉向南坪古道,路途中水管線密佈,形成最佳健行路標。
從MIT台灣誌記實,越過情人吊橋到馬胎部落的古道是族人所構築,八八高齡泰雅耆老余少明先生如是說。
古道在林野中迂迴曲折,濕氣很重,有利於植物生長,滿山遍野綠油油。溪澗水流從山丘間泪泪而出,因此沿途有木板橋設施以利通行。這段古道可謂原始,走在土石路上,高高低低路面,夾雜著水窪,讓人有追隨部落族人回到從前的感慨。當看到山坡上的台灣芭蕉,似乎點醒著馬胎部落近了。
B34-IMGP5567-馬胎古道1K+200-清澈溪水 B35-IMGP5568-馬胎古道1K+200-木板橋 B36-IMGP5576-馬胎古道1K+250原始土石路
B37-IMGP5591-馬胎古道1K+400-木板橋 B38-IMGP5594-馬胎古道1K+500-木板橋 B39-IMGP5596-馬胎古道1K+500-台灣芭蕉
拐個彎接近有高低落差的陡峭土石路,幸好有繩索助力更加方便。登上後,眼前有一座涼亭供歇息,有一家人已經捷足先登,有小朋友同行,原來今天是寒假第一天。經過涼亭後,柳喑花明,兩側密佈竹林的步道正歡迎遊人蒞臨馬胎部落。
B40-IMGP5600-馬胎古道1K+650陡峭土石路 B41-IMGP5604-馬胎古道1K+750休憩涼亭 B42-IMGP5613-馬胎古道2K+00-2K+50竹林步道
一踏進泰雅馬胎部落,狗吠聲、鵝叫聲彼起彼落,典型的鄉村寫照。馬胎古道的終點是2K+100,是賣家禽的泰雅彭家。閒聊中得知先生是北埔的客家人,太太則是馬胎部落族人。
走進尖石鄉義興村八鄰泰雅馬胎部落,首要造訪中視MIT台灣誌電視上主角人物。接近義興國小前,顯目的「參陳山民宿營地」巨幅看板引人矚目,張開的兩翼翅膀讓人更想親近它。放開腳步躍上平台,攤開兩手臂,掠取美姿倩影,十足過癮。「參陳山」的取名也別富韻味,原來指泰雅陳義春牧師的祖孫三代。
陳義春牧師任職的泰雅馬胎長老教會就位於參陳山民宿餐廳隔鄰,方圓視野絕佳,可遠眺「尖石山」。參陳山民宿餐廳的下方則是有錦簇花卉的「挪亞民宿」,是泰雅余玉花女士的弟弟所開。「挪亞民宿」就是網路介紹的「瑪雅山莊」,現在好像已經更名了。
B43-IMGP5625-馬胎古道2K+100終點賣家禽泰雅彭家 B44-IMGP5634-尖石鄉義興村八鄰泰雅馬胎部落 B45-IMGP5635-尖石鄉義興村八鄰泰雅馬胎部落參陳山民宿營地
B46-IMGP5640-尖石鄉義興村八鄰泰雅馬胎部落教會 B47-IMGP5665-尖石鄉義興村八鄰泰雅馬胎部落遠眺尖石山 B48-IMGP5692-尖石鄉義興村八鄰泰雅馬胎部落挪亞民宿
中視MIT台灣誌電視上主角人物之一的八八高齡泰雅耆老余少明先生在2017年5月受訪之後不久別世,其實當時已經有病在身,仍然隨外景隊邁步走完馬胎古道全程,難得將古道故事敘述得淋漓盡致,留給子孫回憶的紀錄影片。猶記得,余少明老先生是部落的編織達人,技藝精湛,留下許多編織藝品,然家族不對外展示。他的編織技藝可能已經失傳,成為絕響,誠屬可惜。
午後用餐時間,來客套餐,並點了泰雅族有名的山胡椒-「馬告」咖啡。今天來招呼點餐的是陳牧師兒子,知道看過MIT台灣誌紀錄影片慕名而來有感,忽然引進因新冠肺炎疫情戴上口罩的媽媽給認識,就是參陳山民宿余玉花女士本尊。跟陳牧師一見如故,也閒聊好久,賓主盡歡。
B49-IMGP5688-尖石鄉義興村八鄰泰雅馬胎部落教會陳牧師 B50-1611364687890-尖石鄉義興村八鄰泰雅馬胎部落參陳山民宿余玉花 B51-1611364849263-尖石鄉義興村八鄰泰雅馬胎部落參陳山民宿陳牧師
離開泰雅馬胎部落,循原路回到馬胎古道0K+900處觀景台,再左轉進入南坪古道,往內灣吊橋方向前進。古道上沿途佈滿取溪水的水管線。來到一處形如隘口地方,根據內灣生態解說員黃仕鈞先生在記錄片中陳述,這裡是昔日的灌溉渠道,即南坪古道原鑿石渠道。附近有棵老樹土地公,過往有居民來祭拜,跟鑿石渠道的神奇傳聞有關。
B52-IMGP5710-馬胎古道0K+900處觀景台(左轉南坪古道) B53-IMGP5718-南坪古道沿途取水水管 B54-IMGP5721-南坪古道原鑿石渠道
走在南坪古道上,當會發現原渠道水路的遺跡。在南坪古道邊坡的一大片樹林,根據內灣生態解說員黃仕鈞先生在記錄片中陳述,這裡應該是南坪的原梯田位置。南坪的名稱由來,因在內灣的南邊而得名。黃仕鈞先生說,早期日本人開發南坪山坡的時候,酒商山崎先生將這裡開發成梯田,種穀物來釀酒,構築渠道 用來引水灌溉農田。水管線經過山坡林蔭之巨岩下方時,仔細觀察,應存在有南坪古道原渠道遺跡。
B55-IMGP5723-南坪古道原渠道水路遺跡 B56-IMGP5725-南坪古道原梯田位置 B57-IMGP5726-南坪古道原渠道遺跡
走過土石路路段後,隨即踏進古道中途的木棧道,有部分木棧道已經破損未修復,走在其間得小心翼翼。接著路變成好走,因為是石板階梯,下坡而行。
南坪古道又稱情人谷步道,出入口處有明顯路標及地圖。出入口處有一座造型典雅優美的建築物,名為「槑齋」。經查網路資訊,這座造型別緻的「槑齋」並不是民宿或餐廳,而是修行者的道場。「槑」是「梅」的古意字,注音唸法與梅字相同。
沿路下來,終於抵達南坪古道出入口路標處,再前進越過人來人往的「內灣吊橋」,完成尖石馬胎古道與內灣南坪古道環線走遊之旅。
B58-IMGP5731-南坪古道中途木棧道 B59-IMGP5734-南坪古道木棧道部分破損 B60-IMGP5738-南坪古道石板階梯
B61-IMGP5748-南坪古道(情人谷步道)出入口 B62-IMGP5746-南坪古道出入口槑齋 B63-IMGP5754-南坪古道出入口路標
留言列表